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發揮慈善事業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隨著“三次分配”及相關配套制度被明確為推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如何充分發揮慈善事業在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深度參與社會治理、助力實現共同富裕,再次引發社會關注。關於第三次分配,專家學者怎麼看?小編邀您一起來看!

第三次分配是基於道德力量作用

厲以寧(北京大學教授)

第三次分配是相對於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而言的。第三次分配通常是指基於道德力量作用的收入再分配,包括透過社會公益事業把人們捐贈的錢財用於幫助低收入家庭,也包括人們自願從事的幫助低收入家庭脫貧的捐獻,如幫助孤寡老人、病人、殘疾人、兒童,還包括人民自願提供的各級各類學校的獎學金等。

此外,在針對洪水、地震、泥石流、長期乾旱的地區救災活動中,也會有不少人或向慈善機構捐獻,或自行向受災群眾捐款,這些都屬於第三次分配的範疇。

雖然這種分配是一種資源的、非強制性的收入轉移,但並不是同市場與政府完全沒有關係的。凡用於公益事業的捐獻,應該免稅,讓更多的人把自己的財產用於公益事業。

三次分配的特點和政策體系

楊斌(清華大學副校長)

三次分配中參與分配的主體、內容和涉及領域呈現四個新特點。

一是資源貢獻者已不侷限於社會財富金字塔頂端的少數個體或家族,而廣泛覆蓋大部分的社會群體。

二是志願性屬性給貢獻者以主動性、選擇性,即選擇慈善支援的內容和方式。

三是所涉及行業也已從最初的扶貧濟困擴充套件到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環保等諸多領域,惠及民生領域廣大公共事業的進步。

四是蘊含的價值取向突破了紓困扶弱的侷限,開始具備了鼓勵科學探索、推進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促進世界更加和平和諧等深刻意蘊。

應著重從建立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慈善組織團隊、加強慈善組織公信力建設、提升資訊公開透明水平、建立慈善資金使用跟蹤反饋機制、增加善款善物流向的透明度幾個方面入手,加強慈善組織內部監管。

此外,健全新聞媒體、公眾等社會力量監督和制約機制,加強社會對慈善組織運作的外部監督。尤其要高度重視籌募後善款善物使用的規範透明及高效,必須有效管控黑天鵝類風險。

在構建基礎性制度安排中

進一步提升對慈善事業的重視程度

鄭功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探討共同富裕程序中的慈善事業發展之路,具有特別意義。目前,我國慈善事業已從少數人關注走向了大眾化,人心向善和人人行善的社會氛圍正在加快形成。

為適應共同富裕程序對慈善事業發展的需要,在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中,特別需要進一步提升對慈善事業的認識高度和重視程度,加快完善有利於慈善事業發展的法制政策體系,加大財稅支援力度和精神褒獎力度,使這項有益於國、有助於民的社會事業能夠得到大發展。

我國的慈善事業必定是有中國特色的慈善事業,必定要服從國家發展全域性和共同富裕大局,應當在借鑑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創新我國的慈善機制和治理體系,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有益且重要的組成部分,並在促進共同富裕的歷史程序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三次分配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鄧國勝(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

當前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和三次分配都進入了一個發展的瓶頸期,與新發展階段的需求有很大距離。

一是慈善捐贈規模的挑戰。2016年―2019年,我國慈善捐贈總量基本在1500億左右徘徊,增長幅度慢於GDP的增長幅度。

二是慈善捐贈結構的挑戰。長期以來,我國慈善捐贈主要來源是企業捐款,個人捐款的比例偏低,在出現經濟困難時往往面臨較大的波動。

需要選擇怎樣的政策工具?一是擴大慈善捐贈的規模,激發社會力量捐贈的熱情。從調研的情況看,短期內最可能見效的政策工具是遺產稅和慈善信託的減免稅政策,尤其是公益股權信託的稅收優惠。

二是完善慈善捐贈的結構,提高個人捐贈的比例。政府要加大慈善宣傳的力度,而且激勵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教育活動。如針對個人捐贈佔收入總額50%以上的公募慈善組織,給予更大的政策優惠,以此倒逼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教育和慈善文化的培育。

同時,要加強對慈善組織的監督管理,提高慈善組織的資訊透明度和資源使用效率。

在三次分配中 政府能做什麼

賈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三次分配是社會主體自主自願參與的財富流動,對困難人群有著重要的救濟功能,對共同富裕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的重大命題。

政府在三次分配能做什麼?遺產稅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透過稅收調節促成自願三次分配。

近年來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在各類基金會中的捐贈佔比也在不斷提高,呈現出日益增長的公益熱情和慈善文明,同時,慈善公益事業發展中也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比如有作秀式,或者抱有強烈的商業性動機。

這促使我們加快制度建設,重視相關落地制度的配套,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並更有優勢的慈善事業發展制度,確保三次分配的導向更能與促進國家發展、提升人民福祉的需要同行。

在道德、文化、習慣等影響下,社會力量自願透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願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的行為,對再分配進行有益補充的同時,分配價值取向也得到了很好的傳遞。

用好公益新木桶理論發揮三次分配市場經濟和政府公共服務有益補充作用

湯敏(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

儘管三次分配的金額不大,但是用來做一些教育、健康、養老、環保等領域的公共服務活動,是對市場經濟和政府公共服務的有益補充。我國公益機構目前有三大不足:資源不足、能力不足和影響力不足。

這三個不足互成因果,但影響力不足是最緊要的。對於解決的辦法,我稱為公益新木桶理論,就是把每一個公益機構看成是一塊木板,把這些一塊一塊的公益木板有機的拼裝組合起來,就有可能成為一隻新木桶。換句話說,公益機構要聯合起來才能幹大事。

此外,我國的公益規模仍太小。以2019年為例,我國內地接收款物捐贈相當於當年我國GDP的0。15%,同年美國慈善捐贈佔到美國當年GDP的2。1%。同時,個人捐贈佔比過低,2019年我國企業捐贈款物佔捐贈總量的61。7%,個人捐贈佔26。4%;美國個人捐贈佔比約為70%,企業捐贈僅佔到5%。

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壯大規模,鼓勵更多方參與到公益慈善中,同時提高公益慈善機構的服務能力。聯合起來,中國的公益慈善機構才能把事做好,把規模做大。

轉載:“中國民政”微信公眾號

原文釋出時間:2021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