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白穴的準確位置圖,浮白穴,浮白穴的作用與功效

浮白穴位位置

標準定位:浮白穴在頭部,當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天衝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上三分之一交點處。

浮白穴位於顳骨乳突後上方,當天衝穴與完骨穴間平行耳後髮際弧形連線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或於耳根上緣向後入髮際1寸處取穴。

浮白穴的準確位置圖

取穴方法

浮白穴位於頭部,耳後乳突的後上方,從天衝至完骨的弧形連線(其弧度與耳廓弧度相應)的上1/3與下2/3交點處。正坐或側伏取之。

正坐或側伏,在耳後乳突後上方,當天衝穴與頭竅陰穴的弧形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穴位解剖

有耳後動、靜脈分支;布有耳大神經之分支。

浮白穴下面板、皮下組織、耳上肌、顳筋膜、顳肌。在胸鎖乳突肌的乳突止點肌腱的外側,與耳廓背面基底部之間,有耳後動、靜脈與其伴行的耳大神經經過。

層次解剖:面板→皮下組織→帽狀腱膜。

布有枕大神經分支及耳後動、靜脈。

浮白穴的作用

浮白穴意義: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化為溫熱之性的水溼雲系。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溫熱的水溼雲氣。

執行規律:散熱吸溼後循膽經下行頭竅陰穴。

浮白穴的功效

特異性:浮白穴為足太陽、少陽經之交會穴。

浮白穴有疏肝利膽,散風通經,清熱除溼,散風止痛,理氣散結的作用。

主治病症

浮白穴主治頭項、五官等疾患,如頭痛、耳鳴、耳聾、眼目疼痛、齒痛、喉痺、頸項痛腫、咳逆、喘息、胸滿、肩臂痛、足緩不收等。

現代又多用浮白穴治療耳源性眩暈、神經性耳聾等。

浮白穴主治頭痛,耳鳴,耳聾,目痛,癭氣等。

五官疾病:頭痛,牙痛,耳鳴,耳聾,甲狀腺腫;

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扁桃體炎;

其它:中風後遺症。

配伍應用

浮白穴配風池穴、太陽穴、百會穴,有疏風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

浮白穴配頰車穴、下關穴、合谷穴,有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齒痛。

浮白穴配天牖穴、天容穴、天突穴,有理氣,軟堅散結的作用,主治瘰癧。

浮白穴配風池穴、行間穴治偏頭痛、目赤腫痛;

浮白穴配聽會穴、中渚穴治耳鳴、耳聾;

浮白穴配腎俞穴、太溪穴、耳門穴治耳鳴、耳聾。

刺灸法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針刺方法

一般沿皮平刺0。5~0。8寸,區域性酸脹。

艾灸方法

間接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浮白穴解析

浮白為經穴名(Fúbái GB10)。出《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屬足少陰膽經。浮白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浮即浮淺,白指明白,此穴位於體表浮淺部位,有清頭明目之功,故名浮白。

浮,飄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溫熱水溼雲系。該穴名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化為溫熱之性的水溼雲系。本穴物質為天衝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風氣勢弱緩行,散熱吸溼後化為肺金之性的溫熱水氣,如同雲氣飄浮於天部,故名。

附註:足太陽、少陽之會。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主牙齒痛,不能言。

《針灸大成》:主足不能行,耳聾耳鳴,齒痛,胸滿不得息,胸痛,頸項癭,癰腫不能言。

《類經圖翼》:主治咳逆,胸滿喉痺,耳聾齒痛,項癭痰沫,不得喘息,肩臂不舉,足不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