本–古裡安:第一次中東戰爭,他向自己人開炮,卻成以色列國父?

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中東這塊土地便籠罩在動盪和不安之中。血與火之中,無數梟雄“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些此起彼伏的梟雄構成了長達73年的中東混戰史。我們的故事就從以色列國父

戴維·本-古裡安

開始。

1948年以色列的建立是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之一。一個遍佈世界各地的民族在1900多年之後終於建立自己的國家。在以色列的建國、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軍隊建立和以色列實際層面的統一上,以色列第一任總理,被以色列人稱為“國父”

戴維·本-古裡安

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如果沒有他,很難想象現在的以色列是什麼樣子。

01 從波蘭到巴勒斯坦

戴維·本-古裡安

原名戴維·格魯恩,1886年他出生在波蘭普朗斯克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他的家庭和周遭的環境都充滿著濃厚的猶太復國主義氛圍。他的父親阿維多是一名“錫安熱愛者”,所謂錫安便是猶太復國主義。本-古裡安從小就開始學習《聖經》和希伯來語。14歲的時候,本-古裡安和兩名小夥伴搞了一個“埃茲拉協會”。這個協會是幹啥的?本-古裡安要用它來推動希伯來語在猶太兒童中的使用。結果不到半年,就有150名兒童可以初步用希伯來語進行對話了。

17歲的本-古裡安加入了錫安工人黨。“錫安工人黨”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個猶太復國主義的政黨。本-古裡安沒有懸念地也是一個狂熱的猶太復國主義者。

在歷史上,猶太復國主義並不是只考慮了巴勒斯坦地區,實際上在此之前還有一個“烏干達計劃”。1903年夏天,英國的殖民大臣約瑟夫·張伯倫(英國首相張伯倫的父親)提出讓猶太人到烏干達去建國。而這個計劃得到了部分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支援,但是還有一部分猶太復國主義者對此強烈反對。他們認為在

烏干達這塊與猶太民族毫不相干的地方建立一個猶太人家園是對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一種背叛。

本-古裡安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他憤怒地宣稱

“定居以色列才是真正的猶太復國主義,其它的一切想法都是自欺欺人!”

本-古裡安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嘴炮主義者,1906年夏天他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從波蘭來到巴勒斯坦,準備在這裡定居下來,實現自己猶太復國主義的理想。年輕氣盛的本-古裡安面對艱難的環境沒有後退,當他父親知道他在巴勒斯坦過得並不好,又苦又累,時常吃不飽,便寄來10個盧布。然而本-古裡安立即將 匯票寄回:

“錢對我絕對沒有用”。

1910年,他被調到工人黨的出版物《團結》編輯部,在這個時期他給自己起了一個希伯來式的名字

本-古裡安,以此顯示自己的決心。

我們現在的認知是猶太人很團結,不過實際上在早期猶太復國主義內部是有分歧的。一派是在海外的猶太人,另一派是在巴勒斯坦定居的猶太人。

本-古裡安代表了巴勒斯坦定居的猶太人,他主張猶太復國主義只能透過在巴勒斯坦的工人去實現,而不能靠流散的猶太復國主義者。

這個觀點讓海外流散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很不爽,指責他在巴勒斯坦搞“分裂主義”。

本-古裡安自然也不示弱,兩邊的隔閡越來越大。巴勒斯坦猶太工人就準備單幹了,決定獨自承擔復國理想,成立

猶太工人總工會。

1921年夏,本-古裡安當選為猶太工人總工會的書記。

02 本-古裡安的轉折點

在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裡,本-古裡安的路線最開始並不是主流。但是他硬是靠著自己鍥而不捨、不知疲倦的工作,使自己的陣營日益壯大,並且改變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1929年,本-古裡安將巴勒斯坦的兩個勞工政黨——勞工聯盟和青年工人黨成功進行了合併,成立了迄今為止以色列黨派中歷史最悠久的政黨:

巴勒斯坦工人黨(馬帕伊,簡稱工黨)。

這個時期的本-古裡安是個矛盾結合體。一方面他顯得熱情友好,團結和拉攏各路人馬;而另一方面,他又好戰和容易極端化。在許多問題上,本-古裡安和本·茲維、卡茨內爾森等朋友同事對立,

使自己處於少數派地位。

本-古裡安試圖控制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想法也遭到了大部分同事的反對,但是他依舊一意孤行。

而且,這事還就給本-古裡安搞成了。

本–古裡安:第一次中東戰爭,他向自己人開炮,卻成以色列國父?

