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路誌正論治心身疾病祛除溼濁23法

心身疾病是當今時代常見疾病,內傷導致溼濁阻滯者亦常見之。蓋因情志過極,臟腑損傷,氣機紊亂,三焦失調,水谷津液氣化輸布失常,致溼濁痰蘊、氣血失調,促進心身疾病的發生發展。

以往中醫對溼濁致病的認識與治療,多側重外感溼濁、內傷飲食為主,情志因素兼或述及。如《素問·氣交變大論》載:“歲土太過,雨溼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 《素問·奇病論》載:“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癉……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對情志內傷作為獨立因素,導致心身疾病三焦溼濁的機制及其治法的探討尚屬鮮見。實際上,無論外感或內傷,均可出現溼濁內蘊、阻滯三焦的共同病機。因此,外感、飲食所致溼濁阻滯證的治療思路,也可為心身疾病所借鑑。其治法應在溼病常用治法基礎上,結合情志致病特點加以探索,進而完善其證治體系。

國醫大師路誌正根據現代疾病譜的變化,發展溼病證治,重視內傷溼濁,今就其心身疾病常用祛除溼濁治法23種,梳理分述如下。

祛溼化濁類

芳化溼濁法

是運用氣味芳香藥物,具有醒脾化溼,或和胃降濁,或芳香開竅功能,使脾運得健、胃氣和降、神清氣爽的治法。適用於溼濁困於脾胃,脾失升清,胃失降濁,或上蒙清竅,所致頭重如裹、肢體困重、脘腹痞滿、納呆嘔惡、大便溏黏或不暢、面色晦黃等。常用藥物,如藿香、藿梗、佩蘭、蘇葉、蘇梗、荷葉、荷梗、白豆蔻、砂仁、石菖蒲、厚朴花等。代表方劑,如藿樸夏苓湯、藿香正氣散等。

宣竅化溼法

系運用氣味芳香藥物,具有芳香醒神、宣竅化溼、解鬱安神功能,使氣機宣展、舒心悅脾的治法。適用於情志不舒,氣機鬱結,溼濁阻滯,蒙塞心竅,所致情緒抑鬱、頭昏身重、不寐或多寐、胸悶心悸、脘腹痞滿、納呆嘔惡、大便溏黏或不暢、面色晦滯等。常用藥物,如石菖蒲、鬱金、遠志、合歡皮、合歡花、茯苓、半夏、藿香、佩蘭、蘇葉、蘇梗、荷葉、荷梗、白豆蔻、厚朴花、甘松等。代表方劑,如菖蒲鬱金湯、三仁湯等。

宣肺化溼法

系運用氣味芳香,或辛散苦洩藥物,具有宣降肺氣、化溼祛痰功能,使肺氣宣降、痰溼水飲蠲除的治法。適用於情志不舒,脾胃溼濁,上阻肺竅,肺失宣肅,所致情緒抑鬱或焦慮、頭昏身重、鼻塞流涕、咽部異物感、咳嗽痰白,或哮喘、胸脘痞悶、大便黏滯、面色暗滯、頭面如垢、面部痤瘡或皮疹等。常用藥物,如蒼耳子、辛夷、白芷、桔梗、杏仁、薏苡仁、枇杷葉、蘆根、浮萍、蘇葉、蘇子、藿香、白豆蔻、厚朴花、半夏、橘紅、茯苓、香櫞、旋覆花等。代表方劑,如蒼耳子散、三仁湯等。

昇陽除溼法

是運用清香或辛香升散祛風藥物,具有升發肝膽、升舉脾陽、風以勝溼功能,以助運脾升清、化溼祛濁的治法。適用於情志不舒、肝膽氣鬱、脾胃溼困、清陽不升,或脾虛溼阻、脾陽下陷,所致神倦肢困、面色晦黃、頭昏頭沉、眩暈耳鳴、鼻塞流涕、咽癢咳嗽、咯吐白痰、納呆脘痞、大便溏薄、脫肛陰挺、周身痠痛、諸症上午為甚等。常用藥物,如荊芥穗、防風、羌活、獨活、白芷、藁本、葛根、柴胡、升麻、桔梗、荷葉、青蒿、殭蠶、蟬衣、蔓荊子等。代表方劑,如昇陽除溼湯、羌活勝溼湯等。

燥溼化濁法

是運用辛香苦溫,或辛溫燥烈藥物,具有燥溼運脾、闢穢化濁、行氣導滯功能,以燥溼化濁、健運脾胃、疏利氣機的治法。適用於溼濁中阻,或伏於膜原,或寒溼困脾,所致脘悶腹脹,或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或大便不暢、口淡涎多、肢體沉重、睏倦思睡,或寒熱往來、苔厚膩濁或如積粉等。常用藥物,如蒼朮、厚朴、半夏、陳皮、草豆蔻、草果、薤白、大腹皮等。代表方劑,如平胃散、達原飲等。

