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大醫學孤獨症國際論壇——社交行為與孤獨症直播資訊

2021年北大醫學孤獨症國際論壇——社交行為與孤獨症直播資訊

孤獨症譜系障礙(簡稱孤獨症或自閉症)是一類以社會交流障礙、狹隘的興趣和重複刻板行為、感知覺異常為主要特徵的發育性神經系統疾病。最近發表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學齡兒童的孤獨症發病率為0。7%,與全球報道發病率接近。孤獨症患病率高,且其症狀往往伴隨患者一生,是影響人口健康的重大問題之一。

《2021年北大醫學孤獨症國際論壇——社交行為與孤獨症》將於2021年10月16日—17日以線上形式舉辦。“在多種場景中存在社會交往和社互動動的持續缺陷”是孤獨症譜系障礙的核心症狀。本次會議將聚集從事孤獨症和社交行為研究的神經科學、心理學和臨床醫學專家,從分子、環路及行為等層面解析社交行為的機理,從多維度描述孤獨症患兒的社交行為特徵,介紹孤獨症精確診斷與治療的前沿方法。本次會議希望透過來自不同領域專家通俗易懂的講解碰撞出思維火花,為解析孤獨症的發病機理與建立切實可行的診療方法提供新理論、新方向。

論壇面向廣義孤獨症研究領域的科研人員、臨床醫生、有需要的孤獨症患兒的家長,及生物醫學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歡迎所有感興趣的同仁積極參與此次盛會!

主講嘉賓

主題報告 (按姓氏字母排序)

David Amaral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MIND研究所所長、講席教授

Peter Mundy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育學院講席教授

鄒小兵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教授

會議報告 (按姓氏字母排序)

Sarah Dufek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MIND研究所臨床助理教授、認證行為分析師

胡曉毅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孤獨症兒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Keith Kendrick

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和技術學院教授

李 俊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 雪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劉 靖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教授

Letitia Naigles

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心理科學系教授

Kevin Pelphery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腦研究所講席教授

武勝昔

空軍軍醫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楊 莉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研究員

Larry Young

美國埃默裡大學社會神經科學轉化中心主任、教授

於洛迪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特聘研究員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醫學部孤獨症研究中心

北京神經科學學會

承辦單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協辦單位: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兒童認知

與腦功能障礙分會

會議組委會:

主 席:於 翔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副主 席:易 莉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研究員

張 嶸 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秘 書 長:高 亞 北京神經科學學會專職副秘書長

會議時間: 2021年10月16日-17日

會議形式: 透過多個線上平臺轉播,線上參會免費。

直播地點:北京大學

專屬直播平臺:

北京大學醫學部孤獨症研究中心

騰訊新聞直播平臺

北京阿叟阿巴科技有限公司(ALSOLIFE)

2021年北大醫學孤獨症國際論壇——社交行為與孤獨症直播資訊

報告題目: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the Ups and Downs

孤獨症譜系障礙縱向分析:機遇與挑戰

David Amaral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MIND研究所所長、講席教授

國際孤獨症研究學會官方期刊Autism Research主編

David Amaral,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精神病學、神經科學系和MIND研究所講席教授。1998年,被任命為Beneto基金會主席和MIND研究所的創始研究主任。MIND研究所致力於研究孤獨症和其他發育性神經系統疾病。Amaral教授在MIND研究所組織開展Autism Phenome Project,致力於透過對孤獨症兒童進行全方面和多學科分析,確定不同型別孤獨症患兒的生物醫學特徵。近期,他被任為孤獨症腦網路(Autism BrainNet)的主任。Amaral教授曾於2009年和2010年擔任國際孤獨症研究學會(INSAR)主席,他自2015年4月擔任國際孤獨症研究學會官方期刊Autism Research的主編,2019年當選為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

報告題目:

The Early Social Attention Symptom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孤獨症譜系障礙的早期社會注意症狀

