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椎病的常見症狀和自我診斷

腰骶椎病的常見症狀和自我診斷

腰、骶椎病是腰腿痛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部分盆腔、腹腔內臟病症的相關病因,這類疑難病症,病者症狀多,且目前臨床上難以查明病因,故診斷和治療有一定的難度,而成為“疑難病症”。“脊椎病因”研究證明,只要認識到腰骶椎病也是臨床多種疾病的一種“病因”,能引發不少內臟“疑難病症”,就能化繁變簡,未病時加強預防,患病後能及早準確診治。如能明確屬脊椎病因者,可先試用簡易自我療法,有效時堅持自療,爭取治癒,若自我治療3~5 次未能改善者,再請脊椎病專科醫生診治,可促“疑難病症”加速治癒。

腰背痛和腰腿痛是人類最常見的病症,被認為是人類由四肢行走變成直立行走應付出的代價,青壯年人患病率最高,影響工作和生活。本章以簡明易懂的方法,讓大家掌握腰骶椎病的基本知識,有助預防腰椎病和骶椎病,初步學會自我判斷和簡易自我治療。

腰骶椎病的常見症狀和自我診斷

讀者可參閱以下方法,先作出自我評估。如要進一步檢查,需請專科醫生診治為宜。

方法1 確定腰骶椎病的受損組織

臨床症狀分類表

讀者按臨床症狀分類表,查到自己的症狀,即可看到其上格所示,損傷的部位是什麼組織。初步確定病因,作出自我初步估計。

例如你的右腿痛(痛處固定),在表中屬神經根受損症狀,說明你的腰骶椎可能出了問題,已損及神經根而引發右腿疼痛。

又如你有長期便爛的症狀,有可能是腰骶椎病損害了支配大、小腸的植物神經而引起,以此類推。

方法2 檢查腰骶椎的活動功能

這項試驗,能直接觀察在完成某一動作出現的障礙,仔細觀察活動狀態,不僅可以推斷髮生腰骶關節錯位的部位和錯位的型別,而且可提出有針對性的康復措施。

腰骶椎正常的活動功能包括:“前後屈伸活動”,“左右轉體活動”和“左右側屈活動”(見圖13),圖13 中可見正常的腰骶椎活動範圍。每個人因年齡、性別、鍛鍊的不同,活動範圍有較大差異,故只須與自己正常時的活動程度作比較,觀察左右側的活動度。例如兩腳分開平肩寬站立,做下述動作:

1. 向前“彎腰”或向後仰“伸腰”的活動受限,屬“前後滑脫式錯位”。

2. 向左、右側屈腰時,兩側手掌平貼大腿外側,中指順大腿外側下滑,左右中指距地高度不等,屬“側彎側擺式錯位”。

3. 向左、右扭轉腰部(雙下肢不轉動),觀測左右肩部轉動的角度,兩側前後不等,屬“左右旋轉式錯位”。

若上述3 種活動,同時有2 或3 種活動受限者,屬“混合式錯位”。

一般來說,活動腰骶部時,痛處就是發病的部位。留意這些動作的幅度、平順程度及活動中因疼痛而使活動受限的表現,並記錄下來。疼痛及活動受限將隨著治療好轉而恢復正常。

“坐立彎腰試驗”,有助鑑別病變在腰部或在骶部(參閱本書第一章第二節的“小資料”)。

方法3 檢查腰骶椎旁和周圍的壓痛點、勞損點腰骶椎損傷後的急性期,在其椎間、棘突兩側會有明顯的壓痛點(用手指壓下感疼痛不適)。腰肌急性損傷時,該肌肉出現痙攣、緊張、區域性壓痛明顯。慢性期壓痛較輕,或只有痠痛感。按壓椎關節錯位部位有利復位時,常感既痛又舒服。軟組織的慢性勞損點,用手指撥動或按壓時,會聽到“沙沙”聲或可觸及條索狀物,這是肌肉、肌腱或筋膜損傷後變性引起的,即為“勞損點”。

方法4 注意每次發病的“誘因”

腰骶椎病除急性扭挫傷發病外,臨床上許多腰骶椎病呈慢性過程並多數會反覆發作,而引起復發是有“誘發原因”(簡稱誘因)的。常見誘因有:

1. 腰骶部輕度扭挫傷,例如搬抬重物時無不適,但過後發作。

2. 工作或生活中的不良姿勢(圖14、15、16),例如側臥睡眠時扭腰過度,夜裡痛醒或醒來腰痛發作。

3. 疲勞過度,例如坐長途車後引發。

4. 腰部受涼等。

這些誘因能致病情反覆發作(正常人不會致病),證明你的腰骶椎的椎間關節仍處於不穩定狀態,軟組織不夠健壯,區域性血液迴圈不良,仍需加強康復治療和鍛鍊。若因姿勢不良引發病情時,還應克服該不良姿勢,才能防止復發。

(摘自龍層花——腰骶椎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