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鼻血的7種原因和對應治法

流鼻血的7種原因和對應治法

鼻衄乃血液不循常道,上溢於清道鼻竅而出者,系血證中最常見的一種。

究其病因,不外乎時邪外襲或飲食勞倦內傷,且以火熱迫血妄行所致者多見,因之歷代醫家多從肺熱、胃熱、肝火及脾虛論治。

餘以為鼻衄—證,雖責之於肺、胃、肝、脾者居多,然與心、腎諸髒亦有密切關係,故在臨證時透過臟腑辨證遣方用藥,每獲良效。

01

熱邪犯肺

流鼻血的7種原因和對應治法

《外科正宗卷四》雲:“鼻中出血,乃肺經火旺,迫血妄行,而從鼻竅出”。外感風熱燥邪,熱邪傷肺,耗陰傷絡,血熱妄行,上循清竅,故發鼻衄。

證見鼻燥而衄,血色鮮紅,伴口乾咽燥,或兼有身熱,咳嗽痰少,便秘等症,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治宜清瀉肺熱,涼血止血。

方選桑菊飲,加黃芩、梔子以清瀉肺熱,仙鶴草、白茅根、丹皮涼血止血,生地養陰清熱。

02

胃熱熾盛

流鼻血的7種原因和對應治法

《景嶽全書·血證·衄血論治》曰:“陽熱怫鬱於足陽明而上,熱則血妄行為鼻衄,此陽明之聞也”。足陽明胃經,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

飲酒過多或恣食辛辣厚味,熱蘊於胃,或溼濁化熱,胃火上炎,熱傷絡脈,迫血妄行而致鼻衄。

證見鼻衄量多,或兼見齒衄,血色鮮紅,伴鼻幹,口乾臭穢,渴而欲飲,煩躁,便秘,舌紅苔黃,脈數。

治以清胃瀉火,涼血止血。

方用玉女煎,加生地、蘆根清熱養陰,生大黃瀉熱通便,藕節、大薊、小薊涼血止血。

03

肝火上炎

流鼻血的7種原因和對應治法

《聖濟總錄·久衄》載:“肝藏血,肺主氣,今氣與血俱熱,故氣溢則血妄行而為鼻衄”。憂思惱怒過度,肝氣鬱滯,氣鬱日久,化火上炎,迫血妄行而成鼻衄。

證見鼻衄色紅量多,伴面紅目赤,口苦咽乾,頭痛目眩,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予清肝瀉火,涼血止血。選用龍膽瀉肝湯為主方,加白茅根、茜草涼血止血,丹皮、赤芍清血熱而活血,菊花清上焦之火。

04

心火亢盛

流鼻血的7種原因和對應治法

《玉機微義·血證論·朝吐血洩為火熱所致》中說:“心火熱極則有血餘,熱氣上甚則為血溢”。

七情鬱結,氣鬱化火,或火熱之邪內侵,或恣食肥甘厚味及菸酒過度,久而化熱生火,導致心火亢盛,血熱妄行,上溢清竅,發為鼻衄。

證見鼻衄或兼舌衄,伴心胸煩熱,口渴面赤,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刺痛等症,舌赤少苔乾裂,脈細數。

治當清心瀉火,涼血止血。方予導赤散,加黃芩、黃連瀉心胃之火,丹皮、白茅根涼血止血,石斛清熱生津,牛膝引血下行。

05

肺陰不足

流鼻血的7種原因和對應治法

《平治薈萃·血屬陰難成易虧論》謂:“陰氣一虧傷,所變之證妄行於上則吐衄”。久咳傷肺或它病後期,陰津虧耗,致使肺陰不足,虛而生內火,灼傷血絡而發鼻衄。

證見鼻衄或兼咯血,血色鮮紅,伴發熱,口燥咽乾,或見咳嗽痰少,顴紅,盜汗等症。

治用養陰清熱,涼絡止血。方投養陰清肺湯,加桑白皮、黃芩清肺瀉火,白茅根、茜草涼血止血,青蒿、白薇以清虛熱。

06

脾虛失攝

流鼻血的7種原因和對應治法

《醫門補要》指出:“肺主氣,脾統血,肺虛血不外護,脾虛血失中守,若陰絡一傷,逼血上溢清道而出”。

勞倦過度,或飲食所傷,損傷脾氣,脾氣虛弱,統攝無權,血無所主,溢於鼻竅以致鼻衄。

證見鼻衄反覆發作,或兼齒衄、肌衄,血色淡紅,遇勞加劇,伴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頭暈心悸,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無力。

