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公開秘方,治療這些病,方法並不難

1.柔肝熄風湯

【處方】枸杞果12克、杭菊花12克、夏枯草12克、桑寄生15克、刺蒺藜12克、何首烏12克、全當歸9克、大元參12克、懷牛膝12克、淨鉤藤9克、廣地龍9克、珍珠母24克、赤白芍各12克。

【功效】柔肝熄風,清熱降壓解痙。

【主治】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陽偏亢所致之眩暈(高血壓、中風先兆),口乾舌燥,腰膝無力,頭重腳輕之症。

【加減】語澀,加石菖蒲;有痰或舌苔微黃而膩,加鮮竹瀝50毫升,兌入藥液中,分兩次服下;大便幹,加炒決明子15克,也可浸開水當茶飲。

2.活血通脈湯

【處方】當歸9克、赤芍9克、丹皮9克、丹參15克、桃仁9克、紅花6克、柴胡6克、桔梗6克、枳殼9克、烏藥6克、雞血藤30克、甘草4.5克。

【功效】活血行氣通脈。

【主治】瘀血阻滯所致之腦梗塞,腦栓塞或腦血栓後遺症,半身不遂,或舌強語謇,頭暈乏力之症。

【加減】氣虛去烏藥,加黃芪,量可由30~120克;舌強語謇加菖蒲6克、牛膝9克;血壓偏高加地龍9克;血壓偏低加黨參9克,川芎6克。

3.涼血清腦湯

【處方】生地15克、丹皮9克、白芍9克、羚羊角粉(分衝)3克、鉤藤9克、蟬衣6克、殭蠶9克、桑葉9克、菊花12克、枳實9克、菖蒲6克、竹瀝膏30克(分衝)。

【功效】涼血清腦。

【主治】腦溢血,半身上下肢癱瘓或四肢癱瘓,神昏舌強,或身熱、舌卷、呼聲如鼾者。

【加減】血壓高、項背強痛加葛根9克;熱邪內閉,痰聲如鋸,加服至寶丹一粒。

4.桑鉤溫膽湯

【處方】制半夏12克、陳皮9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竹茹9克、枳實9克、大棗5枚、桑寄生15克、鉤藤9克(後下)。

【功效】化痰熄風,兼補肝腎。

【主治】風痰內阻、肝腎不足、上盛下虛之中風,亦可用於風痰所致的偏頭痛。

【加減】運用時,根據具體情況加減化裁。常加竹瀝水,以加重化痰濁之力。若痰迷心竅,阻於廉泉,神昏,舌強語謇者,加石菖蒲以化痰開竅。痰濁化熱,痰熱交阻,舌苔黃膩者,則以全瓜蔞或膽星易半夏,或少加黃芩以助清熱。眩暈則加菊花、白蒺藜以清頭目。心煩不寐,則加蓮子心、生龍牡。風痰內阻,氣機不行,府氣不通者,合以《活法機要》的三化湯,釜底抽薪,待大便通後,可減去方中大黃。羌活在中風初起少量短時運用,有助於熄風,之後在去大黃的同時可一併除去。大便通後,大黃可換用火麻仁以輔助大腸之傳導職能。若大便秘結而血壓高者,則加決明子,或將決明子研為末,與適量的蜂蜜調勻為膏,每次1匙,日服2次。一般中風先兆、中風發作、復中風均用煎劑,中風後遺症用膏劑。俾府氣通,則風痰可去矣。肢體麻木、偏癱、舌質暗紅,甚則夾瘀斑者,加地龍、丹參、絲瓜絡以活血化瘀通絡。黃芪切不可用,誤用則有腹脹、煩躁之弊。肝腎不足明顯者,則加女貞子、旱蓮草平和之品,滋而不膩;而六味、左歸皆屬禁忌之例。

5.健神湯

【處方】黨參12克、雲苓9克、甘草6克、當歸9克、川芎5克、丹參12克、棗仁15克、菖蒲6克、桂枝6克、白芍9克、桔梗6克、枳殼9克、蓮子心5克。

【功效】雙補氣血,安神養心,宣通氣機。

【主治】氣血兩虛之神經衰弱、心神經官能症,表現為頭暈耳鳴、視物不清、眠差多夢,怔忡心悸、遇事煩躁、有恐怖感,時而善飢、時而汗出欲脫,心情舒暢則症輕、心情不舒則症重,與精神因素關係很大,納食時好時差,大便時干時稀,小便時黃,舌體胖有齒痕,脈細弦。

【加減】自汗多加黃芪12克,浮小麥20克;納差加焦三仙30克。

6.涼血清肝湯

【處方】生地15克、丹皮9克、赤白芍各9克、元參12克、膽草6克、決明子30克、柴胡6克、菊花9克、酒軍6克、枳實9克、甘草4。5克。

【功效】涼血清肝熄風。

【主治】血熱上壅、熱極內風欲動之血管神經性頭痛,表現為頭脹痛或痛如裂,痛時兩太陽穴靜脈怒張,頭部皮膚髮熱,面紅眼赤,口乾舌燥,煩躁易怒,欲冷飲,口臭,大便幹,小便赤,或失眠多夢,或嗜睡,舌經少苔少津,脈弦數有力者。

【加減】後腦痛加葛根15克;前額痛加白芷9克、蔓荊子10克,頭痛日久加殭蠶6克,夜寐不安加夜交藤20克,目珠痛加夏枯草10克。

溫馨提示:

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