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國庫銀兩被借出去那麼多,康熙為什麼不追究責任?

《雍正王朝》國庫銀兩被借出去那麼多,康熙為什麼不追究責任?

眾所周知,電視劇《雍正王朝》的開篇是以康熙46年一場黃河水患開始的。

黃河爆發了大的洪水,澤國千里,然而大清王朝的國庫裡,卻只有存銀50萬兩,根本不夠搶修河堤、賑濟災民。

後來,是四阿哥胤禛到江南籌款,才渡過了此次危機。

那麼一個問題來了,大清王朝國庫裡的錢哪裡去了?

結合後面四阿哥胤禛奉旨追繳國庫欠款的劇情,我們知道,大清王朝國庫裡的錢款,在過去的歲月裡,早已借給了王室貴族和朝中百官。康熙王朝的中後期,康熙因為年歲漸長,逐步將國事交給太子協助處理,並且戶部也是由另一個兒子八阿哥管理。

那麼,既然出現了國庫的錢款被大量外借出去,康熙為什麼不追究太子及分管戶部的八阿哥的責任呢?

這其中其實是有原因的。

首先,國庫的錢款之所以能夠被外借,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康熙默許的結果。

康熙執政的前半部分,大清王朝的劇情非常精彩,平三藩、收臺灣、驅逐沙俄、平西北叛亂,幹了這麼多大事。完成這些文治武功的背後,離不開兩樣,一是人,二是錢糧。而想要別人跟著自己賣命,歸根到底還是要靠後者。康熙王朝時期,還沒有“養廉銀”的概念。所有文武百官除了那些敢於中飽私囊、貪贓枉法的官員,基本上都是靠自己那點微薄的俸祿養家餬口。這些官員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向國庫伸手借錢。康熙對於官員們的生存狀況心知肚明,為了穩定官員管理階層,也只好默許他們的這種行為。久而久之,這種從國庫中借款的現象越發氾濫、嚴重,就連那些不缺錢的官員甚至皇室宗親、貴胄,也紛紛效仿。長此以往,國庫自然就被搬空了。

其次,康熙之所以不追究這件事的責任,還在於這些事牽扯到太子和皇子,康熙既要給太子和其他阿哥一個臺階下,也要留存自己最後的一點臉面。

康熙安排太子替自己處理國事,對於主管錢糧的戶部,卻交給了和太子暗中作對的八阿哥。某種意義上來說,康熙是有意這樣安排,就是希望這互相對立的雙方在戶部這個重要的職位上,相互掣肘,降低管理的風險。

然而,康熙的如意安排最終還是無功而返。不僅太子成為了整個戶部欠款人員中數額最多的,八阿哥也藉著分管戶部的機會,假公濟私,透過給官員們安排借款,達到自己拉攏人心的目的。八阿哥的“八賢王”之名,恐怕就是由此而得來的。百官們稱其為賢,不是因為他能夠經世致用、為國分憂,僅僅只是因為八阿哥滿足了他們的利益。

康熙的疏忽和懈怠,最終導致了自己治理下的王朝,出現了統治、管理的重大隱患,那就是國庫內居然嚴重空虛,而一場黃河水患,將這個隱患徹底暴露在世人面前。

這個時候康熙內心明白,之所以導致這最後隱患的爆發,歸根到底還是自己疏於政事以及先期沒能妥善處理好眾多官員收入分配的規則,使得官員應得的收入和從國庫借款兩者之間成了一筆糊塗賬。因此,康熙再去追究太子和八阿哥的責任已經意義不大。當務之急是,先想辦法籌款賑災。待災情消除後,把國庫欠款追回來再說。

這才有了四阿哥胤禛在康熙授意下,開始追繳國庫欠款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