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清河流域的民歌俗曲藝術非常活躍,到了清代中葉,得以空

【文化】小清河流域的民歌俗曲藝術非常活躍,到了清代中葉,得以空

明代時期,小清河流域的民歌俗曲藝術非常活躍,到了清代中葉,民歌藝術在這一地域更是得以空前普及和繁盛。那時,濟南小清河兩岸的市井鄉間,到處是歌聲飄蕩;大人小孩,幾乎人人能歌善唱。道光八年(1828年)刊刻的清嘉慶年間民歌俗曲專集《白雪遺音》,就充分反映了這一盛況。

元明以來,小清河流域詞曲名家輩出,民歌俗曲早有深厚傳統。明代濟南章丘人李開先就曾廣泛蒐集市井小曲,輯成《市井豔詞》一書刊印流佈。他在晚年編撰的《詞謔》一書,也記錄了不少當時小清河沿岸地區傳唱的詼諧活潑的民歌俗曲。他在《市井豔曲序》中介紹說:“正德初尚《山坡羊》,嘉靖初尚《鎖南枝》……二詞譁於市井,雖兒女初學語者,亦知歌之。”李開先所謂“譁於市井”,顯然是講濟南小清河沿岸一帶民歌俗曲廣為流行的狀況,連剛剛學會說話的男女兒童都會唱,可見當時民歌藝術的普及程度之高。明代萬曆進士王象春也在詩集《齊音》中直接記載了小清河南岸趵突泉一帶小曲演唱的盛景,他寫道:“金線泉邊是樂司,務頭不唱舊宮詞。山坡羊帶寄生草,揭調琵琶日暮時。”

【文化】小清河流域的民歌俗曲藝術非常活躍,到了清代中葉,得以空

《白雪遺音》的編訂者,是小清河南岸濟南歷城人華廣生。華廣生,字春田,清乾嘉年間人。其生平史籍上缺乏記載,對其為人,時人稱曰“襟懷灑宕,真智者也”。華廣生編輯《白雪遺音》可謂數十年如一日,單是從他1804年寫序到1828年刊印就花費了二十四年的時間。《白雪遺音》出版後,深受當時文人和平民百姓的喜愛。常瑞全對之評價道:“茲之借景生情,雖非引商刻羽,可與漢唐樂府相提並論。”鄭振鐸先生也評價該書說:“幾乎是取之盡珠璣。實是民間多方趣味的整合,也便是未失了真正民間作品的面目。”(《中國俗文學史》)他強調:雖然書中的《馬頭調》也是以歌詠思婦情懷為主題,“卻更歌詠著(一)小說戲曲裡的故事和人物;(二)應景的歌詞;(三)遊戲文章,像‘古人名’、‘美人名’、‘戲名’等等;(四)格言式的教訓文字,像‘鴉片煙’等;(五)歷史上和地方上的故事和案件,像‘爭臺灣’、‘李毓昌案’等;(六)引經據典的東西,像‘詩經注’、‘四書注’等。可見華氏的蒐集是極為慎重,極為廣泛的。”

《白雪遺音》一共四卷,所收各類民歌近八百首。鄭振鐸先生在《中國俗文學史》中寫道:華廣生“是住在濟南的,故所收的俗曲以山東(濟南)為中心,也兼及南北諸調。”鄭振鐸先生斷定《白雪遺音》所收的俗曲以山東(濟南)為中心,兼收南北諸調。此論非常到位,這可以從所收歌詞中大量運用濟南小清河兩岸的方音俚語得到佐證。如《兩隻金蓮》:“兩隻金蓮一般大,(虧了奴的媽。)又不倒達,又不歪拉,(從小裹殺。)扎一紮,金蓮無有三寸大,(步步走梅花。)穿一雙紅緞子花鞋,上面插的是梔子茉莉江西臘……”歌詞中的“倒達”、“歪拉”、“扎一紮(現在作拃一拃)”、“江西臘”等詞語,均是典型的濟南話語詞。

