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發現類風溼因子升高,是不是就要得風溼了?該怎麼辦?

偶然發現類風溼因子升高,是不是就要得風溼了?該怎麼辦?

類風溼因子(Rheumatoid Ractor,以下簡稱RF)不建議作為體檢常規,但仍有部分機構將該項指標列入體檢專案(具體為啥,請看文章同樣是體檢,差距為什麼這麼大),導致很多人因為體檢發現RF升高而反覆求診。

關節痠痛檢查發現RF升高而不能排除類風溼而擔心的情況總不在少數。雖然患者總是被告知 “

RF升高而無關節腫痛等不適並不能診斷為類風溼關節炎,不必治療

”。但不明原因的RF升高,尤其是高滴度或進行性升高的RF,仍是患者心中的一根刺。

理論上,RF升高可能是B細胞過度活化和的結果,風溼病、慢性感染和腫瘤性疾病均可引起RF升高。RF升高並非總是空穴來風,應該充分理解患者的焦慮,給予安慰和支援。

雖然醫學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解決問題可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1。 檢查結果是否可靠?

2。 捋清楚患者的基礎情況

3。 討論RF升高的可能原因以及風險

4。 檢查清單

#01

明確檢查的可靠性

首先,儘管沒有一種技術比其他技術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對RF檢測而言,自動檢測方法,例如比濁法、免疫比濁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測定 (ELISA),往往比手動方法更具可重複性。

幸運的是自動檢測方法已經廣泛使用,

多數情況下不必因檢驗方法不當而感到憂慮

。部分機構會在檢驗單上標準檢驗方法,如:

偶然發現類風溼因子升高,是不是就要得風溼了?該怎麼辦?

其次,由於各個實驗室RF的測量沒有完全標準化,不同的測定法在各大實驗室都廣泛使用。因此,

同一個病人在不同的實驗室或使用不同的檢測方法,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

。多次檢查得出“進行性升高”前,應該留意檢查是否在同一個實驗室,使用同一種方法下進行。

再次,RF往往和炎症指標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聯合檢測,應該除外急性感染的影響。

如果患者檢查時處於發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情況,應該等感染好轉後複測

#02

捋清患者的基礎情況

捋清楚患者的基礎情況是是進一步決策的前提

除了儘可能詳細地檢視檢驗單以外,仔細查體,討論患者的年齡相關風險,回顧基礎疾病的治療情況,回顧慢性感染和腫瘤篩查是否到位,詢問家族史、吸菸史、手術史、主觀不適症狀和體察患者的焦慮程度,都是風險評級和檢查制定的依據。

醫生應該預留充足的時間和患者仔細討論,和患者共同決策。

#03

討論RF升高的可能原因以及風險

對於RF升高,而無關節腫痛等不適的患者。如果炎症指標(ESR、CRP)也正常,即使存在多年偶發的關節痠痛不適,也不能診斷類風溼關節炎。

偶然發現類風溼因子升高,是不是就要得風溼了?該怎麼辦?

然而我們面臨的常常不是非黑即白的情況,風溼類疾病、非風溼類疾病和健康個體都可能出現RF升高:

第一、風溼類疾病

1. 未來發展為類風溼關節炎的可能

雖然目前尚不能診斷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更擔憂的是未來發展為類風溼關節炎的風險,尤其是存在不典型的關節痛的情形時:RF升高有沒有可能是類風溼關節炎早期的表現?

RF雖然名為類風溼因子,但RF對無關節炎的類風溼診斷特異性較差,

絕大多數 RF 陽性的無症狀患者不會進展為類風溼關節炎

除了RF以外,抗CCP抗體、抗AKA抗體也是類風溼關節炎的抗體。相對於RF,抗CCP抗體對於早期不典型類風溼關節炎有更好的預測性。

偶然發現類風溼因子升高,是不是就要得風溼了?該怎麼辦?

有研究表明,不典型關節痛又未達到類風溼關節炎診斷的患者,如果抗CCP陽性,那麼3年內診斷類風溼關節炎的可能性高達90%。

RF陽性的人未必會成為類風溼關節炎,但抗CCP抗體陽性的人有很大可能成為RA

另外,基於一般人群的研究表明,如果一種以上的類風溼關節炎抗體持續升高並且RF水平較高時,一些RF陽性的健康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為類風溼。

患者可以和醫生討論既往關節腫痛的情況、家族史以及擔憂的問題,必要時進一步完善抗CCP抗體、抗AKA抗體、CRP、ESR等檢查。

2. 其他風溼類疾病(自身免疫病)

除了類風溼關節炎以外,許多狹義上的自身免疫病,也會出現伴隨RF升高,如:

乾燥綜合徵:75% 至 95%乾燥綜合徵存在RF升高 ;

混合性結締組織病:50% 至 60%混合性結締組織病存在RF升高;

系統性紅斑狼瘡:15% 至 35%的紅斑狼瘡RF升高;