淡滲利溼法

是運用甘淡性平藥物,具有淡滲利溼、通淋利尿功能,使體內尤其下焦溼邪從小便而利的治法。適用於三焦溼阻,或下焦蘊溼,所致小便不利、淋證、白濁、洩瀉、痰飲、肢體腫脹、關節腫痛等。常用藥物,如滑石、通草、薏苡仁、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冬瓜皮、玉米鬚、赤小豆等。代表方劑,如茯苓皮湯、五苓散等。

宣清導濁法

是運用辛散鹹潤藥物,具有宣清化濁、通便降濁功能,能使三焦溼濁,尤其腸道溼濁得以宣通導洩的治法。適用於三焦溼濁及腸道溼濁閉塞,所致大便不通,或初硬後溏、少腹硬滿、小便短少、頭昏身困、脘腹脹滿、舌苔濁膩等。常用藥物,如皂角子、晚蠶沙、杏仁、桃仁、萊菔子、檳榔、大腹皮、薏苡仁、敗醬草、虎杖、大黃等。代表方劑,如宣清導濁湯等。

利溼洩濁法

是運用苦辛或苦寒降洩藥物,具有通利二便、排洩水溼或攻逐水飲功能,能使三焦停滯的水飲溼濁得以通利排洩的治法。適用於三焦水飲溼濁停滯瀦留,所致水腫、懸飲、臌脹、關格、二便不利甚至不通。常用藥物,如大黃、牽牛子、水紅花子、葶藶子、椒目、螻蛄、蟋蟀等。代表方劑,如舟車丸、己椒藶黃湯等。

行氣化溼法

是運用氣味芳香或辛散苦洩藥物,具有行氣降氣、燥溼化痰、解鬱散結功能,能使肝肺、脾胃、三焦氣機調暢,以助水溼運化的治法。適用於情志不舒,肝肺、脾胃、三焦氣滯,溼濁阻滯,所致胸悶太息、咽部異物感、咳嗽有痰、脅肋脹痛、脘悶腹痛、納呆噯氣、嘔吐洩瀉,或二便不暢,或肢體腫脹,舌質暗滯、苔膩等。常用藥物,如柴胡、香附、青皮、陳皮、枳實、枳殼、蘇梗、厚朴、木香、甘松、薑黃、大腹皮等。代表方劑,如半夏厚朴湯、實脾飲等。

溫化寒溼法

是運用辛溫或辛熱藥物,具有溫裡散寒、化溼燥溼功能,使體內寒溼得化的治法。適用於脾胃寒溼、肺寒痰飲、肝經寒溼、寒溼痺阻等,所致脘腹冷痛、嘔吐涎沫、便溏稀薄、咳嗽哮喘、痰白清稀、頭痛身痛、腰背冷痛,或少腹冷痛、畏寒肢冷、舌苔白膩而滑等。常用藥物,如草豆蔻、草果、紅豆蔻、高良薑、乾薑、益智仁、吳茱萸、小茴香、川椒、蓽茇、桂枝、肉桂、附子、川烏、草烏等。代表方劑,如厚朴溫中湯、實脾飲、腎著湯、暖肝煎等。

清熱利溼法

是運用苦寒,或甘淡而寒藥物,具有苦寒降洩、清熱利溼,或清熱通淋,或利膽退黃功能,使體內尤其下焦溼熱清利的治法。適用於三焦溼熱,或下焦溼熱內蘊,所致小便短黃或混濁、淋證、白濁、帶下、洩瀉、黃疸、溼疹、肢體腫脹、關節紅腫疼痛等。常用藥物,如木通、滑石、車前子、赤茯苓、萹蓄、瞿麥、石韋、海金沙、梔子、茵陳、金錢草、苦參、地膚子、土茯苓、萆薢、防己等。代表方劑,如八正散、萆薢滲溼湯、龍膽瀉肝湯等。

清熱化溼法

是運用苦寒藥物,具有苦寒降洩、清熱燥溼功能,使體內溼熱或溼火壅結清瀉的治法。適用於三焦溼熱或溼火壅結,所致自覺身熱、煩躁、胸悶、脘腹脹滿、脅腹脹痛、嘔吐、洩瀉,或下利膿血,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熱淋灼痛、帶下色黃、黃疸、溼疹、溼瘡、耳腫流膿、痔瘡腫痛、肢體或關節紅腫熱痛等。常用藥物,如黃芩、黃連、黃柏、梔子、龍膽草、秦皮、苦參、白鮮皮、椿根皮等。代表方劑,如半夏瀉心湯、白頭翁湯、四妙丸等。

