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應用於神經介入手術,強聯智創圍繞腦卒中治療提供全診療助手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17)》資料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現患和曾患腦卒中人數為1242萬,且患者年輕化趨勢明顯;而根據柳葉刀的資料,1990年至2017年,腦卒中是中國第一大致死因素,整體死殘率大於60%。

腦卒中可分為缺血性腦血管病和出血性腦血管病,前者指腦部血管阻塞致使血液不能流入大腦,後者指腦部血管突然破裂致使血液不能流入大腦,其發病的主要原因分別是顱內大血管急性阻塞和顱內動脈瘤破裂。目前,臨床上多分別採用支架取栓介入治療和彈簧圈栓塞加以干預,但還存在諸多痛點,包括診斷複雜、手術也複雜、醫生學習曲線長等;更不論2000名神經介入手術醫生與4000萬潛在腦血管病患者市場供需的嚴重不平衡。

為此,36氪近期接觸到的「強聯智創」想給出對應的一系列解決方案,即圍繞腦卒中的診斷和治療,為醫生提供從疾病篩查、自動診斷、治療決策、手術規劃、耗材選擇和模擬、患者隨訪等一系列全診療流程的智慧輔助。

至於具體的產品佈局,據「強聯智創」創始人兼CEO秦嵐介紹,團隊想率先解決臨床最迫切的問題,就拿出血性腦卒中來講,它所包括的顱內動脈瘤在中國成年人群患病率達7%,遠超癌症,顱內動脈瘤一旦破裂,死亡率達1/3,再次出血死亡率超1/2,可以說是“腦內不定時炸彈”,急需早發現早治療(主要是神經介入手術);再說缺血性腦卒中,尤以急性腦梗死痛點最為明顯,治療時間視窗非常短短——每延遲3秒救治時間大概就有10萬個腦細胞永久死亡。

秦嵐表示,在神經介入手術過程中,醫生需要透過DSA螢幕上覆雜的腦血管二維圖,在大腦中還原腦血管三維圖景,並找到病變處,再在大腦中構想出適合治療的微導管三維形狀,最後進行微導管塑形操作,容易出現偏差且十分耗時。

基於此,輔助微導管塑形操作也成為了強聯智創的要切入的首個場景,即用手術模擬演算法、影象演算法、深度學習演算法等方法來進行微導管路徑模擬,給出微導管頭端三維形狀。她透露,團隊也曾嘗試單純應用3D列印來為微導管塑形,但該方法是指難以解決微導管和塑形針的三維形狀設計的難點;另外,列印過程本身耗時很長,無法支援急診手術。

秦嵐強調,為提高醫生的使用體驗,「強聯智創」想做的是貫穿診療全流程的產品,目前在出血性腦卒中領域,目前除了有涉足智慧微導管塑形外,也將服務前後延伸,包括基於三維影象重建軟體、智慧形態學測量做輔助診斷,以及基於病變情況自動測算匹配適當型號的耗材和三維形態學隨訪、疾病風險預測等。

據悉,診斷影象處理軟體、智慧形態學測量以及智慧微導管塑形產品均已完成臨床驗證,涉及渠道包括宣武醫院、天壇醫院、華山醫院、長海醫院等近30家知名大三甲醫院,證實其對顱內動脈瘤篩查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均超過95%,且精確度超過有10年臨床經驗的神經科醫生,速度也大幅提升——“以前醫生獨自需兩個多小時才能完成的手術,AI輔助下半個小時就能完成”。

在缺血性腦卒中領域,「強聯智創」也正在著重研發人工智慧診療平臺,涉及取栓決策評估和取栓治療輔助等。據悉,神經科醫生需要基於患者的掃描圖做取栓決策,即便是年資豐富的醫生也需要一分多鐘,而強聯智創的腦卒中人工智慧診療平臺只需2。2秒。

至於商業化進展,秦嵐透露,今年公司會拿到第一個二類註冊證,具體的落地形態表現為幫助醫生做一站式三維重建處理工具——可同時處理DSA、CTA、MRA三種不同型別的影像資料,並透過銷售移動工作站(軟硬結合)的方式進行商業化;涉及到AI的軟體也在同步申請三類註冊證,未來按照年服務費或按例收費,與此同時,也會提供手術配套的治療耗材和服務。

從行業端來看,目前這一領域有成熟產品落地的公司寥寥無幾,根據公開報道,在全球範圍內,除了「強聯智創」,僅有美國的Vi。ai和英國的Brainomix有涉足 ,且僅限於缺血性腦卒中領域。秦嵐表示,市場還不夠重視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還在於技術門檻,譬如在腦卒中的診斷過程中,需要進行血管造影,形成的是時間序列資料,資料處理和難度更高,且神經網路也更復雜。

最後介紹一下團隊,創始人兼CEO秦嵐曾在強生任職近10年,有5年銷售經驗,4年半全國專業教育與全國市場部管理經驗;首席營銷官劉文哲曾是強生集團神經外科事業部的全國銷售經理,有15年的神經介入藥品和耗材的銷售管理經驗;首席技術官楊光明為清華大學工學博士,醫用放射影像高階工程師,在醫療器械影像裝置和軟體開發管理領域有著10餘年的經驗,曾帶領團隊完成全國首款口腔CBCT的研發。

截至目前,「強聯智創」已完成安龍醫療基金的天使輪投資和聯想之星、拓金資本的A輪投資,並計劃在今年下半年啟動B輪融資,用於產品上市前的臨床試驗及上市後的市場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