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認知思想與“慢無止境”:大道至簡,認知在先,慢即是快

道家認知思想與“慢無止境”:大道至簡,認知在先,慢即是快

道家認知療法本質上是藉助中國傳統道家思想文化,來處理心理困惑問題,也就是從道家哲學思想高度,從認知思維角度,緩解情緒不適和行為困擾。

認知療法具體分類非常多,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藉助各自認知,也就是所謂“三觀”,來適應這個世界,協調自我衝突,處理生活問題,只不過療法屬於理論歸納,更加系統化。

有關認知影響情緒行為的故事很多,比如聽到烏鴉和喜鵲聲,會有不同乃至相反的情緒感受,就是很鮮活例子。

哲學家埃匹克迪特斯說,“人不是被事情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

說明認知想法對於我們情緒行為的作用。

道家認知療法其實就是選擇了四句道家話語,作為解決心理困惑的“名言警句”,甚至說是“扯虎皮做大旗”,用哲人的話語說自己的心事想法,如此而已。

我們知道,這四句話是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少私寡慾知足知止,知和處下以柔勝剛,返樸歸真順其自然”。

我說過這與我以前歸納過的“慢無止境”(慢半拍,無所謂,止得住,境界高)有異曲同工之妙,即從認知、情緒、行動、關係這四個方面回答遇到的心理困惑問題。

這樣說是實話,另一個角度也是提醒常見的誤解,總以為說到道家思想就是消極避世,或者清靜無為,一副無所謂的人生觀,還因為有人說過“青年學儒中年學道老年學佛”,以為釋儒道是截然分開的,這可是大錯特錯了。

所有知識、需要、慾望都是同時存在的,如同手心手背一體兩面,只不過人為區分為先後順序,我們只能一點一點學習領會。最好的例子莫過於王陽明,正是憑藉年輕時候博覽群書,貫通釋儒道三家學說,才“龍場悟道”,成為一代大儒。

關於道家思想這四句話,有朋友說不太懂,我就稍微解釋下,未必對,只是個人看法而已。

1、利而不害,為而不爭。我理解為契合心理學上的“行為”,做事情不求有利於自己和他人,但是一定要無害化,這就是心理諮詢說的可以無效但不能有害,同理有作為就行,不要非得爭強好勝。

無害化處理,有利最好,不要與人比較,只管去做就好,這個行為就是重在過程不管結果。對照“止”,就是停止與人比較爭論高低,非要有所好處不行動,先停止習慣化行為方式,才會新方式處理事情,即“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2、少私寡慾,知足知止。這是對應情緒問題,情緒出現不過是慾望過高的結果,比如憤怒,減少私慾自然就是少了煩惱,許又新教授煩惱公式就是慾望除以行動。

知足常樂,知止不辱,也是如此,這種態度可以視作人生技巧,相當於偉人說的“戰略上藐視敵人”,可是千萬別忘記下一句,“戰術上重視敵人”。對應“無”,就是無所謂態度,降低各自慾望期待,處理人我情緒,目的為了理性下來採取行動。

3、知和處下,以柔勝剛。這句話對應著關係,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和為貴,如何做到呢?那就是關係互動中要處於下風,主動示弱,柔弱才是最強大力量。對應“境”,這就是境界高的共情意識,以別人為中心,進行情緒管理和需要管理,具體就是“微笑、點頭、順著說”。

4、返樸歸真,順其自然。這句話對應著認知,也就是思維高度,回到最初就是保持初衷,不忘初心,體驗精神家園的自由舒適溫暖。對應“慢”,慢半拍,覺察自我侷限與思維誤區,識別心理狀態變化,不急於求成。

可見,心理的學習無非要求我們,儘可能“不著急,慢下來”,慢一點決定,慢一點情緒爆發,慢一點舊的反應模式和關係模式,覺察慢也就有了快,也就是所謂“慢即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