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初補入學,步射弓一石”,宋朝武舉武學中的射箭文化

科舉制度一直是我國封建社會君王選拔人才的一項重要考試製度,自武則天開始,科舉考試中不僅包含了文藝知識的考察,同時也包括對應試者武藝才能的考察。宋朝的武舉武學制度,在繼承唐代武舉制度的基礎之上,形成了以射箭文化為中心的宋朝武舉武學選拔制度,豐富了科舉制度的內容,在官員選拔制度歷史上留下了絢爛的一筆。

“凡初補入學,步射弓一石”,宋朝武舉武學中的射箭文化

一、抵禦外敵入侵,武官自身素質的提高,社會風氣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促成了以射箭技能為核心的宋朝武舉武學制度

自宋王朝建立以來,對外戰爭的屢次失敗促使統治者急於選拔“智謀之將”以應對危局。在科舉考試中增加武舉的內容,是宋朝統治者將讀書和科舉考試理念應用於武官選拔的結果。希望透過這樣一種制度,可以選拔出知書之將,從而提高武官的素質。

(一)選拔謀略之將成為武舉和武學設立的主要動機

唐朝開始,統治者在官方的選拔人才機制中開始透過考試製度來選拔武官,考試的內容主要是以武技為主,特別注重應試者使用武器的能力。宋朝初年,統治者並不重視武官選拔在人才選拔制度中的重要性,在“崇文抑武”的社會風氣影響之下,武官的社會地位並不高。

“凡初補入學,步射弓一石”,宋朝武舉武學中的射箭文化

到宋真宗時期,才重新認識到武官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當時由於對外頻繁發生,宋王朝在戰爭中屢屢失敗,面對對外戰爭的多次失敗,統治者開始意識到武官的重要性。在此之前,軍隊中的許多將帥也是由文官擔任,這些文官雖然熟知作戰謀略,卻也只是一些“紙上談兵”的水平,在實際作戰過程中,根本無法有效指揮士兵。

作戰的連連失敗,導致王朝政權的不穩定。尤其是在一些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入侵更是家常便飯之舉。這些小範圍的騷擾,雖然不會給統治者帶來多大的威脅,卻容易造成邊境地區政權的不穩定,嚴重影響了當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許多百姓哀聲怨道。

為了穩定邊防的秩序,在科舉考試中增加武舉這一考試專案,可以為統治者選拔出真正有能力的武官,這些武官在上任後積極對邊境地區計程車兵加以訓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士兵的素質,增強軍隊的戰鬥力,為穩固邊防形式奠定了有效的軍事力量支撐。

(二)人們對武官的素養的看法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提高了武官的社會地位,為武舉武學的誕生打下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自科舉制度創立以來,透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官員大多數是一些文官,大多數文官都是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學苦讀才有機會在科舉考試中及第,深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這些文官自身的素養都比較高,因此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比武官要高出許多。

而當時,在許多人的觀念中,武官大多數時候是由那些只有匹夫之勇,而無雄才大略的人構成的。這些人雖然在軍事戰爭中可以憑藉一身蠻力帶領軍隊在戰鬥中獲得勝利,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素質較低。在待人處事方面,往往粗魯蠻橫,沒有一絲文人氣息。

“凡初補入學,步射弓一石”,宋朝武舉武學中的射箭文化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武官也開始注重自己文化素養的培養。當時人們的娛樂活動比較豐富,文人墨客們經常聚集在一起吟詩歌賦,有些武官也會在閒暇之餘參與一些娛樂活動。久而久之,受到他人的影響,這些武官的素質在無形中也慢慢提高。武官一改前代以來粗魯蠻橫的形象,社會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朝廷的人才選拔制度中,武舉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社會風氣的開放性以及和諧性,使得人們更容易接納不同的官員

宋初,為了儘快恢復國家經濟的發展,宋朝統治者實行了“修生養息”的統治政策,在這種開明的管理體系之下,人們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對於原先的許多事物,願意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去接受。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武官也就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因此,透過武舉制度選拔出具有不同特色的官員,有利於豐富朝臣中官員的豐富性,對於朝政大事,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解決方法,對於穩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態平衡,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以射箭文化為中心的宋朝武學制度,是宋朝人才選拔制度中的一大特色

由於當時宋朝面臨著內憂外患,加上敵國的武藝技能,尤其是騎射技能比宋王朝要強很多。因此,射箭在武藝培訓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凡初補入學,步射弓一石”,宋朝武舉武學中的射箭文化

