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這件令人快樂的事,卻成了我的噩夢

忙碌的週一過完,我下班回到家,有點餓。為了對抗飢餓,我徑直躺下,準備睡覺。昨天吃得太多,今天我從中午12點之後就沒吃東西了。幾分鐘後,我不知不覺拿起手機,開啟外賣app,一次次裝滿購物車,一次次關掉app,又一次次開啟它……

在糾結了四個小時之後,零點時分,我在麥當勞下單了2個香骨雞腿、6對雞翅、1個冰淇淋、1份大薯條。

“今天吃什麼?”可以說是現代人最常遭遇的靈魂拷問,三餐是能量的來源,也是廣大吃貨幸福感的源泉。然而吃飯——這一看似理所當然的事卻成了一部分人的噩夢。

面對一桌美味,

他們可能一口氣吃下遠超過平時飯量的食物,

在暴飲暴食的過程中享受著短暫的愉悅

。很多時候理智告訴他們應該趕緊停下來,但身體就是難以自控。而在暴食之後,面對著增長的體重,他們要麼無奈接受,要麼因為對身材萬分在意而採取更極端的做法。

這就是“暴食行為”,一種帶給人身體和精神上雙重壓力的“美味的痛苦”。

不吃是病,吃太多也可能是病

外賣很快就到了,隔壁合租的舍友已經睡下,我躡手躡腳地取回外賣,坐在床邊,就著《老友記》,

20分鐘內解決了所有食物

。風捲殘雲之後,我的

牙齦發麻,呼吸侷促

。突然,我發現自己在半夜一點,坐在床邊,面對著一片狼藉的麥當勞包裝袋。我哭了起來。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失戀了或者覺得壓力大了,於是選擇一家最愛的餐廳,點上一大桌美味,然後化悲憤為食慾。這樣吃一頓,心情往往就好多了。

可是,不同於這樣偶爾一次的發洩,

有些人會長期、反覆地“暴食”

,甚至到了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地步。這時候,他們很可能患上了

暴食障礙或者神經性貪食症

如果一個人一直無法控制食慾,總是大吃大喝,這是暴食障礙;而如果他一會兒沒法控制食慾,一會兒又過度控制,兩種狀態來來回回,這是貪食症。它們和神經性厭食症一樣,都屬於進食障礙。

吃飯這件令人快樂的事,卻成了我的噩夢

對於暴食者來說,食慾是無法擺脫的噩夢。丨 圖蟲創意

厭食症,是不是聽著很熟悉?假如我們身邊有這樣一個人,天天吃不進多少東西,腿瘦得像我們的胳膊一樣,卻還是覺得自己身材不夠好,特別害怕發胖,我們很可能會想起網路上那些瘦骨嶙峋的照片,然後趕緊把他送到醫院。

厭食症患者外表的明顯變化很容易引起周圍人的警覺,但暴食者的吃飯問題,卻經常被忽略

,身邊的人似乎不會太在意他們的行為,可能只會偶爾勸一句:“別吃太多東西,對胃不好。”

不吃飯可能是病了,吃太多同樣可能是得病的表現,但“暴食”卻沒有得到同樣的重視和關注。

不停暴食,真的很痛苦

食物對我來說,就像一個渣男,我迷戀他卻又極度恐懼他。

從13歲那年減肥成功(半年內從128斤減到96斤)開始,我就經常暴食。但是不斷的節食和高強度運動,使我的體重一直在控制中。我的體重在十公斤的範圍裡起起伏伏,而自我評價在“你是個什麼都做不好的盧瑟”和“你真是太厲害了”之間不斷切換。十幾年過去了,如今午夜面對麥當勞垂淚的我,感到深深的疲憊。我已經沒有力氣再進行一場又一場的節食甚至絕食了,我也沒有信心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次”。

暴食者所承受的痛苦是雙重的,不止是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

吃飯本是一個愉悅的過程,口腔和牙齒慢慢咀嚼食物,然後吞下。但暴食者經常吃得飛快,咀嚼難以充分,於是原本就脆弱的腸胃只能承擔起更多的職責。而吃東西太多的時候,過分的飽腹感還會進一步損害胃腸道。

超重、肥胖以及它們帶來的種種後果,更是暴食障礙患者經常面臨的情況。

而不同於暴食障礙患者對體重的相對不在意,神經性貪食症患者會過分擔心自己的體重。

為了防止體重增長,暴食後他們往往會選擇更加嚴苛的方式,比如

催吐

,來抵消影響。但這其實是另一種痛苦的來源,催吐反流的胃液會損傷消化系統,胃酸會腐蝕牙齒,嘔吐的動作也會造成臉頰和下巴的腫脹。

吃飯這件令人快樂的事,卻成了我的噩夢

催吐和過度運動是神經性貪食症患者常用的“補救”措施。丨 圖蟲創意

暴食者在進食過程中可能會短暫忘卻現實的煩惱,得到一時的解脫與愉悅,可是之後卻容易內疚,甚至厭惡自己

,覺得“明明知道暴食不好怎麼還會做,是不是自己就是個無法自控的人,連這樣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還能做好什麼?”於是他們的心情更加低落和沉悶。