多發性肌炎或皮肌炎:5% 至 10%存在RF升高。

除了需要關注有無關節痛外,皮疹、面板紅斑、肌肉痠痛、口乾、眼乾、肌肉痠痛、反覆血栓形成、反覆胎停等主訴可能是支援上述診斷的依據之一,應該仔細回顧病史和查體。

除了查體和問診,上述情況均可以透過完善ANA、ENA12項、補體C3/C4來尋找依據。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抗體的準確性和檢測方法等和客觀條件相關,醫生應該對檢驗結果/檢驗方法的可靠性做到心中有數,必要時選擇可靠檢驗機構/方法複測。

3. 廣義自身免疫病範疇的疾病

(1)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癥(II 型和 III 型)

:40% 至 100%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癥存在RF升高。

完善冷球蛋白的試驗可以輔助診斷

。醫生可以和檢驗師溝通冷球蛋白的試驗檢測的細節,以確保檢查報告的可靠性:

檢測冷球蛋白,將 10 至 20 mL 的血液吸入已預熱至 37 C 且不含抗凝劑的注射器和/或收集管中預熱(不預熱可能會導致假陰性結果)。

在 37°C 下凝固半至 1 小時後,透過在 37°C 下離心分離血清,置於刻度 (Wintrobe) 管中,並冷藏 (4°C) 以使冷球蛋白沉澱。在 I 型冷球蛋白血癥中,沉澱通常在 24 小時內(有時不到 90 分鐘)出現。

但通常需要3-5天才能完全沉澱,特別是混合型冷球蛋白,部分II型和III型冷球蛋白需要長達7天才能沉澱。

(2)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可能表現為無症狀的RF升高,不一定都伴隨疲勞和瘙癢等症狀。此類患者常見的實驗室檢查異常包括鹼性磷酸酶升高、抗線粒體抗體 (AMA)、抗核抗體 (ANA) 和高脂血症。其他發現可能包括轉氨酶輕度升高和膽紅素水平升高。

第二、非風溼類疾病

除了風溼病以外,非風溼類疾病,如慢性感染、腫瘤性疾病也會引起 RF 的升高:

1. 慢性感染

這是RF升高的常見原因,應回顧和檢查目前是否存在乙肝、丙肝、HIV以及梅毒感染,完善EBV-DNA檢查篩查EB病毒感染;有消化道症狀者者進行尿素呼氣試驗檢查幽門螺桿菌;有呼吸道症狀懷疑結核感染時進行胸部CT;也需要注意排除潛在感染,如心臟彩超檢查除外感染性心內膜炎。

2. 良性或者惡性腫瘤

(1)良性腫瘤:炎症或纖維化肺部疾病,如結節病可表現為RF升高,建議結合胸部CT、全身情況判斷。

(2)惡性腫瘤:實體瘤患者可表現為無症狀RF升高。是否進一步積極排查應結合患者的年齡和風險因素和患者共同決議。

(3)血液系統疾病:血液系統腫瘤尤其是B細胞腫瘤患者可伴RF升高。初篩可關注患者淋巴結查體以及血常規、乳酸脫氫酶、免疫球蛋白等結果。

第三、健康個體變異

高達 4% 的年輕健康個體發現 RF升高。美國的一項大型代表性人群研究中,5% 的老年人存在 RF陽性。與健康的老年人相比,患糖尿病、痛風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的更容易出現RF陽性。

偶然發現類風溼因子升高,是不是就要得風溼了?該怎麼辦?

另外,吸菸與 RF陽性明顯相關。由於此診斷為排除性診斷,應該結合年齡和風險因素排查後再作歸因。

#04

給予患者一個明確的檢查清單

討論結束後,可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列出可考慮的檢查清單。

比如,對於“60歲男性,RF進行性高滴度升高,無關節痛。有糖尿病病史,吸菸40年,每天25支,未行年齡風險相關腫瘤篩查、既往慢性感染情況不明”的患者,可建議完善:

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血脂、鹼性磷酸酶、LDH、膽紅素、澱粉酶;

免疫:抗CCP抗體、抗AKA抗體、ESR、CRP、ANA、ENA12項、抗線粒體抗體 (AMA)、 補體C3 補體C4、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E);

冷球蛋白的試驗;

感染:乙肝五項、丙肝抗體和 HIV、梅毒、EB病毒DNA定量,C13幽門螺桿菌呼吸試驗,心臟超聲;

腫瘤:甲狀腺超聲、前列腺超聲、胸部+上腹部CT,胃腸鏡。

總之,

針對類風溼因子升高,並沒有標準答案

。是否需要進一步系統開展上述檢查,應該結合患者的年齡相關風險、基礎疾病的治療情況、既往體檢結果、家族史、吸菸史、主觀不適症狀和患者的焦慮程度決定。

對於一個患有慢性病長期吸菸的患者,RF升高或許有更大的可能是健康個體的變異。

然而,系統的健康情況覆盤、更到位的腫瘤篩查、慢性感染的篩查、自身免疫病風險的評估、基礎病治療情況的摸底,從緩解焦慮和延長壽命的角度都有更多的獲益。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將上述檢查歸類為過度檢查。

參考文獻:

[1] Uptodate: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2] Uptodate:Rheumatoid factor: Biology and utility of measurement

[3] Uptodate:Biologic 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線上問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