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他人抖腿會心煩?你並不孤單

我們中也許很多人曾經有過這樣的煩躁的情緒:在看到別人抖腿,或者轉筆等小動作時會控制不住地心煩、生氣、甚至焦躁不安或沮喪。

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 “厭動症”(Misokinesia),其定義是看到別人某些小而重複的動作時會產生的強烈的厭惡等負面的情緒。

已經有一些網路上的調查發現,厭動症人群不併在少數,許多人都 “敏感性厭動”。但是意外的是,對於這樣一個擁有廣泛人群基礎的心理現象,有關它的科學研究卻少之又少。

不過最近,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UBC)的研究團隊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論文[1],讓我們對這一心理現象的人群特徵以及可能的認知機制有了更多的認識: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厭動症;厭動症可能是由於視覺性敏感引發的,而與聽覺性敏感,也就是厭聲症或恐音症之間的關係可能不太大。

在這項研究中,不列顛哥倫比他大學的心理學博士生蘇梅特·賈斯瓦爾(Sumeet Jaswal)和他的教授託德·漢迪(Todd Handy)首次系統性地對厭動症進行了調查,並對 4100 名受試者進行了不同角度的 3 項試驗研究,其中包括根據厭聲症的評估問卷(MpAQ)制定了厭動症的評估問卷(MkAQ)。

恐音症(或者也叫厭聲症/Misophonia)也是一種比較廣泛的心理現象,是指有些人對於某些特定的聲音——比如別人吧唧嘴、指甲刮黑板等聲音——會很敏感並引起負面情緒。

厭動症的人群特徵

透過研究他們發現,在對參與調查的 4100 多名受試者的問卷調查與測試等研究結果顯示,大約三分之一(35。9%)的人都自稱,在日常生活中當遇到其他人重複、微小的行為時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敏感性負面情緒。

這一結果告訴我們,厭動症並不僅僅存在於那些去看心理醫生的臨床人群中,而是廣泛存在於普遍人群中,是一項許多人都正在共同面臨,然而迄今為止尚未被充分認識到的社會性的挑戰。

而且,這一結果與之前猜測的是否是學生群體並沒有直接關係:無論是學生群體還是非學生群體中,都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或多或少在不同程度上 “敏感性厭動”。另外研究還發現,女性中的厭動症比率(43。1%)比男性(24。7)要高。

此外這項研究還發現,厭動症的敏感性程度,也就是當看到他人小而重複的動作時所引起的負面情緒,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

有關厭動症的深入探討

在得出了有關厭動症的人群比例這一直接結論之後,這項研究有繼續提出了幾個進一步的問題,並希望這一系列的研究將有助於整個社會建立對厭動症更深入的理解。

接下來簡要介紹這篇研究報道中有關厭動症的幾個深入研究探討,其中包括有關導致厭動症的認知機制的猜想:

首先,研究小組探討了這樣一個問題:敏感性厭動症與敏感性恐音症是否有共存的關係?患有厭動症的人是否一般也患有敏感性恐音症?

而研究結果表明並沒有。儘管在此次調查的 3 項調查結果中都發現,患有厭動症的人群中,有超過 25% 的人也同時患有恐音症。但調查結果也同時顯示,在患有厭動症的人群中,有許多人並沒有發現任何程度的恐音症;也有許多患有恐音症的人並沒有患任何程度的厭動症。

透過上面的結果研究小組得出結論,厭動症並不僅僅是恐音症患者在看到某個動作時心中產生某種聲音上的心理關聯。

研究小組接下來對厭動症產生的機制提出了另一個問題:厭動症是否與視覺注意敏感性的提高——或者說 “注意力不集中”——有關。比如說,厭動症是否與越來越無法忽視周邊分散注意力的視覺刺激有關,或者厭動症患者是否都更容易將視覺注意力反射性地轉向周邊的視覺事件,易感性更強?

為了對這一猜想進行探討,研究人員對受試者進行了有關視覺注意力表現的兩種不同行為評估。第一項評估試驗用於評估參與者對於外周分散注意力事件的抑制能力,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在注視時執行簡單的目標檢測任務,同時需要忽略視覺外圍中的提前設定的一些短暫干擾。另一項評估試驗則是為了評估參與者對於外圍分散注意力事件的注意程度,參與者需要在視覺注意力以外的區域執行有關空間提示的目標檢測任務。

看到他人抖腿會心煩?你並不孤單

圖 | 受試者在有關厭動症的調查中接受的一項測試(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而上面的評估試驗的結果,並沒有為“厭動症是由於視覺注意敏感性的提高而引起的”這一結論提供系統性的支援,試驗結果並不能得出厭動症患者更 “無法視覺注意力集中”或者更 “容易視覺注意力分散” 這兩個結論。

但是試驗結果也無法直接否認這兩個結論。而如果厭動症的認知機制實際上確實與視覺注意力的敏感性有關,研究人員也提出這次試驗無法得出這一結論的兩種可能性:一種是試驗中使用的測試方法並不是注意力集中的有效評估方法,另一種可能是受試者在接受測試時,心理作用會暗示自己將注意力更集中,而導致與平時實際的結果有偏差。

對於受厭動症困擾的人士,Handy 教授對他們說:“你並不孤單,它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有很多其他人一樣也和你一樣。”

-End-

參考:

[1]。 Jaswal, Sumeet M。et al。Scientific Reports 11, 17204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