在宋朝武學考試中的科目主要分為步射和馬射,其中對步射,馬射的力度和準確度都有具體的要求。根據這些技能的高低選拔出武官,比如在元豐年間,在《大小使臣試弓馬藝業出官法》有明確的文字記載:

“步射一石,矢一發三中,馬射七鬥,馬上武藝五種,《孫》、《吳》義十通七,時務邊防策五道文理優長,律令義十通七。”

只要武藝技能達到這些要求,便可選拔為第一等的武官,不僅擁有豐厚的俸祿待遇,還可以享受很高的地位。”接下來的二等官員,三等官員也是根據這個標準來選定。

其次,還有明確的文字記載:

“其步射併發兩矢,馬射發三矢,皆著為格。”

透過這些文字記載,可以看出武舉考試中必須做到以下三點,才有可能從眾多應試者中脫穎而出。首先,必須掌握一定的技藝,尤以步射,馬射為主,並且射箭在當時的武學中是作為一門科目來學習的;其次,光掌握了這些技藝還不夠,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在選取標準方面是透過考核技能的高低來劃分武官的等級,這個劃分的標準即是透過挽弓的重量考察考試者的臂力,將射中箭的數量為考察的準度,其中等級越高說明學生的技能越突出;最後,在掌握技藝的基礎上,如果還有其他的技能如熟知兵法,擅長武藝,精通計算等,倘若這些技藝十分突出,很有可能會被擇優錄取。

在武學制度中,應試者的“射藝”直接決定了他們的去留,同時兼用“行”、“藝”作為參考標準。射箭技藝在宋朝的武舉考試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時帝王會親自進行武舉測試。皇帝親自進行武舉考試測試,首先看中的就是應試者的騎射技能,這是最基本的參加考試的資格,然後再以“以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的選舉方式進行選拔。

至宋高宗時期,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明確文字記載:

“兵部上《武士弓馬及選試去留格》,凡初補入學,步射弓一石,若公、私試步騎射不中,即不許試程文”。

以應試者的“射藝”技能決定他們的去留,可見射箭在武舉武學制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這同時也是宋朝統治者希望能夠透過射箭技能提高軍隊戰鬥力的重要表現。

在“崇文抑武”的治國理念的影響下,統治者對於軍事的重視,是武舉武學制度興起的根本的原因。其中對於射藝的重視,更是統治者為了對抗外來入侵,鞏固王朝政權的所採取的重要措施。

遼、金、西夏都是宋朝自開國以來就面臨的強勁敵人,這些從小在馬背上生活的少數民族,騎射技能十分高超,這就直接刺激了宋朝軍隊必須同樣擁有高超的射箭技藝才有可能在戰爭中獲得勝利。

“凡初補入學,步射弓一石”,宋朝武舉武學中的射箭文化

提倡射箭文化,不僅是為了當時社會穩定發展的需要,同時對於這種文化的提倡,也和統治者的喜好有著一定的關係。在一些王公貴族中,在閒暇之餘,皇帝會帶著一些親近的大臣,一起出去打獵,而這也需要一定的射箭技藝,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射箭文化在武舉武學中的興起。

三、武舉武學制度在宋朝受到很大的重視,對於提高軍隊戰鬥力,樹立國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自實行武舉武學考試選拔制度以來,統治者對於武官的這種重視,自然會在無形中影響社會和軍隊中的風氣。武舉武學中選拔出來的人才,不再是僅有匹夫之勇的蠻夫,他們不僅擁有取得戰爭勝利的力量支撐,同時還精通各種兵法。可以在作戰中,根據具體的作戰情況,採取相應的作戰謀略,取得戰爭的勝利。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軍隊的死亡率,另一方面由於在作戰有效的利用軍事資源,還可以減少國家在軍事領域中的財政支出,實屬一舉兩得的好事。

“凡初補入學,步射弓一石”,宋朝武舉武學中的射箭文化

自武舉武學制度實行以來,軍隊戰鬥力提高,在與外敵的軍事抗爭中,接連取得的勝利,為宋王朝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國威形象,使得一些邊境少數民族不敢輕易來犯,穩定了邊防,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安穩的環境,在宋朝歷史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宋朝以儒立國,追求文治的同時重視武官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透過讀書和考試的方式選拔武官,為統治者發掘出了有用的良將,這種制度,對於後來的許多王朝來說,也不失為一種一舉兩得的可靠制度。

參考文獻:

《宋史》

《宋儒學案》

《東京夢華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