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真的是“洪水猛獸”嗎?醫生帶大家瞭解麻醉的全過程

麻醉是現在手術基本上都會有的一個過程,但是現在大家一說到“全身麻醉”這四個字,就會讓人心存忌憚,感覺全麻就是一個“洪水猛獸”。

在全麻後會影響我的智力嗎?我會不會變得不聰明?全麻是什麼樣的?在我麻醉之後會有醫生管我嗎?

會出現什麼嚴重的問題嗎?

等等,這一系類的問題我相信大家都會有的。而且不可否認,這些和病人切身利益是有關的所以我們也明白大家的疑慮。那麼我想說的是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大家是否瞭解全身麻醉呢?知道如何正確地認識全麻麼?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接下來賈醫生將對全身麻醉做介紹,為大家揭開全麻的神秘面紗,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洪水猛獸”。

全麻真的是“洪水猛獸”嗎?醫生帶大家瞭解麻醉的全過程

首先什麼是全麻呢?

抽象一點來說全麻有“起飛,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降落”。

全身麻醉是透過將麻醉吸入,或者是透過肌肉注射、靜脈和直腸灌注等方式將麻醉藥物進入到患者體內,抑制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患者的意識和周身疼痛感覺消失,出現可逆的功能抑制狀態。

也就是第一步“起飛”。

在臨床上不論是何種方式使麻醉進入患者體內,在將患者麻醉後進行手術操作,這一過程為全身麻醉誘導。在這裡我們是以靜脈誘導為例,在到手術室之後,醫生將會對患者進行一系列的基本生命體徵的檢測,手術室護士會在患者手或者是腳部打滯留針,在核對完所有資訊正確之後,進行麻醉誘導。

在全麻期間來說,誘導是全麻中危險較大,患者較為“風險”的時間段,會出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劇降、嘔吐反流、嚴重支氣管痙攣、呼吸道梗阻等驚險的併發症出現。

所以將其比喻為“起飛”十分恰當。

在麻醉進入血管後,患者會慢慢地睡著,然後出現意識消失狀況。麻醉藥物有強烈的抑制性,在進行誘導麻醉時所使用的量也較多,對患者影響大,而根據患者個人情況和耐受能力的不同,少數患者會出現對麻醉藥物高度敏感的現象。因此在麻醉之前,麻醉醫師會對患者進行耐受能力的評估,從而選擇最適合患者的麻醉劑量,減少機體影響,謹慎從事,當然這也是需要患者積極配合的。

全麻真的是“洪水猛獸”嗎?醫生帶大家瞭解麻醉的全過程

接下來就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在誘導麻醉之後,患者會進入一個維持全身麻醉的狀態,在維持和誘導麻醉兩個過程中無太大差別,維持就是將麻醉藥物持續用到停用為止。

在患者血液內的麻醉藥濃度或分壓已達到平衡,麻醉醫師還是會根據手術進展,和患者自身耐受能力等對患者麻醉劑量進行調整和維持。雖然患者手術過程中在“安靜地睡覺”但並不代表患者體內“安靜”。患者血壓和心率都會跟隨藥物的作用出現降低、減慢;呼吸也不能自主呼吸,需要透過麻醉機的幫忙。

麻醉維持以“靜脈”、“吸入”“靜吸複合”三種方式為主要手段。不論是何種手段,對患者體內的各系統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對於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來說,在麻醉過程中,醫生需要更加的小心,心梗、呼吸衰竭等致命併發症。而麻醉醫生會一直守護患者,時刻監測並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徵,竭盡全力地維持患者身體的迴圈平穩。

全麻真的是“洪水猛獸”嗎?醫生帶大家瞭解麻醉的全過程

那麼最後一步就是“降落”了,患者在全麻甦醒,也就是在停用麻醉之後,到患者完全清醒的時間。

除了在術後必要的機械通氣支援外,患者如果能夠及早地甦醒,那麼就有利於恢復患者的器官自主調節能力和術後康復和護理。在手術後,會停止給患者使用麻醉藥,在患者慢慢甦醒後,呼吸功能恢復後,拔出氣管導管。而氣管導管拔除是有一定風險的,醫生需要根據病情和甦醒的狀況進行,過早或不適當的拔管都會帶來重大的結果。

這個就是全麻的整個過程,病人看起來很平靜了,但病人其實全身各系統都經歷著不同的挑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全麻可怕。

手術前的準備十分充分,血壓、血糖控制良好,有戒菸酒等。術前檢查完善,麻醉醫生可以更完美地評價各系統的狀態和代償能力。同時,也有術中麻醉醫生和手術醫生的共同努力。大部分的患者都可以安全地度過手術時間。

全麻真的是“洪水猛獸”嗎?醫生帶大家瞭解麻醉的全過程

碼字不易,請幫忙點個關注再加個贊吧。

關注“醫務工作者小賈”,更多健康知識輕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