【文化】小清河流域的民歌俗曲藝術非常活躍,到了清代中葉,得以空

【文化】小清河流域的民歌俗曲藝術非常活躍,到了清代中葉,得以空

《白雪遺音》所收民歌既以小清河流域為主,所以歌集中有很多直接反映小清河流域獨特風光、民俗民情和歷史人物的篇什。這為小清河明清時代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有重大價值的研究史料,而這部分資料卻長期被一些歷史文化研究者們所忽略。比如,直接歌詠濟南風光的《馬頭調·濟南八景》:“錦屏春曉真罕見,(一望東南。)明湖泛舟,佳人採蓮,(鴛鴦戲水前。)佛山賞菊,朵朵只在佛前獻,(好個重陽天。)登高望,鵲華煙雨迷野甸,(最宜賞玩。)歷下秋風,別有一天,(只在南門間。)銅壺滴漏催,匯波晚照斜陽半,(另有奇觀。)萬顆珍珠往上起,趵突騰空實好看,(奇景萬古傳。)”再如,歌頌濟南名人的《馬頭調·秦瓊》:“秦瓊家住山東濟南府歷城縣的水南寨,(智勇全才。)結交好漢,仗義疏財,(闖出天涯。)想當初,賈家樓上曾結拜,(天上英雄來。)到了河南府,大夥哨聚瓦崗寨,(掛起招軍牌。)夜打登州,赴過沿海,(比棒逞奇才。)好一對熟鉛鐧,打的隋家江山敗,(李淵洪福來。)好一個秦叔寶,爭了個國公把君王敗,(帥印掛在懷。)”

《白雪遺音》共收入《馬頭調》510多首。鄭振鐸認為“似是在《馬頭調》最流行的地方蒐集的,故此曲所選獨多。”《馬頭調》最早起源於小清河碼頭上船工傳唱的小調,故也稱為“碼頭調”。明清時代,小清河流域商業繁盛,客賈往來頻繁,水陸交通發達,一些歌妓依照船工在船上經常唱的媚曲變化創造出了《馬頭調》,隨唱的樂器,有弦子、琵琶、四弦和胡弦。明末清初沿運河傳入京城,以至京城的“遊俠子弟必習之”,後來逐漸傳遍大江南北。

【文化】小清河流域的民歌俗曲藝術非常活躍,到了清代中葉,得以空

《馬頭調》內容以情歌為多,共有430多首,如《賣相思》、《獨自一人》等。其他有從戲曲故事改編的《鳳儀亭》、《醉打山門》等幾十首;諷刺貪官、贓官的政治歌謠《不認的糧船》和《李毓昌案》兩首;描述風光景物的有《濟南八景》、《元旦》等十幾首;《戲名》、《古人名》等遊戲文章15首。當時多由歌童演唱,後來才出現專業的盲藝人。清代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學秋氏在《續都門竹枝詞》中曾有“秋波臨去轉難當,白眼看它顧曲郎。一自‘馬頭勾調’盛,瞎姑鎮日瞎奔忙”的詩句。

《馬頭調》的表現形式多為火辣熱情,頗似今日之流行歌曲。譬如,寫一對情人約會分別後心情的:“熱撲撲的離別去,悽悽涼涼獨自迴歸。眼兒中掉下幾點傷心淚,沒奈何斜倚門框想滋味。這不是他吐的吐沫?那不是他磕的菸灰?這不是他照的影兒、坐的位?這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要不咱倆散開罷?來來往往不是個長法。見了你,惶惶惚惚難招架;不見你,時時刻刻心坎掛。我也曾自己勸過我自家,是怎麼空說丟門忘不下?到多咱你我二人不說話?”情人匆匆離去了,自己悽悽涼涼歸來,無可奈何中自己只能“斜倚門框想滋味”。那種心境,那種感情,真是表現得活靈活現。尤其是那種對保持情人關係的徘徊猶豫,欲罷不能的心理,更是刻畫得入木三分。“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誰能把這種關係說清楚,說得明白呢?

