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手術後,有個“瘤子”寫了一篇日記

作者: 騰訊醫典醫學團隊

我是一顆被醫生切下的“瘤子”。

就在這個月1號,我正式離開“母體”,開始了我“

多舛的命運

”。

腫瘤手術後,有個“瘤子”寫了一篇日記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一、第一次見面也是最後一次

因為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切除之後我會被立刻拿去給家屬展示。

醫生會告訴家屬:你看我們切下來的東西長什麼樣子,切的沒錯,就是這個瘤子在搗鬼。現在瘤子被切掉了,手術很成功!這時候家屬就放心了。

有的家屬看到我這個血肉模糊的東西能直接暈過去,所以有時醫生會“講究”地給我拍張照再展示。能看得出來,家屬們對我都是滿臉地厭惡,它們怨我,所以多數看一眼就立馬轉身過去,再不想看第二眼。

二、被送去病理科“受刑”

腫瘤手術後,有個“瘤子”寫了一篇日記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你以為被家屬看完我就被扔掉嗎?當然不是。我們的下一站是病理科。

有時候,因為我的同類長得比較罕見或特殊,進病理科之前醫生會在術後第一時間用防腐劑(福爾馬林)將我浸泡,以供後面再次取用,然後再送至病理科。

而病理科,也是我“惡夢”的開始。

這裡的醫生將對我進行完整的解剖和檢測,目的就是看清我的“本質”——良性還是惡性,惡性的程度怎樣。他們還會測量我的大小,觀察我的顏色,用手觸控我的軟硬程度,偶爾還會記錄拍照。

接下的事情,你不會想知道了!因為他們開始對我“大卸八塊”,並且在我身上找典型部位,取材製成標本,並將我裝在一個火柴盒大小的盒子裡,進入12小時的脫水處理,從此以後的我就開始換了一身行頭了。

脫過水之後就是浸蠟環節,據說這個環節很關鍵。

脫水後的我被送入包埋機,用石蠟全身包裹起來製成蠟塊,隨後再冷凍。當我再被取出之後,還沒反應過來,就被用切片機切3-5微米厚的片,貼在載玻片上,經過“烘培”烤片後染色、封好。

經過這樣的“七十二道工序”,我已經徹底不是之前那個我了,因為我已經成了“片狀”,並被人叫做——病理切片。[l2] 我發現,我最常被帶去的地方就是顯微鏡下。

雖然經過處理,但我的本質不變。病理醫生根據透過觀察我的細胞形態,開始了細胞層面的診斷,最終生成病理報告交給我的主人,這也是最後一次見面了吧。

不過,我們還會在病理科待一段時間(一般是3個月),以免如果出現病理和手術醫生的術中所見不符的時候。這時手術醫生還會到病理科,和病理科醫生一起把我重新掏出來,再劃上幾刀,以便對我重新定性。

三、進入神奇的地方標本庫

腫瘤手術後,有個“瘤子”寫了一篇日記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雖然,以下講的已經不是我的經歷,但我的一些同類們的確經歷過——液氮處理。

他們通常很罕見,或者需要特殊留存,又或者為了進行臨床研究和教學目的,比如研究新藥或者新的檢測方法,他們的待遇又與我們不同。

因為他們遇上的不只是福爾馬林——防腐,而是液氮!儲存溫度可以達到-196°!

液氮儲存的一般是活體組織,也就是剛剛被取下就被儲存起來,以供之後的進一步研究,我是沒有這個待遇了。

四、“終點站”——醫療垃圾焚燒站

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卻還不是磨難的終點。

當我被泡過,脫水,侵蠟,冷凍,切片,甚至被拿出再研究後,我的命運也將終結。這時我將搭乘“專車”和很多和我長得差不多的“難兄難弟”們被運送到一間“密室”。兩個工作人員將我們放進去,並緊鎖住了大門。

最後,我們被扔進一套高溫機器中消毒,然後跟很多同類一起被焚燒為灰燼,然後封存地下,若干年後投入深海。

想想那些好運的小夥伴吧,它們好運地能被主人帶回家作“紀念”,例如一些拔下的牙、取出來的結石,大部分在手術中被切除的“肉”和“器官”的結局都和我類似。

就這樣,我完成了一個“瘤子”的歷史使命,在醫療垃圾焚燒點走完了短暫的一生!

生而為瘤,我也本不願如此。如有來生,我願只帶來喜樂,再無悲離。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歡迎微信搜尋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