Peter Mundy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育學院講席教授

國際孤獨症研究學會(INSAR)主席 (2019-2021)

Peter Mundy,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育學院、精神病學系和MIND研究所講席教授。2019-2021年擔任國際孤獨症研究學會(INSAR)主席。在過去的40年裡,Mundy教授致力於研究聯合注意障礙在孤獨症的性質、診斷和治療中的作用。他的研究發現孤獨症學齡前兒童在社會交流和社會認知表型中的聯合注意中存在障礙,並提示其有行為和神經發育基礎。他的工作對孤獨症診斷觀察量表(ADOS)等評估工具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例如聯合注意等名詞來自於Mundy博士的《早期社會交流量表》。他的工作為早期干預方法的發展,如Connie Kasari博士及合作者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開發的JASPER(聯合注意、象徵性遊戲、互動規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Mundy教授首次報道了神經網路參與聯合注意力發展的相關觀察,為孤獨症和典型兒童發展的神經科學研究提供了參考。他2016年出版的《孤獨症與聯合注意:發展、神經科學和臨床基礎》書籍,以及2018年在歐洲神經科學雜誌發表的綜述《對典型發育和孤獨症譜系障礙中聯合注意和社會認知大腦系統的回顧》總結了過去20年對這一主題的研究,是對孤獨症研究和理論中聯合注意的認知與神經科學的首次全面分析。

報告題目:

Autism Research at the Crossroad

走在十字路口的孤獨症研究

鄒小兵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主任醫師

鄒小兵,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在國內首創發育行為兒科學專業。在兒童孤獨症(自閉症)、多動症、智力障礙以及罕見神經發育遺傳病診斷治療方面有很高的理論水平和學術造詣、臨床經驗極為豐富,在廣大患兒家長中以及業內有極高的聲譽。長期以來致力於研發符合中國國情的兒童孤獨症診治體系,迄今成功研製嬰幼兒社交問卷、兒童孤獨症篩查量表、兒童孤獨症診斷量表;成功研發首個我國兒童孤獨症多模態人工智慧診斷系統;首次提出兒童孤獨症穩態失衡致病機制理論,提出兒童孤獨症教育三原則;建立中國孤獨症BSR干預模式;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孤獨症診斷干預體系。2008年獲宋慶齡兒科醫學獎。

報告題目:

The Early Start Denver Model (ESDM): A Naturalistic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Designed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SD

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為孤獨症譜系障礙的幼兒設計的自然發展行為干預措施

Sarah Dufek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MIND研究所臨床助理教授、認證行為分析師

Sarah Dufek博士,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精神病學系、行為科學系、MIND研究所臨床助理教授, 執照心理學家、認證行為分析師。擅長評估和治療所有年齡段的孤獨症譜系障礙(ASD)患者。自2000年,她一直從事ASD及相關發育障礙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基礎與臨床研究。Dufek博士是多種臨床干預和評估方法的培訓師,包括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關鍵反應教學法(CPRT)、孤獨症診斷觀察量表-第二版(ADOS-2)和孤獨症診斷訪談量表-修訂版(ADI-R)。在MIND研究所,Dufek博士不僅專注於各種研究專案,還在Massie家庭診所提供臨床治療,併為ESDM專案培訓指導來自不同學科的學員。

報告題目:

Social Skills Training to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SD

學齡前孤獨症兒童社交技能干預研究

胡曉毅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孤獨症兒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孤獨症兒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特殊教育教學指導專委會委員,世界應用行為分析學會認證的行為分析師—博士級(Board Certified Behavior Analyst-Doctoral)及北師大行為分析師課程專案負責人(Verified Course Sequence Program Coordinator)。積累了近十年的臨床干預孤獨症兒童的經驗,出版孤獨症方面專著、教材與譯著十餘本,其中外文專著兩本, SSCI期刊論文三十餘篇, CSSCI期刊二十餘篇,主持國家、省部級課題十餘項,社會科研捐助基金十餘項,擔任Advances in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期刊副主編,多本孤獨症兒童教育相關的SSCI期刊編委、審稿人。