難能可貴的是,華廣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清河畔邊的市民,一個名氣不大的音樂愛好者,卻“位卑未敢忘憂國”,他蒐集的民歌中有大量關心民間疾苦、針砭社會時弊的作品。他在《馬頭調》中所選《不人的糧船》,就是這類作品的代表。“不認的糧船呵呵笑,誰家的棺材在水上漂。引魂幡,飄飄搖搖在空中吊,上寫著:欽命江西督糧道。孝子賢孫,手打著哀蒿,送殯的人,個個都是麻繩套。齊舉哀,不見哪個把淚掉。”趙景深先生曾高度評價這首民歌俗唱:“我敢說,這首小曲是全部《白雪遺音》的白眉,它表現了人民對於欽命江西督糧道刻骨的仇恨。把他的糧船比作‘棺材在水上漂’,把欽命的旗幟比作‘引魂幡,飄飄搖搖在空中吊’,把一些拍馬屁的下屬官員比作‘孝子賢孫,手打著哀蒿’。而那些被鎖拿的欠了糧的老百姓比作‘送殯的人’,卻又被‘麻繩套’著,他們‘齊舉哀,不見哪個把淚掉’。”另外一首《李毓昌案》,篇幅雖短,卻故事曲折,反映出人民群眾的正義呼聲,人民群眾對正直愛民清官的愛戴,對貪贓枉法贓官的憎恨之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露。

【文化】小清河流域的民歌俗曲藝術非常活躍,到了清代中葉,得以空

“幽默”作為美學概念,在1906年由王國維先生首度音譯為“歐穆亞”傳入中國,至今已經一百多年了。但小清河沿岸人們的幽默傳統卻有著悠久的歷史。這在《白雪遺音》中也可找到大量例證。華廣生在題記中說:“康衢之祝,擊壤之謠,春女思春之詞,秋士悲秋之詠,雖未能關乎國是,亦足以暢夫人心。”所謂“暢夫人心”,說的就是民歌的娛樂功能。《白雪遺音》中大多歌曲都具有唱白交替、雅俗相間、迴環重疊、曲折細緻、淳樸清新、風趣幽默的特點。如《好花好放》:“好花開放人人愛,好酒味美慢慢的篩;好朋友,無論貧富一樣待;好夫妻,更佳一番恩和愛;能有好心,才換出好意來;好兒孫,一代一代傳一代;好家業,勤儉小心總不敗。”整首歌詞率真明朗,清新風趣,頗似現代的流行歌曲,其實讓你悟出的是一種人生觀。再如《酸甜苦辣》:“烏梅青杏陳醋拌,(酸上加酸。)冰糖白糖加上蜜餞,(甜的更甜。)山豆根兒苦,大黃黃柏加黃連,(苦不堪言。)生薑竦秦椒,胡椒獨頭蒜,(辣的實在全。)負心的情郎,不似從前,(丟下女嬋娟。)我為你,酸甜苦辣吃了個遍,(整整一大盤。)想當初,不該錯認無義漢,(後悔是枉然。)”這首民歌運用幽默手法,用一系列常見可食之物來表達人生哲理,新鮮活潑,十分風趣。篇中用酸、甜、苦、辣描述了一個姑娘從相知、相愛到相離、被棄的全過程。真可謂餐桌上的酸甜苦辣易嘗,人生中的酸甜苦辣難品。

《馬頭調》的曲調,《白雪遺音》卷首刊有其工尺譜。據清末民初人崇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其腔調僅七個,倒換用之而已。不好聽,然唱者最費力。凡師之教徒,多以此為課程,練習音與氣也。近來無唱者,以不受歡迎故耳。” 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馬頭調》因不合時代潮流和大眾口味,幾近失傳。《白雪遺音》出版後長期沒有全部翻印過,只有1926年鄭振鐸編的《白雪遺音選》和1930年汪靜之編的《白雪遺音續選》兩個版本。新中國成立後,曾出版趙景深作序的全印本,1959年中華書局收入《明清民歌時調集》。小清河流域民歌曾是一朵魅力無窮的藝術奇葩,民歌藝術理應成為小清河的文化品牌。

攝影:陳澤震、陳銦、王嘯、邵凱、王嘯、王成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