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詞窮”?知道這 3 點,讓醫生快速懂你

打電話向醫生朋友諮詢時!透過網際網路向醫生進行線上求助時!往往會比較尷尬,你會突然發現,你竟然不怎麼會描述自己的身體,或者你所表達的內容讓醫生很難理解,這種“詞窮”感讓人抓狂。有效的溝通的前提是在同一頻道,首先我們看看醫生是個啥頻道!對於人體結構及方位的描述,他們使用的是標準用語,那就是解剖學的方位術語。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學會它!

看病“詞窮”?知道這 3 點,讓醫生快速懂你

在瞭解身體部位和方位描述前,我們先得統一身體姿勢,未來所有的描述都是在這個特定的姿勢下講的。

一、解剖學姿勢

這是一個解剖學的術語,它將人體置於一個全球統一的姿勢,這樣以方便交流,也就是說,全世界的醫生討論人體方位是都相對於這個標準姿勢而言的。下面我們具體看看這是一個怎樣的姿勢!

看病“詞窮”?知道這 3 點,讓醫生快速懂你

身體直立,面向前方,兩眼平視正前方,兩足併攏,足尖向前,上肢下垂於軀幹的兩側(注意,不是貼緊軀幹!)掌心向前(重點!!)。

所有醫生描述人體時,均應以此姿勢為標準,即使您是平躺,坐立,或只是身體的一個區域性,仍應按人體的標準解剖學姿勢進行描述。

二、方位術語

心中有了人體標準解剖學姿勢,再來了解表示身體區域性方位的術語。注意:一切方位詞的使用都必須按照標準解剖學姿勢。

“上”和“下”

按照標準解剖學姿勢,近頭者為上,近足者為下。

“前”和“後”

又稱“腹側”和“背側”,近肚皮為前,近後背為後。

“淺”和“深”

這倆詞兒是描述面板表面相對距離關係的術語,近面板者為淺,遠離面板而靠近人體內部中心為深。

“近”和“遠”

這是描述四肢的區域性時經常使用的詞,距四肢根部近者為“近”,反之為“遠”

“內側”和“外側”

它們的作用是描述與人體中軸面(解剖學中稱此為正中矢狀面)相對遠近的關係。如肩部位於胸部的外側、眼睛靠近鼻子的部分可以稱為“內側眼角”。

這裡有個特殊情況,在四肢,由於前臂由尺骨、橈骨組成,小腿由脛骨、腓骨組成。尺骨、脛骨在內側,橈骨、腓骨在外側。所以在前臂和小腿的部位描述中,內側和外側分別可稱為尺側和橈側及脛側和腓側。

“內”和“外”

一定得注意,“內外”和“內側外側”是有區別的,“內外”是描述空腔器官位置關係的名詞,近內腔者為內,反之為外。吃到嘴裡的叫“口腔內”,盤子裡的叫“口腔外”!

另外,由於肢體類似圓柱體,所以僅僅使用前後及內外側的描述往往是不夠的,遇到肢體過渡區域的傷痛,除了前後內外側可能還需要加入過渡區的方位描述,如前內側,前外側,後內側,後外側等。

學到了身體整體觀的描述後,我們再來看看身體的分割槽和常用的部位名稱。

身體分割槽

為了便於描述,通常身體可分為10個大體區段,分別是:頭部(包括顱和麵)、頸部、背部、胸部、腹部、盆會陰部和左右上肢,左右下肢。如圖所示:

看病“詞窮”?知道這 3 點,讓醫生快速懂你

四肢也有如下分割槽:

上肢由上到下分別是肩、臂、肘、前臂、腕部和手部。

下肢由上到下分別是臀部、股部(俗話講大腿)、膝部、脛部(俗稱小腿)、踝部、足部。

有時候我們需要描述一些過渡區域,這些地方又該怎麼說呢?如圖所示我們可以將它們稱為:項背部、胸腰部、腰骶部、頭面部、頸胸部、肩背部等。

應用示例

學完這麼多幹貨,我們透過一些示例來繼續熟悉熟悉吧!

示例(一)

看病“詞窮”?知道這 3 點,讓醫生快速懂你

如圖,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常常會出現坐骨神經疼痛。那我們該怎麼描述呢?首先是腰骶部疼痛,然後是描述放射性疼痛的範圍。相對專業一些的說法應該是:腰骶部疼痛向右臀及右下肢後外側放射。

示例(二)

看病“詞窮”?知道這 3 點,讓醫生快速懂你

如圖,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俗稱“老寒腿”,這種疾病在老年患者中可是多發病,那我們應該怎麼描述呢?首先我們應該告訴醫生自己的疼痛部位,如左側膝部疼痛,然後可以進一步說明更具體的部位,左膝部疼痛以膝關節內側更為劇烈。若合併有膕窩囊腫,可以描述為膝部後面或膕窩部有包塊。

示例(三)

看病“詞窮”?知道這 3 點,讓醫生快速懂你

如圖,踝關節內翻扭傷後,患部這樣描述:外踝部疼痛腫脹伴足背前外側疼痛青紫。

當然,人體部位的描述其實是一件挺專業的事情,有些特殊情況則需要更為豐富術語支援,我們自然不能要求您多麼專業,但如果您掌握了以上知識內容,以後和醫生溝通起來至少不會如以前那樣言不達意了!

好了,讓我們再一次回顧一下今天學過的重點吧!

標準解剖學姿勢中上肢下垂別貼緊,掌心向前不要忘!

方位術語:“上下”“前後”“內側外側”“淺深”“近遠”“內外”

注意:仔細區分“內側外側”與“內外”的概念,莫混淆

注意:一切方位詞的使用都必須按照標準解剖學姿勢

身體的10個重要分割槽:頭部、頸部、背部、胸部、腹部、盆會陰部和左右上肢,左右下肢

好了,今天先到這裡吧,以後我還會陸續為您撰寫更多的醫學話題。多關注醫學知識,多瞭解自己的身體,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