1933年,

猶太復國主義第18次代表大會成了本-古裡安的轉折點,也成了整個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轉折點。

在這次大會之前,本-古裡安飛往東歐,四處遊說,竭力爭取其他派別的支援。這一過程持續了四個月,成為他一生之中耗時最長的戰鬥,人們不得不稱他為“瘋子”。所謂“皇天不負苦心人”,正式選舉之時,本·古裡安的勞工派以絕對優勢擊敗了亞博廷斯基的修正派,從此他成為

猶太復國主義勞工派無可爭議的領袖;

1935年,本-古裡安當選為

猶太復國主義執委會主席和猶太代辦處執委會主席,

與日後擔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統的哈伊姆·魏茨曼一道成為世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兩巨頭。他們兩人共同支配了後來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1942年5月,本-古裡安的推動之下,猶太復國主義的主要領導人在美國紐約比爾莫特飯店制訂了復國運動的新政治綱領,這個比爾莫特綱領規定,猶太復國運動的目的是在巴勒斯坦建立獨立的猶太國。這個綱領打破了猶太復國主義的神聖禁忌,

終於宣告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最後目的就是建國。但是這份綱領卻讓他和

魏茲曼再次產生深刻分岐。儘管如此,本-古裡安堅信

“戰爭結束後,這一綱領將成為全世界猶太人的奮鬥目標”

本-古裡安回到巴勒斯坦之後,四處奔走呼號力圖讓更多人接受這個方案。他提出的移居200萬猶太人的計劃,可望徹底解決對猶太人大屠殺後造成的難民問題,同時又可保證猶太人在巴勒斯坦佔多數;提出要求政治獨立的口號給所有猶太人帶來了希望。

最後,在本-古裡安的努力之下,

比爾特莫爾綱領逐漸成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新指南。

而本-古裡安的聲望也逐步提升,

他終於由原先的少數派成為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主流和核心。

二戰之後,美蘇兩大國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支援,世界主流輿論對猶太人遭遇的同情和理解,聯合國分治決議的出臺,這些都為猶太人獨立建國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本-古裡安成功地抓住了歷史機遇,強硬地推動了猶太建國運動,

並且最終使得以色列建國成為現實,而不再僅僅停留在人們激昂的口號之中。

事實上在英國結束委託統治之前,以色列建國之路依舊充滿波折。

英國人不時同阿拉伯人聯合起來向猶太人挑畔,而美國也向聯合國提出建議,要求取消分治方案,建立一種“臨時託管制度”。

在這樣的壓力之下,猶太人內部有聲音認為猶太國應暫緩建立,不要激怒各方。但是本-古裡安卻象以往一樣強硬地執行建國策略。他組織建立了全國行政委員會。正是透過這一機構,以色列才能夠快速在英國人離開之後填補權力的真空。

而本-古裡安後來不顧美國的反對,強硬地在內部通過了建國的決議。

1948年5月14日下午4點,在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本-古裡安宣宣告:以色列國成立了!本-古裡安擔任臨時政府總理,並在隨後的議會選舉中成為正式總理兼國防部長。

03 打贏立國之戰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透過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英國的委任統治將於1948年5月14日結束。這之後,這塊土地上將建立兩個新的國家,

也就是阿拉伯國和猶太國。

這一天,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在歡呼,都在狂歡。在這一片喧囂的狂歡之中,本-古裡安卻格外冷靜。他後來回憶到“

那一晚,人們在街上跳舞,但我不能跳。我知道,我們面臨著戰爭。在戰爭中,我們將失去最優秀的青年。”

當時很多猶太人認為新生的國家最大的威脅不過是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的暴動,大家半斤八兩沒什麼好怕的。而本-古裡安卻清醒地意識到,以色列很可能面臨阿拉伯鄰國正規軍的進攻。本-古裡安一面派了果爾達·梅厄去美國籌款,一邊打著衣索比亞的旗號透過秘密渠道從捷克斯洛伐克購買軍火。

後來的事情證實了本-古裡安的擔憂。

1948年5月16日凌晨,也就是以色列剛剛建國的第二天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出動了4萬多軍隊,率先向以色列發起進攻,決心用武力毀滅以色列。

這也就是歷史上的第一次中東戰爭,

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巴勒斯坦這塊地區陷入長達數十年的兵荒馬亂之中。

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聯軍一開始佔據了主動,以色列軍隊節節敗退。這個時候,美國站出來幫了以色列的忙。5月17日,美國向安理會提交了一份議案,根據這份議案安理會要求雙方在36小時內實現停火。