而為了不在朋友面前表現出自己的這一面,他們經常會單獨吃飯,這似乎避免了他人眼神裡的不解,但卻可能讓友情岌岌可危,而

人際交往亮起的紅燈會進一步降低他們的自我評價,少了朋友的安撫也會更加悲觀,更難走出暴食的噩夢

為什麼暴食難以終止

我唯一一次催吐是在初三,有次小測考得不好,回到家裡,吃了一份炒米粉。我抱著馬桶催吐,爆辣炒米粉幾乎原樣吐出來,我鼻涕眼淚橫流。當時腦袋裡只有一個想法:“不控制自己體重何以控制人生?就你這樣怎麼高考?”十年前那個快要中考、一百斤、因為飯點吃了份米粉而催吐大哭還咒罵自己的女孩,就是我暴食經歷的一個縮影:

心情好想吃,心情不好想吃;成功是因為體重,失敗還是因為體重。我的人生被體重和進食套牢了。

暴食而無法停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天所處的環境、擁有的心情以及過去的經歷都會有影響。

影片裡是苗條的小姐姐,海報上是腰肢纖細的模特,現代人“以瘦為美”,經常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於是便會刻意少吃甚至不吃。而這種限制和壓抑反而會促進暴食行為的爆發,

不吃不吃,到頭來卻吃得更多、更猛

壓力或應激是暴食症發作的風險因素,

壓力大的人更容易暴食。而與之對應的,在面對相同壓力時,本身存在暴食行為的人進食量會明顯增多

。有研究者進行了一項實驗,發現面對同樣的任務要求,暴食者會吃下更多的巧克力布丁。

吃飯這件令人快樂的事,卻成了我的噩夢

食物和體重,有時候就像天平的兩端。丨 圖蟲創意

而心情也會影響進食,心情不好時,暴食者的暴食次數也會相應增加。

部分研究發現,暴食者在暴食行為發生之前總體的負性情緒較高,暴食行為之後情緒會有所好轉。致力於進食障礙相關心理研究的艾麗薩·海德-馬特(Alissa Haedt-Matt)則得出了與之相反的結論,他們的研究發現暴食行為之後暴食者的負性情緒反而有所增加。

這種看似矛盾的結論其實正好說明了暴食行為本身和情緒之間的複雜關係:心情不好時選擇暴食緩解情緒,但這樣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於是當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因為暴食行為或者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羞愧感等,心情反而更加不好,於是形成了

惡性迴圈

童年經歷也會對人產生很大的影響,比如童年時的餵養方式。

小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一顆糖,表現不好的時候不讓他吃自己最喜歡的餅乾,這種工具性餵養(instrumental feeding)會讓孩子自然而然地認為進食本身就是一種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更最容易讓他們在長大後,面對那些讓人不愉快的問題時,採用同樣的方式應對,繼而陷入暴食的怪圈。

想從暴食中掙脫出來,怎麼辦

麥當勞的故事發生在兩年前。那時我終於開始正視暴食問題——停止節食和報復性質(甚至是懲罰性質)的運動,開始花心思解決“暴食”這個行為本身。這兩年裡,我就醫並開始服用百憂解,有一陣隨身攜帶《暴食症康復指南》通勤,按照書裡的建議詳細記錄飲食和暴食衝動、暴食行為的發生,以觀察自己的行為模式。我逐漸建立了一些小技巧從暴食衝動裡抽離,比如立刻下樓散步、洗衣服吸地、和朋友打電話……雖然還會偶爾暴食,但我不再恨食物也不再怕食物了,自我評價也上升了很多。

如果只是偶爾的暴食行為,不必給自己太大的心理壓力,但最好也要控制總量

,一次進食太多輕則導致消化不良,重則患上急性胰腺炎。

想要避免暴食行為,可以嘗試

正念減壓治療

。比如,有暴食衝動的時候,帶一把葡萄乾,在衝動出現時拿一顆放在嘴裡,將所有的精力集中在吃葡萄乾這件事上,用舌尖感受葡萄乾上的褶皺,感受葡萄乾被唾液浸潤後漏出的一絲甜蜜,用牙齒輕輕咬開並吮吸,如此反覆。花費5分鐘吃完一個葡萄乾,這能很好地控制之前的衝動。

但是人的衝動總有一個來源,因此

更好的方式永遠是切斷衝動產生的源頭,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暴食的問題

。可以想一下每次為什麼會暴食?是突然想到了什麼還是突然有了什麼樣的感覺或者體驗?然後把對自己有影響的因素整理出來,看看哪種是更容易改變的。

吃飯這件令人快樂的事,卻成了我的噩夢

嘗試正確認識自己吧。丨 圖蟲創意

這種改變是艱難的,

這時候不妨設想下沒有暴食行為的人生會是怎樣的,想想暴食帶來的壞處和好處

。帶著這種堅定的信念開始進行機械化進食訓練,給自己規定好一日三餐的分量,並做好記錄。如果暴食行為再次出現,要對原因進行分析,避免再次發生。

當然,如果身體已經因為這種不良的進食習慣出了問題,或者是心情差總想哭,對什麼都沒有興趣,覺得活著沒意思,這時候就不要想著靠自己調節好狀態。

求助醫生,在保證一定的營養供給,維持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採用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相配合的方式解決暴食行為,會是更加明智的選擇

至於究竟什麼樣的狀態才算疾病,也交給專業的醫生去判斷吧,無論是自己翻閱了相關書籍還是僅僅透過這一篇文章瞭解了暴食行為,都沒有必要非給自己戴上一頂暴食障礙或者神經性貪食症的帽子,把更多的關注放在

“我現在痛苦嗎?難受嗎?影響身體健康嗎?暴食次數越來越多而無法控制了嗎?”

