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解剖學 | 腦血管栓塞疾病的好發部位

腦血管

1

腦血管栓塞疾病的好發部位

神經解剖學 | 腦血管栓塞疾病的好發部位

動脈粥樣硬化是頸內動脈病變的主要原因,常引起腦缺血,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是由迴圈系統內的血脂和纖維組織沉積在大、中型動脈內膜所產生的。高血壓和炎症介質的存在會加劇斑塊的形成。動脈分支點存在湍流,因此尤易形成斑塊。血管內皮表面的破損會導致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這些血栓會隨血液迴圈從上游移動至迴圈系統的終末支。

除了遺傳因素誘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危險因素,還包括吸菸、2型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膽固醇血癥。此處展示了最常見的腦迴圈動脈粥樣硬化發生位置,包括頸總動脈分叉處和頸內動脈起始部、頸動脈虹吸部、大腦中動脈和前動脈的主幹、鎖骨下動脈近端、椎動脈的第一節段和第四節段以及基底動脈。

2

腦和腦膜的動脈血供

神經解剖學 | 腦血管栓塞疾病的好發部位

頸內動脈和椎動脈沿頸部上行並進入顱骨,供應腦的血流。因為動脈在轉彎處和分支處(如頸總動脈向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的分叉處)易形成湍流,故此處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頸總動脈分叉處是粥樣硬化斑塊的好發部位,易導致腦的前部因缺血發生卒中。頸內動脈穿過海綿竇,當發生頸內動脈-海綿竇瘻時穿行此區域的動眼神經和三叉神經會受到損傷。檢測這些血管血流量變化是診斷相應疾病的重要依據。現如今,在大部分情況下應用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血流多普勒分析能夠取代此前使用染料進行的腦血管造影。

臨床意義

成對的頸動脈和椎動脈供應腦和部分脊髓的血液。頸動脈供血範圍包括腦以及大部分腦局域 但是枕葉和顳葉的下表面除外。頸總動脈分支處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好發地,會引起前腦的血流量逐漸減少直至發生阻塞。短暫性腦缺血是腦卒中的先兆。而最好的治療是以鍛鍊、合理飲食、體重控制為主,精細調節血脂水平和炎症介質的預防措施。當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出現嚴重梗死症狀時,可以對患者進行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以清除斑塊,並嘗試為前迴圈開放更豐富的血流。經過嚴格的對照試驗所制定的診斷標準可以幫助判斷梗死患者的狀況是更適 合手術切除或是保守藥物治療。目前的實驗正在研究頸動脈支架的使用對大腦血流量的影響。

3

腦膜的動脈:與顱骨和硬腦膜的關係

神經解剖學 | 腦血管栓塞疾病的好發部位

腦膜的動脈位於硬腦膜外面,不僅為硬腦膜供應血流,還為相鄰的顱骨提供血流,並且與一些腦動脈形成吻合支。顱骨因容納這些血管形成凹痕或淺溝,這種關係反映了顱骨骨折時的一個重要的功能性結果:腦膜中動脈撕裂(通常是位居中部的腦膜中動脈),並導致動脈血液在硬腦膜外蓄積,形成硬膜外血腫。這種硬腦膜外血腫屬於佔位性腫塊,會導致顱內壓升高,並可能引發腦疝,尤其是在小腦幕遊離緣的位置。即使是非常輕微的骨折也有可能導致這種危險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