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糖尿病常見的 8 個錯誤,你犯過嗎?

診斷糖尿病常見的 8 個錯誤,你犯過嗎?

關於糖尿病的診斷,目前國內外採用的是「雙軌制」:將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這兩項指標共同納入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1

以血糖作為診斷標準

如果患者有「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糖尿病症狀,只要空腹血糖 ≥ 7。0 mmol/L,或口服 75 g 葡萄糖糖耐量試驗(OGTT)2 小時後血糖 ≥ 11。1 mmoI/L,或隨機血糖 ≥ 11。1 mmoI/L,便可確診為糖尿病;

如果患者沒有「三多一少」糖尿病症狀,則需要擇日再重複化驗一次血糖,兩次結果均達到以上標準,同樣可診斷為糖尿病。

2

以糖化血紅蛋白「HbA1c」為診斷標準

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和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CDS)分別在 2010 年和 2020 年正式批准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 6。5% 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按照上面的標準,糖尿病的診斷似乎不難,但事實上,由於對糖尿病診斷標準理解以及把握不當,糖尿病被誤診或漏診的情況在臨床上並不少見。我們從下面這 8 個案例,簡要得談一談。

例 1:依據症狀診斷糖尿病

老年患者,近期出現極度口渴、多飲、多尿等症狀,每天飲水量高達 6000~7000 mL,醫生一開始也認為是糖尿病,但是經檢查,患者血糖(空腹及餐後 2 小時)正常,尿糖陰性,排除了糖尿病。

由於患者尿比重明顯低於正常,入院後,透過血、尿滲透壓、禁水加壓試驗、顱腦磁共振等相關檢查,最後確診是「中樞性尿崩症」。

經驗分享

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 多飲、多食、多尿及體重下降,於是乎,口渴、多飲、多尿就成了糖尿病的代名詞。在有些人看來,只要患者具備「三多一少」症狀,肯定就是糖尿病;如果沒有「三多一少」症狀,就可以排除糖尿病。這樣的觀點是不對的。

通常情況下,只有當空腹血糖 ≥ 10 mmol/L,患者才會出現「三多一少」症狀,而根據診斷標準,空腹血糖 ≥ 7。0 mmol/L 就可以診斷糖尿病,因此,對於空腹血糖在 7。0 ~ 10 mmol/L 之間的輕症糖尿病患者,如果完全靠症狀來診斷的話,這部分糖尿病人大多數都會被漏診。

此外,「口渴、多飲、多尿」也並非糖尿病的專利,其它內分泌疾病(如尿崩症)也可出現同樣的症狀,因此,「三多一少」症狀只能作為糖尿病的診斷線索,而不是必要條件,不能完全依靠症狀來確診或排除糖尿病。

小結:

診斷糖尿病關鍵是看血糖,即便患者沒有「三多一少」症狀,但只要 2 次血糖檢測結果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同樣可以確診為糖尿病。

例 2:依據尿糖診斷糖尿病

有位孕婦在例行產前檢查時發現尿糖陽性,懷疑自己得了糖尿病,於是到內分泌科就診,「糖耐量試驗」提示空腹及服糖後 2 小時血糖均在正常範圍。

當被告知可以排除糖尿病時,她困惑道:「糖尿病不就是尿裡含糖嗎?」

經驗分享

這個問題,其實很多臨床醫生也會犯迷糊。

在血糖水平正常的情況下,血液流經腎小球所濾出的葡萄糖可被腎小管全部重吸收,故尿糖檢測呈陰性;當血糖升高到一定水平時,腎小球濾液裡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腎小管重吸收,剩餘的部分隨尿液排出,於是尿糖檢測呈陽性。

在腎功能正常的情況下,血糖與尿糖具有一致性,即血糖越高,尿糖越高。醫學上,將能夠出現尿糖的最低血糖值稱為「腎糖閾」,而正常成人的腎糖閾大約在 10 mmol/L 左右。

那麼,是不是尿糖高一定就是糖尿病呢?多數情況如此,但也有例外。例如,某些腎小管疾病,由於腎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發生障礙,儘管患者血糖不高,尿糖卻呈陽性,即「腎性糖尿」;還有妊娠期女性的「腎糖閾」往往是下降的,會出現尿糖陽性而血糖正常的情況。

小結:

尿糖陽性不能肯定就是糖尿病,尿糖陰性也不能排除糖尿病,只有血糖才是診斷糖尿病的金標準,尿糖陽性只能作為糖尿病的診斷線索而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例 3:血糖儀結果作為診斷依據

前些日子張老師單位組織查體,空腹血糖 7。3 mmol/L,已經達到了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次日,她在家裡用婆婆的血糖儀,查得空腹血糖 6。4 mmol/L,稍高一點但還夠不上糖尿病。

這兩個結果,應以哪一個結果為準呢?

經驗分享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規定:診斷糖尿病依據的是靜脈血漿的血糖測定結果,而血糖儀測的是末梢毛細血管的全血血糖,它比靜脈血漿的血糖值低 10% ~ 15%。

如果用血糖儀的檢測結果來診斷糖尿病,很容易使那些空腹血糖輕度升高的早期糖尿病患者被漏診。

小結:

快速血糖儀只能用來在家中進行自我監測血糖,其檢查結果不能作為糖尿病的診斷依據,診斷糖尿病必須去醫院測定靜脈血漿的血糖。

例 4:未排除應激因素

劉師傅年年體檢,血壓、血脂、血尿酸都高,但血糖一直都挺正常。前兩天,劉師傅因為急性心梗住院,檢查發現血糖明顯高於正常,遂被告知有「2 型糖尿病」。

那麼,這頂糖尿病的「帽子」,劉師傅究竟該戴不該戴呢?