而在整個過程中,自己的切身感受是更為準確和重要的。

注:灰色卡片中的內容是一個暴食者的自白,感謝果殼編輯小金牙提供親身經歷。

作者:

某隻魚

編輯:

黎小球、小金牙

參考文獻

[1]APA。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DSM-Ⅴ)[M].United States: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2013。

[2]王向群,王高華。 中國進食障礙防治指南 [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15。

[3]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ating disorders,third edition。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J].Am J Psychiatry,2006,163(7 Suppl):4-54.DOI:10。1034/j。1600-051X。2003。00373。x。

[4]Berg, K。 C。, Crosby, R。 D。, Cao, L。, Crow, S。 J。, Engel, S。 G。, Wonderlich, S。 A。, & Peterson, C。 B。 (2015)。 Negative affect prior to and following overeating-only, loss of control eating-only, and binge eating episodes in obese adul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48(6), 641–653。

[5]Berg, K。 C。, Peterson, C。 B。, Crosby, R。 D。, Cao, L。, Crow, S。 J。, Engel, S。 G。, & Wonderlich, S。 A。 (2014)。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affect and overeating-only, loss of control eating-only, and binge eating episodes in obese adults。 Psychiatry Research, 215(1), 185–191。

[6]Laessle, R。 G。, & Schulz, S。 (2009)。 Stress-induced laboratory eating behavior in obese women with binge eating disor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42(6), 505–510。

[7]Schienle, A。, Schäfer, A。, Hermann, A。, & Vaitl, D。 (2009)。Binge-eating disorder: Reward sensitivity and brain activation to images of food。 Biological Psychiatry, 65(8), 654–661。

[8]Schag, K。, Teufel, M。, Junne, F。, Preissl, H。, Hautzinger, M。, Zipfel, S。, & Giel, K。 E。 (2013)。 Impulsivity in binge eating disorder: Food cues elicit increased reward responses and disinhibition。 PloS One, 8(10), e76542。

[9]Holmes, M。, Fuller-Tyszkiewicz, M。, Skouteris, H。, &Broadbent, J。 (2014)。 Improving prediction of binge episodes by modelling chronicity of dietary restriction。

[10]European Eating Disorders Review, 22(6), 405–411。 Rodgers, R。 F。, Paxton, S。 J。, Massey, R。, Campbell, K。 J。,Wertheim, E。 H。, Skouteris, H。, & Gibbons, K。 (2013)。Maternal feeding practices predict weight gain and obesogenic eating behaviors in young children: A prospec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10(1), 24。

[11]Smith, D。 G。, & Robbins, T。 W。 (2013)。 The neurobi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obesity and binge eating: A rationale for adopting the food addiction model。 Biological Psychiatry,

73(9), 804–810。

[12]Ifland, J。 R。, Preuss, H。 G。, Marcus, M。 T。, Rourke, K。 M。,Taylor, W。 C。, Burau, K。,。。。 Manso, G。 (2009)。 Refined food addiction: A classic substance use disorder。 Medical Hypotheses, 72(5), 518–526。

[13]蘇小路,進食障礙的流行現狀、影響因素和預防措施[J]。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8,35(4):240-242

[14]陳清剛,進食障礙與社會心理因素[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11):1054

[15]DUNKLEY D M,GRILO C M。 Self-criticism, low selfesteem,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over-evaluation of shape and weight in binge eating disorder patients[J]。 Behav ResTher,2007,1(45):139-149。

[16]韓煦,李雪霓。《動機與心理教育自助手冊》介紹及干預進食障礙患者的病例報告[J]。心理月刊,2018(10):1-3。

[17]楊歡,謝富佳,曹農,楊偉林。暴飲暴食致急性胃擴張並胃壞死破裂1例報道[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誌,2015,22(08):994。

[18]謝興偉, 張心怡, 張道龍。 餵食及進食障礙的核心特徵與治療[J]。 四川精神衛生, 2018(4):370-372。

[19]呂振勇, 鄭盼盼, Jackson T 。 暴食症的影響因素及其機制[J]。 心理科學進展, 2016, 24(1):55-65。

[20]陳珏。進食障礙診療新進展及其對全科醫生的啟示[J]。中國全科醫學,2019,22(08):873-881。

[21]Haedt-Matt, A。 A。, & Keel, P。 K。 (2011)。 Revisiting the affect regulation model of binge eating: 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using 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7(4), 660–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