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

這個時候阿拉伯聯軍已經佔領了以色列過半的領土。

身為首任總理兼國防部長的本-古裡安充分利用了停火時間重新整軍備戰,從世界各地採購各種武器裝備。結果1948年7月9日阿拉伯軍隊重新進攻的時候,以色列卻來了一波反推,一口氣奪取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本-古裡安的軍事戰略是佔領儘可能多的土地,造成既成事實。

到了這個時候,戰爭的勝負手已經易位。隨後,以色列針對阿拉伯聯軍主力埃及發動了多次進攻,埃及軍隊一敗再敗。埃及的慘敗使得整個聯軍都毫無鬥志,最後反而被以色列完全趕出了巴勒斯坦。在本-古裡安的率領下,以色列打贏了第一次中東戰爭,贏得了立國之戰。

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這場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04 向自己人開炮

第一次中東戰爭是以色列的立國之戰,但鮮為人知的是這場戰爭其實有兩個戰場。一個戰場是以色列對阿拉伯聯軍,

而另一個戰場則在以色列內部。

在以色列建國之前,巴勒斯坦這塊土地上存在著好幾支猶太人的準軍事組織。有屬於左翼的哈迦納和帕爾馬赫,還有伊茨爾(也有翻譯為伊爾貢)、萊希等右翼組織。

雖然他們都是猶太人,最終大方向上都是一致的,但是這些準軍事組織分屬不同派別,彼此間意識形態和鬥爭策略都不盡相同,各派之間衝突不斷。而本-古裡安知道這樣分裂的局面,是無法應對即將到來的戰爭。因此,

他需要透過一場“戰爭”來整合這些不同派別的武裝力量,打造一支屬於國家的軍隊。

本-古裡安首先的目標是右翼伊茨爾。1948年5月26日,以色列臨時政府組建以色列國防軍,禁止除國防軍以外的武裝組織存在。然而伊茨爾、萊希成員卻依然活躍,而政府和伊茨爾之間的矛盾終於在“阿爾塔列拉號”事件上爆發了。

“阿爾塔列拉號”事件發生在第一次中東戰爭停火的四周之內。1948年6月11日,一艘名為“阿爾塔列拉號”的登陸艇開向了以色列。這艘船上有大約1000名移民和大批軍火,而這一切的策劃者就是伊茨爾組織的總司令貝京。

在這之前,伊茨爾和臨時政府達成協議,成員加入以色列國防軍並且停止海外軍火採購活動,原有的軍火統一移交給國防軍司令官。按照這個協議,這艘船上的軍火自然要由新的以色列國防軍統一分配。但是貝京卻要求這些軍火的

20%給耶路撒冷的伊茨爾武裝,剩下的80%則必須裝備給以色列國防軍中的伊茨爾士兵。

這種在戰時赤裸裸挑戰政府和本-古裡安權威的行為,本-古裡安當然要強硬地回擊。他在內閣會議上指出:“

不會有兩個軍隊,貝京先生……倘若不讓步,我們只得兵戎相見!”

並向貝京發出最後通牒:“沒收運抵以色列國海岸的武器及其他戰爭物資!”

見到貝京拒不執行,本-古裡安下令軍隊集結於海港,準備用武力解決這一爭端。內閣其他成員都希望透過談判來解決爭端,但是本-古裡安堅定地回答

“沒有任何妥協,我們唯有戰鬥。”

大概貝京不相信本-古裡安的決心,依舊負隅頑抗。6月21日下午4點,本-古裡安命令用加農炮炮擊“阿爾塔列拉號”。

在炮擊中,軍火被毀,數十名伊茨爾組織成員喪生

。雖然以色列歷史上對這一事件褒貶不一,但是在戰爭時期本-古裡安不得不採取這樣的行動,才能捍衛政府的權威,才能保證新生的以色列不會成為一個鬆散的國家。

這一事件之後,本-古裡安繼續加強對右翼武裝的整合。而這些極端分子也非常“配合”,主動給本-古裡安創造剿滅自己的機會。9月17日,萊希組織成員在耶路撒冷暗殺了聯合國的特使福克·伯納多特伯爵。事件發生之後,舉世譁然。本-古裡安藉機全面搜捕萊希的成員,並趁機對伊茨爾採取嚴厲措施。