經驗分享

許多應激因素,如高燒、重症感染、急性心梗、腦卒中、嚴重創傷、手術等,可以刺激糖皮質激素、兒茶酚胺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多而引起血糖升高,但是,這種血糖升高往往呈一過性,隨著應激狀態的解除,患者血糖可隨之完全恢復正常,這種「應激性高血糖」,並不是真正的糖尿病。

小結:

臨床在診斷糖尿病時,一定要將應激因素導致的一過性血糖升高排除在外。

例 5:只查空腹血糖,不查餐後

趙老師有糖尿病家族史,單位體檢空腹血糖都在 6 ~ 7 mmol/L 之間,略高於正常但還夠不上糖尿病,經常為自己到底有沒有糖尿病而糾結。

有一天,她到門診找我,我建議她做個「糖耐量試驗」,這一查,餐後 2 小時血糖竟是 14。6 mmol/L,明確診斷為糖尿病。

經驗分享

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可以排除糖尿病,因此查血糖往往只查空腹,但其實這是不對的。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是空腹血糖 ≥ 7。0 mmoI/L 或餐後 2 小時血糖(或隨機血糖)≥ 11。1 mmoI/L。在 2 型糖尿病早期,患者胰島 β 細胞受損,但尚保留部分胰島功能,因此,患者往往表現為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後血糖升高。

小結:

與空腹血糖相比,餐後血糖對於早期發現糖尿病的價值更高。如果只查空腹血糖,不查餐後血糖,至少有 50% 的早期糖尿病患者會被漏診。因此在篩查糖尿病時,一定不要忘了查餐後血糖。

例 6:糖尿病症狀的多樣性瞭解不足

近半年來,李大爺感覺自己明顯變瘦了,而且視力下降明顯,由於沒有口渴、多飲症狀,壓根就沒想過糖尿病。前兩天去眼科檢查,醫生告訴他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並建議他查查血糖,一查果然血糖很高。

經驗分享

「症狀多樣化」是糖尿病的一大特點。除了大家都熟悉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狀,還有很多不典型症狀,臨床上常常以各種併發症作為突出表現。

例如,有的患者因視物模糊就診於眼科,有的患者因反覆尿路感染或蛋白尿就診於腎內科,有的患者因手腳麻木或腦卒中就診於神經科,有的患者因心動過速、體位性低血壓、心絞痛、急性心梗就診於心內科,有的患者因性功能障礙就診於男科,還有患者因噁心、嘔吐、腹痛就診於消化科。另外,還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乾脆什麼症狀也沒有。

小結:

如果接診醫生對糖尿病的症狀只是停留在「三多一少」上,對「不典型性」及「多樣化症狀」及不熟悉、不瞭解,那麼這些病患者很容易被漏診。

例 7:誤認為糖尿病只是成人疾病

小朋友今年 10 歲,身高 1。48 米,體重卻有 130 多斤,是個不折不扣的小胖墩。最近一段時間,小強喝水特別多,吃的也不少,但體重不增反降,而且精神蔫蔫的,整天無精打采,去醫院檢一查,居然是「2 型糖尿病」。

經驗分享

在不少人眼裡,2 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專利,與年輕人,特別是兒童關係不大,其實,這種觀點有失偏頗。由於高脂肪、高熱量飲食,再加上缺乏運動,如今肥胖患兒越來越多,2 型糖尿病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小結:

對有糖尿病家族史、黒棘皮病的肥胖患兒要格外警惕,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食量大增、體重銳減、口渴多尿、疲乏無力、面板愛長癤腫或傷口不易癒合,應及時檢查血糖,排除糖尿病。

例 8:只做診斷,不做分型

李師傅是位出租司機,最近半個多月口渴、消瘦明顯,但因忙於工作,也沒顧上去看。前些天公司組織體檢,檢查結果是「糖尿病」,主檢醫生建議他去內分泌進一步檢查。

他心想,既然診斷已經明確了,再做檢查純屬多餘,於是自己去藥店買了降糖藥。吃了一個星期的藥,症狀不輕反重,昨天開始上吐下瀉,被同事送到醫院,經查發現是「1 型糖尿病併發酮症酸中毒」。

經驗分享

糖尿病是一種異質性非常突出的疾病,臨床分為 1 型、2 型等許多型別,不同型別的糖尿病,其發病原因、病理機制、治療方法、疾病預後等都不一樣。因此,診斷有無糖尿病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對糖尿病進行分型,以便於對患者精準施治並預測其未來轉歸。

小結:

如果忽視糖尿病分型,不僅治療無效,還會延誤病情,甚至釀成嚴重後果。

一點建議

糖尿病的診斷貌似十分簡單,但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臨床上,由於對糖尿病的非典型表現認識不足,對糖尿病診斷標準理解不準確,診斷時沒有排除應激因素的影響等原因,在基層社群醫院被誤診、誤治的情況並不少見,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排版 | 琦敏

題圖 | 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