予健脾益氣攝血之法,歸脾湯為主方,加阿膠、山萸滋陰補血,仙鶴草、紫草收斂止血,陳皮理氣,防止它藥滋膩。病程日久、症狀不重者還可丸劑緩圖。

07

腎虛不固

流鼻血的7種原因和對應治法

《景嶽全書·衄血論治》認為:“衄血雖多由火,而唯於陰虛者為多,正以勞損傷陰,則水不制火,最能動衝任陰分之血”。

久病或病後,或勞欲過度,腎陰虧損,虛火上炎,迫血上逆,甚則陰損及陽,命門火衰,火不歸元,無根之火浮炎於上,迫血妄行,鼻衄乃作。

證見鼻衄時作,常兼齒衄,頭昏目眩,腰痠耳鳴,顴紅潮熱,兩足痿弱,或見遺精,舌光紅少津,脈細數。

當用補腎益精,滋陰降火之法,大補元煎加味主之,加鱉甲、地骨皮滋陰清熱,女貞子、旱蓮草養陰止血,藕節涼血止血。

08

注意事項

流鼻血的7種原因和對應治法

血液是依靠臟腑的生理功能來產生和維持的。

《景嶽全書·血證》認為:血“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輸佈於肺,施洩於腎,灌溉於身,無所不及”。

鼻衄原因雖多,但均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歸納起來不外乎虛實兩大類。病機主要為火與虛兩個方面,火有實火與虛火之分,虛主要為氣虛和陰虛。

治療鼻衄,當以止血為先,《血證論》曰:“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否則導致津血虧虛,氣隨血脫,危及生命。亦正如《醫學正傳·衄血》所云:“夫衄血之病,雖屬平常,若出而不止,陰陽離脫,亦有死者,臨病施治,常須識此,不可忽也”。

臨床體會,止血雖為治療鼻衄之大法,急性出血,更應以止血為先,但切不可見血專重止血,只顧塞流,不澄其源則後患無窮。

鼻衄多因血熱妄行,清熱瀉火之法臨床常用,但芩、連、梔子等苦寒之品則不宜久用及多用,否則會損傷脾陽,或寒凝血滯,留有瘀血。

《金匱要略》雲:“衄家不可發汗”。汗血同源,若發汗則陰血重傷,且陽氣隨汗而洩,而見亡陰亡陽之變,即使邪在表、實火盛者,也應忌用荊、防之類發散,以免氣火升騰,鼻衄加重;若確需用時,也應炒炭,以緩其性,且能止血。

若鼻衄兼有腹滿、便秘者,硝、黃類通下藥自當慎用,特別是失血過多或久病體弱者,更應審慎。

溫燥之品易耗血動血,只有在準確辨證為脾腎陽虛,並在清洩藥配伍以制其弊時酌情應用。

鼻衄患者,血之既動,精血必耗,而人之精血,主要來源於谷氣,且脾有統血之能,“胃氣一回,血自循於經絡矣”。故在辨證用藥同時,應時時兼顧胃氣,且在血止之後,可用四君子、參苓白朮、歸脾之類以善其後。

《血證論》又曰:“離經之血,雖清血、鮮血,亦是瘀血”。因此,臨證時無論何種鼻衄均應少佐丹皮、茜草、紫草、丹參等涼血活血之品,以散其瘀,而破血之三稜、莪術類臨床少用,恐其攻伐太過,耗血動血。

鼻衄患者,皆可配合鼻腔填塞法以止血,可用溼棉條摻血餘炭、三七粉或雲南白藥等藥粉塞入鼻孔,壓迫止血。

鼻衄不止者,可用溼毛巾或冰袋冷敷前額及鼻根部,或用熱水洗腳,亦可用大蒜泥或附子末作餅貼敷於同側湧泉穴,以引血歸元、導血下行。

本文摘自《夏小軍醫學文集》,夏小軍著,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本文刊登於《慶陽衛校校刊》2001年第1期。轉載請註明出處。

注:

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宣告: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