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腸道微生物組的變化「研究速遞」

新的研究發現,患有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和焦慮症等精神疾病的人,他們腸道細菌不同於常人。

研究概況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了腸道微生物群干擾與多種精神疾病的證據,微生物群特徵被提議作為潛在的生物標誌物。然而,尚未評估這些變化在精神疾病範圍內的特異性。

本研究對一般成人精神病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變化進行薈萃分析,並進行診斷內和診斷間的比較。資料來源Cochrane Library、PubMed、PsycINFO和Embase,檢索截止日期至2021年2月2日,獲取系統評論、meta分析和原始證據。

研究共納入59個病例對照研究,評估重度抑鬱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神經性厭食症、焦慮、強迫症、創傷後應激障礙或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成人人群中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或丰度。主要結果是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和相對丰度。

結果

共有34項研究的資料納入alpha多樣性meta分析(n=1519例患者,n=1429對照組)。

與對照組相比,患者的微生物丰度顯著降低(觀察菌種SMD=-0。26;95% CI,-0。47至-0。06;Chao1 SMD =-0。5;95% CI,-0。79至-0。21)。

系統發育多樣性略有下降(SMD =-0。24;95% CI,-0。47至-0。001), Shannon和Simpson指數無顯著差異。

β多樣性的差異僅在重度抑鬱症、精神錯亂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持續觀察到。

關於相對丰度,幾乎沒有發現疾病特異性的證據。相反,發現了一種微生物群特徵的跨診斷模式。

重度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錯亂、精神分裂症和焦慮症,他們的糞桿菌和糞球菌水平減少,Eggerthella菌水平增加。表明這些疾病的特徵是產生抗炎丁酸鹽細菌的減少,而促炎屬豐富。

研究評述

發表在JAMA Psychiatry上的這項研究發現,患有這些疾病的人更有可能擁有不同於常人的腸道生物群落,其特徵是既缺乏產生抗炎的細菌,又有更多的促炎細菌。這項研究並沒有考慮這些生物標誌物,但它確實表明,在治療精神疾病時,應該更多地考慮腸道健康。

腸道菌群是生活在人體胃腸道內的大型、動態的微生物群落。這可能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以及其他型別的微生物。此前的研究已經指出,腸道微生物群在精神疾病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該研究發現,抑鬱、焦慮、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病患者的糞桿菌和糞球菌水平較低,這兩種細菌在腸道內具有消炎作用。進一步分析發現,患有這些疾病的人體內的Eggerthella(一種具有促炎作用的細菌)水平更高。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國王學院的Viktoriya Nikolova說:“雖然我們還沒有建立特定疾病的生物標記物,但我們已經發現,腸道健康和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重疊,特別是與抗炎細菌相比,某些促炎細菌佔優勢。”

這是第一次評估腸道微生物群與一系列精神疾病相關的變化,並評估它們作為生物標誌物的潛力。研究結果表明,這些變化在微生物群的組成中普遍存在,它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複雜,目前觀察到的一些跡象表明,它們可能與精神疾病的潛在機制有關,如炎症過程的調節。越來越清楚的是,腸道微生物群的健康對更廣泛個體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Viktoriya L。 Nikolova et al, Perturbations in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 JAMA Psychiatry (2021)。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21。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