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法怎樣分補瀉?

中醫書友會第 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

導讀

:艾灸雖多用於虛寒之人,但其在靈樞中早已強調區分補瀉,臨床不可不知。(薦稿人/徐靖婷)

艾灸法怎樣分補瀉

作者/李鼎

針法與灸法相比較,針法多用於“出血”、“出氣”,其作用長於“瀉實”;灸法主要為溫熱祛寒,其作用長於“補虛”。從應用上針法灸法又細分補瀉。

灸法區分補瀉,最早見於《靈樞·背腧》篇。本來背俞的應用,為了安全,認為“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而灸法的應用還要區分補瀉:

“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寫者,疾吹其火,傳至艾,須其火滅也。”

張景嶽注說:“凡欲以火補者,勿吹其火,致令疾速,必待其從容自滅可也;凡欲以火瀉者,必疾吹其火,欲其迅速,即傳易其艾,須其火之速滅可也。”

意思是艾灸用補法時,點著後不要吹旺艾火,讓它慢慢燃燒自滅;用瀉法時,點著後要用口速吹其火,使艾火加旺,直到火滅。

“傳”字《太素》作“傅”。楊上善注說:“傅音付,以手擁傅其艾吹之,使火氣不散也。”由此可知,補法用的艾火較為緩和,瀉法則較為劇烈。

但《丹溪心法·拾遺雜論》的敘述卻有不同,說:“若補火,火至肉;若瀉火,不要至肉,便掃除之。”這一說法,以灸至肉為補法,不灸至肉即停止為瀉法,灸火的強弱程度與前說正好相反。似應以《靈樞》所說為準。

上海瑞金醫院針灸科,曾按照《靈樞》的艾灸補瀉法分別治療高血壓和低血壓症。對32例高血壓患者,使用“疾吹其火”的瀉法,結果灸後26例血壓下降,6例灸後血壓稍有升高;對26例低血壓患者,採用“毋吹其火”的補法,結果灸後血壓均上升(陳大中,等。中醫雜誌,1984年第10期)。說明灸法的區分補瀉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