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什麼是旅行空間?

宇宙大爆炸理論說:宇宙未誕生之初,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只有絕對真空。真空裡面有真空零點能,真空零點能構成了奇點,奇點大爆炸生成了宇宙。宇宙的狀態由初始的“一”分裂開來,從而有了不同的存在形式、運動狀態等差異,物與物的位置差異度量稱之為“空間”。

有人問我,什麼是旅行空間?

人類可以用直覺瞭解空間,但難以概念化,因此,從古希臘時代開始,空間就成為哲學、物理學、數學等學科重要的討論課題。

空間的存在,是運動構成的基本條件。從這一點引申,有了空間,就能讓人類這樣的物質進行位置的移動,即旅行。

世界旅遊組織定義的旅行是某人出外最少離家55英里,即是人類在空間位置的移動距離至少88。5公里才算旅行。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旅行與旅遊的差別就在於更能提升自我認知。也因此,人類對遊玩的需求也越來越個性化與品質化。

這裡提的“旅行空間”並不是動作詞令,而是名詞概念。即一個被賦予“旅行”主題內容的場所空間。是物理概念空間中非常非常具象化的概念,具有建築學屬性。比如藝術空間、博物館空間等。

旅行空間的存在,怎樣才能滿足人們對於旅行、對世界與自我認知、生活新方式等方面的個性化及品質需求?

這又得具象化到商業服務體系中。

首先,要滿足現代人對旅行品質及個性化需求,那勢必要提供對應的旅行產品。舉個例子,離家100公里的古鎮遊,按照距離講,也是旅行。但其實現代人,尤其是年輕客群,他們的確興趣缺缺。如果換成極地追鯨,雖然經濟條件不達標,但內心的渴望是顯而易見的。

其次,讓文字牽引思想遠行。說白了就是讀書,讀什麼書呢?旅行類圖書。這類書籍也算是旅行領域的瑰寶,你可以在精美圖文中暢遊世界。目前國內書店也好空間也罷,想要比較齊全專業的旅行類書籍,僅重慶有一家。

有人問我,什麼是旅行空間?

第三,潛水滑雪攀登馬術甚至卡丁車等這類戶外運動,也是旅行愛好者最傾向的旅行方式之一。在旅行空間裡配備,哪怕是作為平臺來聚合優質資源為客群服務,這也是最基本的空間配置。

第四,無論出於何種目的,旅行分享活動是出行後人群比較看重的,對於出行前客群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他們能在自己出行中避免更多的坑,卻能看到更美的景、見識更廣闊的世界。旅行群體的社交需求也應該成為旅行空間的基本配置之一。

第五,困了累了睡覺的地方,也就是旅行主題的民宿,最好能在休息去裝點旅行類書籍,躺在床上安靜的看書,繼續看看世界的奇妙,也能和志同道合的驢友們看著星月暢聊到深夜。這樣的地方,我願意住。

第六,或許來個紀念品跳蚤市場。不要那些同質化的文創紀念品,最好是全球各地友人帶來的具有特色的文創紀念品或者旅行用品。這應該有很好的體驗,跟隨時隨地找盲盒一樣的神秘感。

根據空間公理定義:空間無界永在。

其實我們對於旅行空間也應該賦予無界的理念,它既是旅行也是生活,畢竟我們追尋的就是一種旅行生活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