辛開苦降法

是運用辛散與苦寒藥物配伍,具有辛開散結、苦寒降洩、清熱化溼功能,能使脾胃升降樞機恢復、中焦溼熱蘊結或寒熱互結解除的治法。適用於中焦溼熱蘊結,或脾虛胃熱、寒熱互結,脾胃升降失司,所致脘腹痞滿、納呆噯氣、嘔吐洩瀉、舌苔黃膩等。常用藥物,如黃芩、黃連、大黃、半夏、乾薑、生薑、薑黃、蘇葉、厚朴、吳茱萸、草豆蔻等。代表方劑,如仲景五瀉心湯、蘇葉黃連湯等。

分消走洩法

是綜合運用辛散、芳化、苦燥、淡滲、苦寒等藥物,具有宣肺調氣、祛溼化濁、滲溼清熱、疏利和解功能,使三焦氣機調暢、三焦溼濁或溼熱分消的治法。適用於少陽三焦溼濁或溼熱內蘊,所致頭暈耳鳴、口苦口黏、汗出而黏、心煩急躁、少寐多夢、胸悶心悸、咳嗽有痰、納呆噁心、脘悶脅脹、大便黏滯、小便短黃、肢體腫脹,或關節腫痛,或寒熱往來、舌苔白膩或黃膩等。常用藥物,如青蒿、黃芩、黃連、半夏、藿香、佩蘭、蘇葉、蘇梗、荷葉、荷梗、杏仁、白蔻仁、厚朴花、菖蒲、茯苓、薏苡仁、滑石、通草、金錢草、茵陳、苦參、蘆根、枇杷葉、竹葉、竹茹等。代表方劑,如蒿芩清膽湯、三仁湯、甘露消毒丹等。

兼化痰、活血、消食類

祛溼化痰法

是運用辛散苦燥藥物,具有燥溼健脾、宣肺化痰功能,使肺脾痰溼蠲除的治法。適用於脾胃溼困,溼蘊化痰,上阻於肺,所致咳嗽、哮喘、痰多色白、頭暈身困、脘腹脹滿、大便溏軟、舌苔膩濁等。常用藥物,如半夏、橘紅、茯苓、杏仁、薏苡仁、旋覆花、蘇子、白芥子、萊菔子、車前子等。代表方劑,如二陳湯、杏蘇散等。

溫膽化痰法

是運用辛散苦燥與性寒而滑藥物,具有燥溼化痰、肅肺降濁、溫膽和胃、清心滌痰功能,使心膽肺胃痰熱滌除的治法。適用於情志不舒、膽胃不和、痰熱擾心,所致心悸而煩、少寐多夢、焦慮驚恐、中風、癲癇、咽部有痰、胸悶太息、噁心脘痞、口乾唇紅、舌邊尖紅、苔黃膩等。常用藥物,如竹茹、竹瀝、天竺黃、膽南星、瓜蔞、半夏、陳皮、茯苓、旋覆花、菖蒲、遠志等。代表方劑,如溫膽湯、滌痰湯等。如痰熱生風,酌加羚羊角、天麻、鉤藤、殭蠶、蟬蛻、地龍、全蠍、蜈蚣等。

祛溼活血法

是運用辛散苦洩藥物,具有行氣活血、祛溼利水功能,以助氣機調暢、祛溼利水而兼活血通絡的治法。適用於心身疾病溼濁阻滯日久,波及血分,瘀血阻絡,所致眩暈頭痛、頑固不寐、胸痺心痛、脘腹脅痛、痛如錐刺或固定不移、癥積腫塊、肢體腫痛或水腫、舌質暗紫、苔膩等。常用藥物,如薑黃、莪術、川芎、澤蘭、益母草、蒲黃、劉寄奴、王不留行、牛膝、絲瓜絡等。代表方劑,如當歸芍藥散、桂枝茯苓丸等。

消食化積法

是運用消食導滯、運脾開胃藥物,能使飲食積滯、內蘊溼濁化解的治法。適用於情志失調、暴飲暴食、脾胃不運、食滯化濁,所致脘腹脹滿或脹痛、噯腐吞酸、大便酸臭、舌苔膩濁等。常用藥物,如建曲、神曲、麥芽、谷芽、稻芽、山楂、雞內金、萊菔子、檳榔、雞矢藤、五穀蟲等。代表方劑,如保和丸、越鞠保和丸等。

