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扭曲”是什麼?它是怎麼幫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抑鬱的

“認知扭曲”是什麼?它是怎麼幫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抑鬱的

Via:dribbble

以下為朗讀小姐姐全文音訊

作者 |

Emily Reynolds

翻譯 |

劉子涵

改寫

|

嚴佳靜

審校 |

嚴佳靜

朗讀

|

胡恩

美工

|

老鵰蟲

編輯 |

因藍

大部分抑鬱症患者表面上看起來與常人無異,會開懷大笑,也可以正常溝通,如果他們自己不說,我們怎麼能發現並去幫助他們呢?近日有學者發現,社交網路上的動態其實可以暴露某人是否有抑鬱傾向的資訊。

認知行為療法的一個關鍵作用是挑戰扭曲的認知。

抑鬱症患者就經常被不準確的思維模式所影響。這種扭曲的認知可能包括了妄下結論、把事件往災難化思考、非黑即白的思維或頻繁的自我責備等。

“認知扭曲”是什麼?它是怎麼幫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抑鬱的

Via:dribbble

無論是哪一種觀念,都可能給經歷這些扭曲思想模式的人帶來痛苦。

但是,除了抑鬱症患者的自我報告之外,我們應該如何追蹤他們的扭曲認知呢?

近日,一篇發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的新研究探討了網路上的認知失真情況。

研究發現,那些抑鬱症患者在社交媒體上使用的語言失真程度相對更高。

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的Krishna Bathina及其同事研究了7,349個推特賬戶共600多萬條推文的語言。

其中一些使用者曾在推特上說他們確診了抑鬱症,還有一些人是隨機選擇的。研究人員對這些推文中頻繁出現的241個短語特別感興趣,他們認為這些短語是與抑鬱症有關的各種認知扭曲的 “基石”。

例如,“每個人都相信”這句話被認為是認知錯誤的一部分,即人們總是認為他們知道別人在想什麼(“讀心術”),但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其他認知扭曲包括把事件災難化、過度概括化和對積極經驗的否定等行為。

結果顯示,那些在推特上表明自己確診抑鬱症的人比隨機條件下選擇的人使用的認知扭曲短語更多。幾乎所有的12種認知扭曲型別都是如此。

除了“算命”(通常是預測負面結果)、“讀心術”和將事件災難化這3種認知扭曲型別,其他資料在兩組實驗人群中都存在顯著差異。

與對照組相比,在抑鬱症人群中最普遍的扭曲型別是過於主觀化(只考慮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和僅憑情感推理問題(將感覺誤認為事實)。

這則研究的結論或許意味著我們可以透過語言習慣來追蹤抑鬱症,尤其是在網際網路這種人們可能更願意公開他們真實想法和感受的地方。

研究小組還表示,這些發現可能會對認知行為療法的實際執行方式產生影響:某些型別的語言如何被使用可以反映出特定的認知扭曲,從而為有針對性的執行相關治療提供更好的行動方案和準則。

“認知扭曲”是什麼?它是怎麼幫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抑鬱的

Via:freepik

然而,儘管所有的研究資料都是匿名的,但是研究小組承認,從社交平臺的使用者那裡搜刮心理健康資料會帶來不少棘手的倫理問題。

一些使用者對他們的個人資訊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被使用表示嚴重不安。

儘管研究小組認為未來針對抑鬱症的“自動干預”方法可以幫助所有在社交媒體上使用這種語言的人解決問題,但當這麼多人使用社交平臺來表達真實的自己,並試圖在其中找到支援他們的存在時,這種干預手法可能是不受大眾歡迎的。

關於抑鬱症患者的自我披露的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一點。

首先,研究人員沒有辦法核實他們的自我報告診斷是否屬實;

其次,在隨機條件下,可能其中包含了許多抑鬱症患者,只是他們從未想過公開這一點。

雖然一些開玩笑的推文在研究中被過濾掉了(例如有人說“看完《權力的遊戲》的某一集後,我診斷為抑鬱症了”),但有關精神疾病的語言經常被合用或被誇大使用——例如,在一次政變失敗後,觀察網上交流的微妙之處,也可能為我們提供不同的答案。

“認知扭曲”是什麼?它是怎麼幫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抑鬱的

Via:freepik

參考文獻

“認知扭曲”是什麼?它是怎麼幫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抑鬱的

“認知扭曲”是什麼?它是怎麼幫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抑鬱的

“認知扭曲”是什麼?它是怎麼幫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抑鬱的

“認知扭曲”是什麼?它是怎麼幫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抑鬱的

酷炫腦長期徵集腦科學、心理學類文章,歡迎投稿

點這裡,讓朋友知道你熱愛腦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