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星星的孩子”變了!上海十院透過糞菌移植治療百餘自閉症兒童

“來自星星的孩子”變了!上海十院透過糞菌移植治療百餘自閉症兒童

“茅茅今天能跟著做廣播操了”“茅茅願意睡午覺了”“允允肯吃蔬菜和水果了”“允允今天主動問了為什麼”……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楊蓉最近一直收到家長髮來的訊息,喜悅之情彷彿能從手機裡透出來。這些都是在上海十院兒科接受糞菌移植治療的自閉症兒童,對於家長來說,孩子短短几個月的變化確實讓人驚喜。

13歲的茅茅在3歲時被確診為自閉症,十年來父母一直堅持帶他去康復機構干預,雖然可以簡單交流,能遵守課堂紀律,但茅茅容易情緒激動,社交能力比正常兒童差,常說一些缺乏意義的話,運動看起來略笨拙,缺乏協調性,還經常有稀便、挑食。

去年9月,父母帶茅茅志願參加了上海十院的糞菌移植治療臨床研究專案。第一療程,茅茅很快學會了吞服膠囊,情緒越來越穩定,生氣時不容易激動,大便也成形了,見到陌生人會做反應,在學校做早操也能跟上節奏了;第二療程,茅茅說話時邏輯性明顯改善;第三個療程,茅茅願意睡午覺了,每週可以午睡1到2次;第四個療程,茅茅來複診時主動給醫生送上自己寫的祝福卡:“鮮花和綠葉結伴,願您永遠快樂!”

“來自星星的孩子”變了!上海十院透過糞菌移植治療百餘自閉症兒童

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主要表現為三大類核心症狀,即: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楊蓉主任介紹,臨床發現自閉症兒童多伴有胃腸道症狀如便秘和腹瀉、食物過敏和不耐受、菌群失衡、某些營養元素缺乏、飲食結構單一等,這些都提示自閉症的發生可能和腸道功能障礙有關。另外自閉症兒童在1歲以前開始出現症狀,大多數發病都在3 歲以內,與嬰兒腸道菌群的發育程序相重合,提示腸道微生物能否正常發育成熟並保持穩定直接關係到嬰兒的健康。

楊蓉表示,透過和本院基礎研究團隊合作,對參與臨床研究專案的自閉症患兒的糞便進行了菌群測序,發現菌群結構不同於正常兒童,而給小鼠餵食自閉症患兒的糞便,可以發現其逐漸出現自閉症的相關表現(如迷宮實驗),進一步驗證了腸道菌群失衡可能是導致自閉症發生的原因,該研究的結論與以往發表的相關研究成果一致。

目前,上海十院兒科和腸道微生態診治中心共同合作,前期已對100餘例自閉症患兒進行了兒童糞菌移植和小腸液移植,也是上海目前完成糞菌移植治療自閉症例數最多的醫療中心。據介紹,移植前檢查發現:部分患兒腦部磁共振提示腦功能存在異常,腸道菌群結構和正常兒童明顯不同,同時大多數伴有食物過敏和不耐受。

透過對患兒進行飲食調整,同時進行糞菌移植,接受四個療程(每個療程一個月)的治療後,觀察療效,初步統計伴有胃腸道症狀的患兒有效率可達60%左右,而聯合小腸液移植的有效率可以提升至70%以上。根據家長反饋,其中明顯改善的臨床表現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睡眠質量改善、排便情況恢復正常、行為語言獲得改善。當然楊蓉也指出,目前該治療尚處於臨床研究階段,不合並胃腸道症狀的自閉症兒童目前還沒有糞菌移植的隨訪結果。

“來自星星的孩子”變了!上海十院透過糞菌移植治療百餘自閉症兒童

據悉,去年8月上海十院申報的《上海市菌群移植技術管理規範(2021年版)》在上海市衛健委獲批併發布,同年9月上海人體腸道菌群功能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上海十院臨床醫學科創院區啟動,建成了1000平方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GMP標準腸菌移植實驗室,擁有一套完整的糞菌移植規範,如供體篩選、標準化的菌液和膠囊製備、糞菌的質控等,自閉症的菌群移植治療也被納入其中。透過建立“上海標準”,杜絕小作坊式生產的糞菌進入臨床治療,提高了糞菌移植的安全性。

考慮到自閉症的治療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各個環節缺一不可。目前以上海十院兒科為中心已組建了一個完整的治療體系,包括供體篩選與專職管理人員、糞菌移植標準化菌液和膠囊製備團隊、糞菌移植治療團隊、病人資訊化管理醫師、營養師、康復治療師、生物資訊分析技術團隊等,以及聯合腦功能磁共振影像學分析等專業團隊,並在自閉症的診治中不斷積累系統化的臨床經驗。

楊蓉提到,為進一步明確菌群移植治療是否真的有效,排除安慰劑效應,目前上海十院已啟動了“菌群移植治療自閉症患兒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國內共計14家分中心(醫院)將參與研究,招募志願家庭加入,衷心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來自星星的孩子”及其家庭。

作者:李晨琰 黃林生 李琳

編輯:顧軍

圖片攝影:王辰昊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