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多由痰作祟”,帶你讀懂中醫的“痰”

師承大家談

古語有云“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從痰治”。

對於“痰”,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感冒咳嗽偶爾會咳出濃痰,經常抽菸的人喉間也常有痰需咯出。

但是中醫講的“痰”,和我們平時說的“痰”可不完全就是一回事。

(一)什麼是痰?

痰,或說痰飲,是指人體

水液代謝障礙

所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

這種病理的產物一旦在人體內形成,它就能引發人體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臟腑功能,進而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症狀體徵。

在這個過程中,痰飲既是病理產物,也是致病因素。

“百病多由痰作祟”,帶你讀懂中醫的“痰”

根據痰飲性質表現的不同,古人將痰飲細分為“痰”和“飲”。

在痰飲中,濃度較大,質地粘稠的稱為“痰”;濃度較小,質地清稀的成為“飲”。

所以也有“積水為飲,飲凝為痰”,“飲為痰之漸,痰為飲之化”,“痰熱而飲寒”等說法。

傳統上,痰飲更有“有形”和“無形”、“狹義”和“廣義”之分。

(1)有形的痰飲:

有形的痰飲是指視之可見、觸之可及、聞之有聲的實質性的痰濁和水飲而言。如咳咯出來的痰液,或者嘔洩出來的水飲痰濁等。

(2)無形的痰飲:

無形的痰飲是指由痰飲引起的特殊症狀和體徵,只見其症,不見其形,看不到實質性的痰飲。它作用於人體,可表現出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噁心嘔吐、神昏譫狂等症狀,多以苔膩、脈滑為重要的臨床特徵。

(3)狹義的痰飲:

狹義的痰飲是指肺部滲出物和呼吸道的分泌物,或咳出,或嘔出,易於被人們察覺和理解,又稱之為外痰。

(4)廣義的痰飲:

廣義的痰飲泛指由水液代謝失常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及其病理變化和臨床症狀,不易被人察覺和理解,又稱之為內痰。

總之,痰飲不僅指從呼吸道咳出來的痰液,更重要的是指

痰飲作用於機體後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和體徵。

這兩方面,前者易於領會而後者卻難以理解,但後者比前者更加重要。

(二)痰的致病特點

“百病多由痰作祟,”,痰飲致病,症狀複雜,變幻多端,很多怪病,都離不開痰的身影。經過多年實踐,古人大致摸索歸納了痰飲致病的幾個特點:

阻礙經脈氣血執行,機體內外無所不至。

若痰飲易使經絡阻滯,氣血執行不暢,出現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症狀。若結聚在區域性,則形成瘰癘、痰核,或形成陰疽、流注等。

“百病多由痰作祟”,帶你讀懂中醫的“痰”

“百病多由痰作祟”,帶你讀懂中醫的“痰”

“百病多由痰作祟”,帶你讀懂中醫的“痰”

阻滯氣機升降出入:

痰飲為水溼所聚,容易於阻遏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例如痰飲停留於胃,使胃失和降,則出現噁心嘔吐等。

影響水液代謝:

痰飲本為水液代謝失常的病理產物,一旦形成之後,便成為一種致病因素反過來作用於機體,進一步影響肺、脾、腎的水液代謝功能。

如寒飲阻肺,可致宣降失常,水道不通;痰溼困脾,可致水溼不運;飲停於下,影響腎陽的功能,可致蒸化無力。從而影響人體水液的輸布和排洩,使水液進一步停聚於體內,形成惡性迴圈。

“百病多由痰作祟”,帶你讀懂中醫的“痰”

易於矇蔽神明:

痰濁上擾,矇蔽清陽,則會出現頭昏目眩、精神不振;痰迷心竅,或痰火擾心、心神被蒙,則可導致胸悶心悸、神昏譫妄,或引起癲狂癰等疾病。

症狀複雜,變幻多端:

清代林佩琴在《類證治 裁 》指出:痰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心則悸,在腎則冷,在腸則瀉,在頭則眩 , 在胸則痞 , 在脅則脹 , 在經絡則腫 , 在四肢則痺 , 變化百端 。總之,痰飲在不同的部位表現出不同的症狀,變化多端,