3天之內,以色列政府全面解散了所有地下組織。

搞定了右翼武裝力量之後,本-古裡安又透過一系列對阿拉伯聯軍的作戰行動,逐步肢解和整編了左翼武裝力量哈迦納和帕爾馬赫。本-古裡安最終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實現了以色列軍隊的統一。軍隊的統一也確保了第一次中東戰爭後期以色列能夠反敗為勝,也為以色列軍隊的正規化和強大奠定了基礎。

從這個角度而言,本-古裡安是當之無愧的以色列國防軍之父。

05 最後的

謝幕

第一次中東戰爭的險勝,讓新生的以色列暫時存活了下來。但是對於一個新生的國家來說,周圍是數倍於已的阿拉伯人,經濟上百廢待興,戰爭帶來的傷痕反而加深了兩個民族之間的隔閡,

以色列的生存危機並沒有解除。

第一次中東戰爭之後,本-古裡安積極推動劫難猶太流亡者。他的目標是要在四年內把以色列人口的翻一番。

1949年,本-古裡安策劃了“魔毯行動”,動用上百架次的飛機,把近5萬名猶太人從葉門接回以色列。1950年的“以斯拉-尼希米行動”又把12萬猶太人從伊拉克運回以色列。最後四年時間裡,

以色列人口實際增長了一倍,也有說法說本-古裡讓以色列人口增長了120%。

不管怎樣,本-古裡安最終成功地增加了以色列的人口。更多的人口意味著更多計程車兵和勞動力,也意味著能填補和開發更多佔領的土地。

1956年以色列利用了埃及和英法之間的矛盾,挑起了第二次中東戰爭。在本-古裡安的策劃之下,以色列佔領了埃及的西奈(雖然最後歸還了埃及)。

但是這一戰又給以色列帶來了10年的和平時間,而且為以色列取得了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這期間以色列和本-古裡安都迎來了輝煌,本-古裡安甚至稱這幾年是

“偉大的年代”。

但是1960年的“拉翁事件”讓本-古裡安的形象大受打擊,他也就此從巔峰滑落,他的道德形象大打折扣。人們開始認為本-古裡安一個蓄意報復、把個人意志強加他人的獨裁者,黨內老朋友與老同事一個接一個與他斷絕關係,夏裡特、拉翁、果達爾·梅厄夫人等人都對他展開猛烈抨擊,反對黨也跟著落井下石。

鬧到最後,本-古裡安乾脆和工黨分道揚鑣,建立了一個新的政黨——以色列工人陣線。

雖然成立了新黨,但是本-古裡安沮喪地發現自己在政治活動中處處被人抵制。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政治生命結束了。1970年,本-古裡安退出了議會,遠離政治。

人生的最後幾年,本-古裡安身上的好戰因子終於安分了。

他不再是那個怒髮衝冠的鬥士,不再是野心勃勃的領導人,終於不再好鬥,不再咄咄逼人。他累了,他不想再戰鬥了,他甚至和當年的死敵貝京握手言和。

1973年12月1日,本-古裡安因腦溢血去世,他被葬在薩博代克。在他的葬禮上,沒有致詞,只有默哀。

本-古裡安的去世,象徵著以色列一個時代的終結。

本-古裡安是以色列第一任總理,也是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如同一個不知疲倦的鬥士一樣

,一直是猶太民族的領袖。

他對於以色列來說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在他之前,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更多隻是一個理論,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者更多地是在談論一個空中樓閣。在大國間博弈,遊說不同組織,堅定且毫不後臺,本-古裡安最終實現了這一夢想,

而且是在巴勒斯坦這塊猶太人祖祖輩輩口耳相傳的“應許之地”之上。

1948年剛建國的以色列是什麼樣子?周邊一圈恨不得把它們從地球上抹去的敵人,人口和經濟數倍於以色列。建國第二天,就幾乎要被滅國;以色列內部經濟凋敝,各種政治派別,武裝組織山頭林立;本-古裡安手裡幾乎沒有一張好牌,但是他卻帶領以色列逆轉,打贏了第一次中東戰爭,成功捏合國內各個勢力,實現了以色列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統一的政府,統一的軍隊,統一的信念;

吸引猶太移民,向德國索要鉅額賠款讓以色列原本空空如也的國庫逐漸豐盈起來,緩解了以色列建國初期經濟拮据的局面,有助於新生的以色列國家的成長。

本-古裡安一手締造了現代以色列,又一手為它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也是他將以色列打造成了一個整體,增進了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對於以色列人來說,他是當之無愧的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