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先鋒”還是“慢郎中”?中醫急診的五種“救命方”瞭解下!

8月11日,從北京開往武漢的G587次列車上,一位53歲的男子突發急性腸梗阻。荊門市中醫醫院護士長袁小紅和護士陳小玲當即用中醫刮痧技術緩解了男子的病痛。談及中醫,很多人眼前浮現的都是“診脈”“調理”等形象,全是“慢功夫”。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姚衛海看來,用“慢郎中”形容中醫有失偏頗,中醫在高熱、痛症、喘症、心衰、休克等急危重症治療方面都很有效,是救死扶傷的“急先鋒”。下面,就給諸位介紹五種中醫急診“救命方”。

大劑量人參固攝

失血性休克在外科休克中很常見。多見於大血管破裂,腹部損傷引起的肝脾破裂,胃、十二指腸出血,門靜脈高壓症所致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婦產科大出血等。通常情況下,人在迅速失血超過全身總血量的20%時,就會出現休克,最終患者會因微迴圈障礙導致各組織器官功能不全和衰竭,嚴重時會威脅生命。

休克綜合徵歸屬於中醫“脫證”或“厥逆”的範疇,治療應回陽或救逆。對失血性休克,中醫認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常用大劑量人參煎湯頓服來益氣攝血固脫,然後加黃芪、附子、麥冬、五味子、山茱萸等。

四季方辨證施治

當人體感受風寒、風熱,出現發熱,腋下溫度超過39℃時,稱為高熱症;超過41℃為超高熱症,持續高熱對身體損害非常大。姚衛海表示,引起高熱的原因非常多,中醫在治療外感高熱急症上,療效很顯著。中醫認為,自然氣候與疾病的發生發展關係密切。比如,春季常為風熱表證,邪從上受,多從口鼻或皮毛侵入機體而發病;夏季常為暑熱表證或溼熱表證,為陽熱之邪或溼邪;秋季常為燥熱表證或涼燥表證,燥易傷肺,燥邪與寒氣結合而發病;冬季常為風寒表證,為陰邪,易傷人陽氣。因此,外感熱病需要根據四季不同邪氣的特點,針對性地開方用藥。中醫探索出的治療季節性流行病的“四季感冒方”,因時制宜、辨證施治,在治療由病毒感染導致的外感高熱症方面有一定優勢。需要提醒的是,外感高熱患者需及時治療,若有延誤,或邪盛體弱,邪氣入裡,易發其他病症。

另外,中醫在治療高熱伴厥脫(現代醫學的“膿毒症”)的危重症上,也很有特色。膿毒症指由各種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應,在應激狀態下機體免疫系統過度啟用,大量炎性介質失控性釋放,進一步發展可導致嚴重膿毒症、膿毒性休克,最終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徵。姚衛海說,目前儘管採取了抗感染、積極復甦、器官支援等手段,膿毒症的發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中醫透過辨證論治,提高了化險為夷的機率。膿毒症屬於中醫學“熱病”範疇,中醫治療膿毒症時有四證四法:針對毒熱內盛,採取清熱解毒;針對毒損脈絡,採取活血化瘀;針對急性虛症,採取扶正固本;針對腹氣不通,採取通腹攻下。

“急先鋒”還是“慢郎中”?中醫急診的五種“救命方”瞭解下!

瀉肺利水緩解

幾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終都可能導致心力衰竭。70~80歲的老年人群中,心衰發病率高達10%~20%。中醫認為,心衰是由於心氣不足、虛衰而竭,或心氣因外邪所困而引起的血行不暢所導致。此時,機體處於血虛或血瘀狀態,臨床表現多為心悸怔忡、喘滿咳唾、不能平臥、小便不利、身體浮腫等。

氣虛、血瘀、水飲內停(人體水液執行輸布失常)是心衰病的重要病機。臨床以“瀉肺利水”為治療原則,常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來緩解。同時,根據不同人群,進行加減辨證治療心衰急性發作患者。比如,氣虛重者加黃芪;氣陰兩虛者加生脈散;血瘀水停者加赤芍、水紅花子等。多年臨床經驗發現,此法能明顯改善患者心功能狀態,療效不錯。

化痰溼補肺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被稱為不動聲色的“殺手”。臨床表現為長期反覆咳嗽、咳痰和氣短,或呼吸困難,且反覆、急性發作,久而久之將演變成肺心病,最後可能累及全身各系統。中醫治療慢阻肺的優勢在於更重視“治本”,透過對肺、脾、腎功能的調補,提高患者對外界致病因素的抵禦能力,儘可能減少急性期的發作次數。

中醫認為,肺、脾、腎功能之失常,是氣化功能的不足,是痰飲留伏的主要原因,也是慢阻肺發病的根本所在。常用藥物有蒼朮、麻黃、萊菔子、苦桔梗、丹參等,這些中藥有運化痰溼、升清降濁的功效。

在慢阻肺的緩解期治療過程中,中醫臨床採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法。土指脾,金指肺,“培土生金”即補脾(土)益氣而達到補益肺(金)氣的方法,適用於脾胃虛弱,不能滋養肺而致肺虛脾弱之證;金水相生法又稱補肺滋腎法,適用於肺虛不能滋腎,或腎陰不足,精氣不能上滋於肺,而致肺腎陰虛者。這樣做可以延緩肺功能下降速度,改善患者運動耐力、呼吸困難等不適,降低急性發作次數。患者急性發作時,以止嗽化痰定喘丸、養陰清肺丸及益氣解毒活血法治療耐藥菌感染;三伏及三九天,輔以溫陽化痰止咳貼穴位貼敷,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急先鋒”還是“慢郎中”?中醫急診的五種“救命方”瞭解下!

針灸醒腦開竅

對於扭傷等傷筋類疼痛,膽絞痛、腎絞痛、心絞痛等疼痛,以及癌症晚期的癌痛,中醫急診採取針灸進行輔助治療。相比單純使用止痛藥,針灸止痛的效果更立竿見影,也可降低患者對止痛類藥物的依賴性。

常發生於各種疾病的重危階段(如腦血管意外、嚴重中毒等)的昏迷,以意識喪失、神志不清、呼之不應為主要特徵。臨床急救昏迷,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中醫急診的針灸治療作為一項常規搶救措施,可起到醒腦開竅的作用。透過針刺人中、少衝,同時配合百會、合谷、內關、十宣等穴位,一定程度上能減輕昏迷程度,調節全身機能,為後續治療贏得時間。

另外,心臟驟停透過搶救心跳復甦後,所出現的“復甦後綜合徵”(雖然自主血壓恢復,但仍有數小時的昏迷,並常伴有數天的多器官功能障礙),亦可採取針灸、中藥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也有非常好的臨床效果。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版權宣告:本文內容和圖片綜合自網路,本平臺重在交流分享,非商用,若有侵權請留言聯絡小編刪除。轉載本文內容請註明來源。

提醒:本平臺分享出來的調理方法僅供參考,並非適合所有人群,建議在醫師的指導下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