其臨床表現,可歸納為咳、喘、悸、眩、嘔、滿、腫、痛八大症。

(三)痰的治療要點

實際上,臨床上痰飲的分類方法還有很多:

如以證候性質分類,可分為溼痰或寒痰、燥痰或熱痰;以痰飲所在部位分類,可分為痰飲、溢飲、懸飲、支飲;以發病原因分類,又可分為食痰、酒痰、氣痰、風痰、火痰……

痰飲有那麼多種分類方法,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痰飲的治療。

在痰飲治療的過程中,痰飲虛實、邪氣性質、所在部位、致病因素等,對治療都十分地重要。

痰飲到底從何入手,該怎麼治?古今醫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以下列舉幾個較為典型的治法分類,以供大家參考一二。

痰飲是《金匱要略》首創之名,並對痰飲有著精闢的論述,它將痰飲治法歸納為治痰八法——

發汗、湧吐、攻下、利溼、清熱、消導、溫運、培本祛痰。

“百病多由痰作祟”,帶你讀懂中醫的“痰”

秦伯未(1901~1970)

現代中醫學家。原名之濟,號謙齋。出身道醫世家,1919年入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在名醫丁甘仁門下攻讀中醫,與程門雪、章次公等諸賢為同窗學友。著有《謙齋醫學講稿》等。

而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秦伯未臨證經驗集粹》(作者:王鳳歧、吳大真)中,治痰八法則稍有不同,分別為

宣散、消化、肅降、燥溼、溫化、清降、攻逐、消磨。

對痰而論,不外清、降、潤、消,對臟腑而言,主為保肺滋液、培脾化飲、補腎歸髒。掌握此要領,諸般痰證,盡在其中。

清代嶺南著名醫家何夢瑤則認為,辨明痰的證型,是治療痰飲的前提和依據,並且提出治痰先治氣,治痰當分標本緩急,也頗有借鑑意義。

(四)醫案賞析

患者甲,男,65歲,2012年8月16日就診。

患者系肺腺癌5年,多週期化療後,分子靶向治療失敗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餘年伴肺不張。來診時症見:氣短,活動後加重,需低流量吸氧維持,咳嗽,咳吐大量黃稀痰,納眠尚可,二便調,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滑。

聽診:

左肺呼吸音弱,右肺滿肺痰鳴音,心率次100次/min。血常規回示:WBC:2。1X10 /L,NE%:89%。隧給予對症化痰,抗感染治療。

中醫四診合參,辨證為痰熱蘊肺,治以清熱化痰。

方藥:膽南星6g,瓜萎10g,半夏10g,蘆根15g,生薏仁20g,浙貝母20g,積殼10g,陳皮10g,黃芩10g,桔梗10g,地龍15g,甘草6g,1劑每天。

服4劑後患者自述咳嗽咳痰稍緩解,納少,大便稀,脘腹冷痛。觀其舌脈,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細。

辨證:脾失運化,痰飲內生,方取苓桂術甘湯意,

溫化痰飲,

方藥如下:茯苓20g,桂枝10g,白朮15g,生薏仁15g,桔梗10g,陳皮10g,浙貝母15g,金蕎麥15g,地龍15g,殭蠶10g,砂仁10g,蘆根15g,甘草10g,1劑每天。

服藥3劑後,患者咳吐大量白色大量粘痰,繼服4劑,患者咳吐粘痰症狀明顯緩解,可短暫離開吸氧活動,雙肺聽診痰鳴音減少,脘腹冷痛及大便稀恢復正常。

按:

王晞星王老師指出,患者久病體虛,不耐攻伐,首次給予清熱化痰,

如體格壯實之人便可湊效,然患者主證緩解,但出現院腹冷痛,大便稀,為傷及脾胃之侯。

患者雖然舌苔黃,但脈弦細,結合病史,辯為本虛標實之證,宗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選“苓桂術甘湯”為主,佐使清熱化痰藥,標本兼治,祛邪而不傷正,獲良效。

(該案選自《王晞星運用苓桂術甘湯治療痰飲病驗案3則》,作者:趙一舉,王晞星)

- - - 全文完 - - -

▍版權宣告

○ 本文材料源自網路,由廣東中醫師承教育研究中心宣傳部編輯整理。

責編 | 後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