報告題目:

Improved Symptom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Following Intranasal Oxytocin or Vasopressin Treatment

報告題目:孤獨症兒童在鼻噴催產素或加壓素治療後的症狀改善

Keith Kendrick (孔哲文)

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和技術學院教授

Keith Kendrick,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和技術學院教授(2011年-今),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1979年在英國杜倫大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後,曾於杜倫大學、倫敦動物學研究所、劍橋大學和劍橋Babraham研究所任職,曾任Babraham研究所認知與系統神經科學方向主任。在國際刊物上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近300篇,包括8篇Nature和Science論文,3篇PNAS論文。論文引用次數2萬餘次,58篇單篇論文引用超過100次,H指數78,連續七年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2014年至今)。Kendrick教授在中國主要研究人類大腦如何處理社會和情感資訊,致力於探究在各種精神疾病——特別是孤獨症中——該系統是如何受損的。目前,他正在開展透過調節催產素和加壓素系統治療孤獨症的臨床研究。

報告題目:

Dysfunction of Trio GEF1 Involves Autism-like Behaviors

Trio GEF1功能域參與孤獨症樣行為

李 俊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俊,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3年獲得北京大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專業博士學位。2016年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主要研究方向為孤獨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易感基因篩選及功能研究,包括:透過病例——對照和以家系為基礎的遺傳關聯研究,篩選精神疾病的易感基因;以基因修飾小鼠為動物模型,運用動物行為學、原代神經元培養胚胎電轉、腦內病毒注射、電生理和光遺傳學等研究方法,探索特定基因在神經發育、成熟及可塑性中的作用。從人群、動物、細胞、分子等多個層次探討孤獨症和精神分裂症神經環路發育異常的生物學基礎;設計相應干預策略,尋找疾病潛在的分子靶點和治療方法。

報告題目: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School-age Children with High-functioning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學齡期高功能孤獨症譜系障礙的社交技能訓練

李 雪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李雪,兒童精神醫學博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從事兒童精神醫學十餘年,對於兒童孤獨症的診斷、評估及社交技能訓練具有豐富的經驗,獲得孤獨症診斷觀察量表(ADOS-2)的科研培訓師資質。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應用行為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副秘書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治療與諮詢專委會副秘書長,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孤獨症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孤獨症康復工程與輔助技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青春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孤獨症兒童康復協會理事。

報告題目:

Social Interaction Disorder in High-functioning ASD

高功能孤獨症譜系障礙的社會交往障礙

劉 靖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教授

劉靖,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現任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黨委副書記、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三十餘年,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兼任國際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及相關學科協會執委、亞洲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及相關學科協會副主席、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兒童神經發育障礙防治專委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兒童青少年精神病學組副組長等。發表論著約百篇,作為編寫組組長之一參與衛生部《兒童孤獨症診療康復指南》編寫工作。作為主編之一,編著《中國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

報告題目:

Exploring the Roles of Joint Attention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ASD

探討聯合注意在ASD語言發展中的作用

Letitia Naigles

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心理科學系教授

Letitia Naigles,康涅狄格大學心理科學教授、心理科學發展部和認知科學專案主任、全校兒童發展科學研究和招募聯盟創始主任。在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後,曾在耶魯大學任教10年。她2009年成為心理科學協會的會員,2017年被授予文理學院生物和生命科學的卓越研究獎,2019年被康涅狄格大學美國大學教授協會分會授予職業獎。

Naigles博士對學習各種語言的兒童進行了語言習得研究,包括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漢語等。她研究了兒童何時在語言使用中表現出創造性,特別是在語言理解上的創新,以及他們在學習一種特定語言時如何處理他們的語言輸入。在過去的19年裡,她一直致力於對孤獨症譜系障礙(ASD)兒童的語言發展進行深入的縱向調查,該調查創新地使用了線上觀察方法來評估這一人群的語言能力。她的研究結果闡明瞭孤獨症兒童的語言哪些方面是以典型方式獲得的,哪些是真正受損的,從而為治療師和家庭提供了新的治療和干預方向。

