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識愁滋味”?是我們不懂他們的抑鬱

“少年不識愁滋味”?是我們不懂他們的抑鬱

金秋十月來臨之際,春雨醫生攜手合作夥伴摩登天空、閃萌等愛心企業,並與北京回龍觀醫院等業內專業機構合作,共同發起了關愛公眾心理健康的公益行動——“青心計劃”。

今年“青心計劃”的活動口號是“青心計劃——讓心輕一點”,希望喚起更多公眾關注自身心理健康問題,多學會給自己的心“減減壓”。

如今,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困擾當代人生活的一個嚴重問題,而且出現了明顯的年輕化、低齡化傾向。今年,國家衛健委特別明確了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的活動宣教主題為“青春之心靈,青春之少年”。

春雨醫生提出“青心計劃”,也正有呼應此主題之意——喚醒心靈之青春,尤其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共建健康中國、和諧社會。

辛棄疾有首詞說 “少年不識愁滋味”,但實際上,小小少年也可能有諸多煩惱。

青少年抑鬱症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據國內外研究顯示,

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為5%~13%,抑鬱症狀發生率為22.6%,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採用問卷調查發現

我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為24.6%。

上課睡覺、曠課、逃學、違紀……這些在老師父母看來是“壞孩子”的行為,也許正是青少年抑鬱症發作的表現。

青春期騷動可能是抑鬱症表現

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人們認為兒童不可能有抑鬱發作,青少年即使出現抑鬱症狀,也被視為發育過程的正常表現,被稱為“青春期騷動”。

70年代以後,有關研究發現,與成年抑鬱症類似的症狀群完全可以見之於兒童。對成年抑鬱症的回顧性調查也表明,大多數患者的首次抑鬱發作是在青少年時期。之後,關於兒童青少年抑鬱症的相關研究,日益受到重視。

“少年不識愁滋味”?是我們不懂他們的抑鬱

(圖源:圖蟲創意)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重性抑鬱障礙的定義為:

持續至少2周的心境抑鬱或者喪失興趣或愉悅感,並且主要症狀伴有以下症狀中的至少4種:睡眠變化(失眠或嗜睡)、食慾或體重變化(下降或增長)、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疲勞或精力不足、精神運動遲滯或激越、感到自己毫無價值或不適當地感到內疚,以及反覆出現死亡或自殺的想法。

這些症狀在青少年身上,最初會表現為食慾下降、失眠或嗜睡、興趣喪失、精力喪失、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緩、自我否定等,進而學習困難、成績下降。

如果此時家長及老師對孩子的精神狀態缺乏瞭解,一味訓斥管教,導致衝突升級,患者就可能出現曠課、逃學、厭學、撒謊、偷竊、抽菸酗酒、離家出走甚至自殘、自殺等行為。

“少年不識愁滋味”?是我們不懂他們的抑鬱

(圖源:圖蟲創意)

自殺是15~19歲青少年的第二大致死性因素,青少年的自殺意念發生率為10。72%~12。1%,自殺企圖和計劃為8。1%,而自殺與抑鬱症密切相關,由於近年來青少年的抑鬱症患病率在上升,青少年自殺率也隨之上升。

抑鬱障礙的成因複雜

抑鬱障礙的患病原因是十分複雜的,一方面,它具有遺傳傾向,抑鬱障礙的發生風險可跨越幾代人。在一項多代人研究中,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均患抑鬱症的孩子患重性抑鬱障礙的機率最高。

還有證據表明,父母患抑鬱症會對青少年接受焦慮症和抑鬱症治療後的應答情況產生負面影響,母親抑鬱症得到成功治療與年輕後代抑鬱症減輕、功能改善相關。因此,發現並治療父母的抑鬱症有可能改善患抑鬱症青少年的結局。

“少年不識愁滋味”?是我們不懂他們的抑鬱

(圖源:圖蟲創意)

另一方面,青少年抑鬱症通常有明確的誘因,比如不幸的童年經歷、父母離異、學習壓力、校園暴力、感情處理不當或身患疾病等。

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抑鬱情緒與父母控制存在明顯的正性關聯。通常家庭關係矛盾、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會讓青少年產生難以抑制的憤怒卻又無法表達,而特質性憤怒構成了青少年拒絕自我、無法表達自我、否定自我的認知不良圖式。

現代醫學認為抑鬱障礙的發病機制還存在生物學基礎,如單胺類神經遞質系統功能障礙、神經影像學改變(前額葉皮層、前扣帶回、杏仁核、海馬、丘腦、下丘腦等腦區結構、功能異常)等。

如何治療青少年抑鬱症?

需要明確的是,雖然抑鬱症是可以治療的疾病,但在青少年中,抑鬱症復發的情況也十分常見,尤其是患者不持續接受治療或過早放棄治療。

藥物干預和心理治療是青少年抑鬱症的主要治療手段。

常用的抗抑鬱藥有補充5-羥色胺(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補充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補充5-羥色胺和多巴胺(5-羥色胺和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及其他補充5-羥色胺(非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等。

在抑鬱症狀得到緩解後,臨床指南建議至少將抗抑鬱藥繼續用藥6個月,大多數醫生會建議至少繼續用藥1年,以降低復發的可能性。

“少年不識愁滋味”?是我們不懂他們的抑鬱

(圖源:圖蟲創意)

在心理治療方面,認知一行為治療(CBT)是兒童青少年抑鬱症的首選治療方法,效果要好於人際心理療法、支援性心理治療、心理動力學治療和家庭治療。

認知一行為治療(CBT)主要是透過改變個體的認知歪曲(例如負面思維和反應)、鼓勵促進積極情感的行為、使患者學會管理情緒以及學會處理負性生活事件等來緩解抑鬱症狀。

當然,具體的治療方法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比如對於因家庭矛盾、同伴關係等誘發的抑鬱症,人際心理療法的效果要好於認知一行為治療。

“少年不識愁滋味”?是我們不懂他們的抑鬱

(圖源:圖蟲創意)

良好的家庭關係是青少年抑鬱情緒的保護因素,因此,父母對孩子應多一些關愛、支援和理解,多傾聽、多肯定,少指揮、少比較。學校也要多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及時瞭解、調整孩子的負面情緒。

編輯:春雨醫生

參考文獻:

[1]舒明躍。 兒童青少年抑鬱症[J]。 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4,31(3):129-132。

[2]從恩朝,蔡亦蘊,王韻,吳彥。青少年抑鬱情緒及自殺意念與父母教養方式之間的關聯研究[J]。中國當代兒科雜誌,2021,23(09):938-943。

[3] 王智雄,劉靖,李雪,等。 青少年抑鬱症患者的健康相關危險行為[J]。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21,35(4):300-3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21。04。006。

[4]Miller Leslie,Campo John V。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1,385(5):

[5]Shin B, Committee on Adolescence。 Suicide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adolescents[J]。Pediatrics,2016,138(1):e20161420。PMID:27354459。DOl:10。1542/ped

s。2016-1420。

[6]張麗麗,楊松,張歆瑋,等。 兒童青少年抑鬱症自殺及相關影響因素研究[J]。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21,21(4):254-258。 DOI:10。3969/j。issn。1009-6574。2021。04。006。

[7]張郭鶯。 兒童青少年抑鬱情緒流行病學特徵及相關因素研究[D]。 四川:四川大學,2006。 DOI:10。7666/d。y99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