兼祛散風寒、清暑類

祛風除溼法

是運用味辛行散苦燥類藥物,具有祛風散寒除溼、通經活絡功能,使外感風寒溼之邪蠲除的治法。本法結合健脾化溼,或昇陽除溼,或理氣解鬱,或分消走洩等法,適用於素體脾弱溼蘊,又情志不舒、思慮過度,致氣機失調、三焦溼阻,易受風寒溼邪侵襲,留著筋肉關節,阻滯經絡營衛氣血,所致周身或關節疼痛、麻木、酸脹沉重、冷熱異常,筋脈拘攣,關節發僵、腫大、畸形,肢體痿弱,抑鬱或焦慮,頭昏神困,胸悶脘脹,大便溏薄,舌苔膩等。常用藥物,如防風、防己、羌活、獨活、蒼朮、白朮、薏苡仁、秦艽、威靈仙、豨薟草、木瓜、晚蠶沙、青風藤、海風藤、海桐皮等。代表方劑,如麻杏苡甘湯、防風湯、羌活勝溼湯、當歸拈痛湯等。

清暑化溼法

是運用芳香清涼藥物,具有清暑化溼功能,使外受暑溼證得解的治法。本法結合補益氣陰、運脾化溼、分消走洩等法,適用於素脾弱溼蘊、情志不舒、思慮過度,遇暑季外受風邪暑溼、內蘊暑熱溼邪,所致發熱、口渴、汗多、頭暈倦怠、多夢少寐、心煩急躁、納呆噁心、胸悶脘脹、大便溏薄、小溲短赤、舌苔膩等。常用藥物,如青蒿、荷葉、香薷、藿香、佩蘭、厚朴花、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扁豆、滑石、竹葉、通草、茵陳、蘆根、西瓜翠衣、銀花、連翹等。代表方劑,如新加香薷飲、東垣清暑益氣湯、王氏清暑益氣湯、蒿芩清膽湯等。

扶正祛邪類

益氣健脾祛溼法

系運用甘溫或甘平藥物,具有健脾益肺、補益宗氣功能,使脾健溼運、肺司治節、三焦通調、水溼輸布的治法。適用於心身疾病溼濁阻滯日久,脾肺氣虛,治節升降失司,所致神倦乏力、氣短懶言、自汗惡風、眩暈耳鳴、咳嗽胸痺、納呆脘悶、大便溏軟、肢體浮腫、面色萎黃、舌質淡胖、苔白膩等。常用藥物,如人參、黨參、太子參、西洋參、黃芪、白朮、茯苓、薏苡仁、扁豆等。代表方劑,如六君子湯、防己黃芪湯、實脾飲等。

溫陽益腎化溼法

系運用辛甘鹹、性溫熱藥物,具有溫腎陽、益精血、補元氣功能,以振奮心脾陽氣、溫助腎陽氣化的治法。適用於心身疾病溼濁阻滯日久,臟腑虛衰,久病及腎,氣化無權,三焦水溼愈甚,所致神倦嗜臥、畏寒肢冷、多寐或不寐、健忘痴呆、眩暈心悸、咳嗽胸痺、脘腹冷涼、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肢體水腫、腰痠背寒、面色黧黑、舌質淡暗胖大、苔白膩滑等。常用藥物,如附子、肉桂、桂枝、乾薑、益智仁、補骨脂、淫羊藿、巴戟天、肉蓯蓉、杜仲、續斷、紫石英、遠志等。代表方劑,如真武湯、還少丹等。

養陰清潤化溼法

系運用辛潤淡滲、輕清甘潤藥物,具有開宣肅肺、滲溼清熱、養陰生津功能,治溼不礙燥、治燥不礙溼,以使氣陰復、燥溼除的治法。適用於思慮或焦慮過度、氣結溼阻、肺不布津、鬱熱傷陰、燥溼共存,所致口乾鼻燥、口渴欲飲、飲不解渴,或口乾不欲飲、眼乾目澀、面板乾燥、咽部異物感、乾咳少痰、咯痰白黏、少寐多夢、心悸而煩、焦慮不安、胃脘痞悶、大便溏軟黏滯、腰膝痠痛、肢體關節腫痛、白帶及月經減少、舌裂、苔薄膩而乾等。常用藥物,如桑葉、薄荷、杏仁、枇杷葉、前胡、紫菀、百部、青蒿、荷葉、佩蘭、蘆根、白茅根、冬瓜皮、絲瓜絡、通草、滑石、竹葉、玉米鬚、薏苡仁、生山藥、石斛、百合、玉竹、沙參、麥冬等。代表方劑,如蘆根五葉湯、薏苡竹葉散、清燥救肺湯等。

注:

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

本文轉自:中國中醫藥,作者:楊鳳珍 劉宗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