報告題目:

Developing Precision Medicine for Autism(s)

發展針對孤獨症的精準醫療

Kevin Pelphery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腦研究所講席教授

Kevin Pelphery,弗吉尼亞大學腦研究所講席教授,神經科學與腦發育專家。他的研究團隊透過理解孤獨症和相關神經發育障礙的病因,嘗試在適時的發育階段向有需求的人群提供精確的治療方案。Pelphery 教授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孤獨症卓越中心—孤獨症神經遺傳學網路的首席研究員,曾獲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科學家職業發展獎、約翰—默克學者獎、微軟公司突破獎,以及美國心理學會的博伊德—麥坎德勒獎等榮譽。

報告題目:

How Homeostasis of Excitatory/Inhibitory Synapses in the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Regulates Social Behavior

前扣帶回皮層興奮/抑制突觸穩態調控社交行為的機制

武勝昔

空軍軍醫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武勝昔,空軍軍醫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神經生物學教研室主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科技領軍人才。主要從事孤獨症等精神疾病機制及干預策略研究,先後承擔國科金重點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軍隊重大專案等12項。以通訊作者在Nat Neurosci、Nat Commun、J Clin Invest等期刊發表論著50餘篇。兼任全軍生物學專委會主委、中國生理學會理事、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理事等。

報告題目:

Underlying Common Feature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for ASD and ADHD: Psycho-pathological Domain-based Precision Medicine

ASD與ADHD:隱匿的共性特徵及其治療啟示—基於精神病理學的精準醫療

楊 莉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研究員

楊莉,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國際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聯盟副主席,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發育行為學組專家委員會委員等,北大六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北腦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兒童神經發育障礙的病因機制與精準醫療。早期使用藥物遺傳學方法探索ADHD的個體化治療。近年系統開展了多基因遺傳研究、認知基因組學研究,執行功能訓練的療效研究與推廣。目前聚焦認知神經科學方法及遺傳動物模型,深度解析發病機制與臨床轉化。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參加國家973專案、北京市腦科學計劃專案等國家及省部級專案十餘項。累計發表研究論文140篇,SCI論文70餘篇,包括Mol Psychiatry等多篇高水平論文。擔任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等重要國際期刊審稿人。

報告題目:

Oxytocin and the Neural Circuitry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mplications for Autism。

催產素和社會關係的神經環路,及其對孤獨症的啟發

Larry Young

美國埃默裡大學社會神經科學轉化中心主任、教授

Larry Young,埃默裡大學社會神經科學轉化中心主任、催產素社會認知Conte中心主任、埃默裡大學精神病學系教授、Yerkes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行為神經科學和精神病學系主任。Young博士已發表200餘篇同行評議的出版物,包括Science、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Genetics、PNAS等。他是國際社會神經科學學會的前會長,曾獲Gold Brain、Frank Beach、Daniel H。 Efron等獎項,並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Young博士研究社會關係和同理心的神經生物學機制,並將其轉化為治療精神疾病中社會缺陷的方法。他的研究確定了催產素在的草原田鼠的一夫一妻制結合和安慰行為中的作用,並正在探索催產素對孤獨症患者腦網路交流的影響。他還研究靈長類動物(包括黑猩猩、恆河猴和一夫一妻制的蒂蒂猴)的大腦催產素系統。Young博士的著作《我們之間的化學:愛、性和吸引力科學》探討了大腦化學如何從各個方面影響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報告題目:

Invisible Barrier: Aberrant Auditory and Speech Processing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看不見的壁壘:孤獨症兒童的異常聽覺和語音資訊加工

