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裘沛然:治療心律不齊經驗方

國醫大師裘沛然:治療心律不齊經驗方

國醫大師裘沛然

治療心律不齊經驗方

[方劑組成]

炙甘草30~45g,黨參12~24g,生地30g(有時合用熟地30g),桂枝9~15g,阿膠9~15g,麥冬12~15g,麻仁10~12g,大棗7枚,生薑3~4.5g。

加減:

氣虛甚者,黨參易生曬參或西洋參;胸悶,加丹參30g;心悸怔忡,加龍牡、磁石;睡眠不好,加遠志、柏子仁、棗仁;心律不齊,加苦參、黃連。

[組方分析]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著名方劑,又名“復脈湯”。

先生用治療心律不齊,或心肌炎,或各種心臟病,輒取良效,屢見不鮮,故十分推崇此方。

此方陰陽兼顧,動靜結合,剛柔相濟,為立方之楷模。《傷寒論》方稱經典方,於此可見一斑。先生喜用此方,絕非偶然。炙甘草湯原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傷寒”多為感染性疾病,“脈結代”為心律失常之症。據此似對外邪犯心的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律不齊較為適合。對時間較長的心肌炎後遺症,療效不太理想。先生用治其他心臟疾病主要以此為基本方,在劑量方面有一定調整。

方中主藥是三味——炙甘草、生地、桂枝。甘草養心氣,生地益陰血,桂枝助心陽。氣—血,陰—陽,皆兼顧及,且可互制互成。故三味劑量可加重。有報道,甘草30~60g,生地可用至250g,桂枝可達30g。但若有浮腫、便溏、脘腹脹瀉者,生地、甘草劑量酌減。心動過速重加苦參,心動過緩可加附子。有報道用“三參湯”即苦參、丹參、黨參治心律不齊,可參。也有用常山治心律不齊的報道,但常山有湧吐作用,服用後易產生胃腸道反應。

[病案舉例]

1992年1月先生治療某區政協領導蔡某,患心房顫動,引起原因不明,服下列方後明顯好轉。

主訴:

胸悶、心悸半年。

現病史:

半年前因出差勞累而出現胸悶不暢,心悸不安,在外院心電圖檢查為心房顫動。口服西藥療效不顯,而求治於中醫。診時見患者面色蒼白無華,胸悶短氣,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納食尚可,便調寐安。舌苔薄白,脈細而結代。

辨治:

痰濁、瘀血凝結胸部,胸陽失宣,氣機閉阻,脈絡不通,心神失寧。治擬溫通心陽,化痰理氣,活血通絡。

處方:

炙甘草20g,川桂枝18g,乾地黃30g,麥冬15g,阿膠9g(熔化後衝),仙靈脾15g,麻仁泥15g,黨參30g,大丹參24g,煅龍骨齒各24g,牡蠣30g,川連12g。

上方加減服藥2個月左右,胸悶、心悸大有好轉。來院複診時胸悶、心悸基本消失,偶爾清晨起身有輕度胸悶出現,但瞬間可除。切脈察之,脈律亦齊。

按:

室性期前收縮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尤以老年人為多見,功能性見於情緒激動、緊張過度、疲勞或飲酒、吸菸、飲茶過多;器質性心臟病如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功能不全以及各種感染、藥物等均可引起。臨床表現以心前區不適、心悸、胸悶等為主。中醫辨證以氣虛、陽虛、陰虛、氣滯、血瘀為多見。本例患者以心陰陽虛損為主,夾雜痰濁、瘀血,故裘沛然以炙甘草湯加減主之,取效明顯。先生治各種心律不齊及心臟病常常應用炙甘草湯原方加黃連。並認為原方較加減為好。黃連據現代記載有抗心律失常之功,用量較大,9~15g(現代有黃連素治心律失常之用)。用麻仁有養血之功,並不在於通便,故通常不減,對體虛便秘者尤宜。若便溏次數多者忌。生地、桂枝用量宜大。生地30~60g,桂枝9~40g,甘草30~60g。(柯雪帆先生認為用鮮生地擰汁更好)活血加丹參,心悸加重鎮藥龍牡、遠志等,熱甚加黃連。原書有以清酒和水煎,現可用黃酒半斤煎湯。

本文選自《海派中醫內科丁甘仁流派系列叢書——裘沛然學術經驗集》,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王慶其。轉載請註明出處。

注:

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宣告: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