於洛迪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特聘研究員

於洛迪,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特聘研究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言語、語言及聽力科學博士,她的研究使用行為和神經行為學方法考察孤獨症個體的基本感知覺和語音資訊處理,重點關注不同語言背景兒童。她的工作還涉及孤獨症公共知識宣導和社群整合。於博士的研究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成果發表在Autism 和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等國際學術期刊。於洛迪博士現擔任國際孤獨症研究學會(INSAR)早期職業委員會中國區代表。

主辦方

於翔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北京大學醫學部孤獨症研究中心主任

大會主席

於翔,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醫學部孤獨症研究中心主任。本科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獲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博士學位,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05-2019年任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調節大腦皮層神經環路形成與可塑性的分子機制,及孤獨症的發病機理。長期目標是解析基因與環境因素調控腦發育與可塑性的關鍵分子與環路節點,並將其應用於孤獨症等發育性神經系統疾病的診療。通訊作者研究論文發表在Cell、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等國際學術刊物。曾獲國家傑出青年、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北腦學者、上海領軍人才等榮譽。現任Journal of Cell Biology、eLife、Autism Research等期刊編委。

易莉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研究員

大會副主席

易莉,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研究員、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現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獲學士學位。2007年獲美國杜克大學心理與神經科學系發展心理學碩士學位,2009獲該系博士學位。2009年6月加入中山大學心理學系,先後擔任講師及副教授。2015年2月入職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易莉研究員多年來致力於孤獨症相關研究,採用臨床研究結合認知的方法,針對孤獨症兒童的核心障礙及其相關的認知過程的機制展開系列研究。易莉研究員主持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科技計劃以及廣東省科技計劃等專案。她取得了多項重要的原創性成果,以第一或者通訊作者在國際重要期刊發表30餘篇論文,包括Chil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Developmental Science、Autism Research等發展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國際學術期刊。入選了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計劃, 達沃斯論壇青年科學家,及北京大學博雅青年學者,並獲得了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青年成果獎)。

張嶸

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副教授

北京大學醫學部孤獨症研究中心聯合創始人

北京神經科學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大會副主席

張嶸,兒科醫學本科背景,神經生物學博士,畢業於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北京神經科學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從事孤獨症相關基礎與臨床研究13年,研究關注孤獨症發病機制與診療手段。承擔多項國家與省部級專案及孤獨症的國際合作專案,發表孤獨症相關中英文論文與綜述近40篇,牽頭主編國內第一部從神經科學視角解讀孤獨症的專著《孤獨症譜系障礙—醫學前沿與研究進展》,在北京大學醫學部開設孤獨症選修課,並負責編寫孤獨症的PBL教學案例,進行臨床前教學。在孤獨症領域研究成果獲得美國發明專利1項,國內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3項,量表著作權1項。是北京神經科學學會孤獨症專業委員會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孤獨症研究中心的聯合發起人之一,並擔任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孤獨症工作委員會和中國孤獨症兒童機構聯盟的常務委員,多次組織孤獨症國際論壇與公益活動。

高亞

大會秘書長

北京神經科學學會專職副秘書長

高亞,2014年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具有針灸學從業專長。自2017年在北京神經科學學會工作,現任北京神經科學學會專職副秘書長。長期致力於科研學術活動的開展和交流,積極參與實施青年人才培養及託舉計劃。2017年—2020年,連續四年籌辦“北大醫學孤獨症國際論壇”及“北京神經科學學會學術年會”,擔任會場總指揮。策劃並主持“神經科學科普公益大講堂”系列專題直播講座,包括頭痛、兒童腦發育、腦腫瘤、腸道菌群、抑鬱症、神經免疫多發性硬化等專場,目前累計線上觀看達300萬人次。籌辦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2021年北京地區廣受關注學術成果報告會(腦科學領域專場)”,並參與優秀學術成果的遴選工作。主持“北京神經科學學會頭痛與感覺障礙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籌辦並主持“北京神經科學學會青年學術演講比賽初賽”以及“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青年學術演講比賽複賽”,為促進青年人才的成長提供了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