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碩果

蘋果—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碩果

說起來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蘋果,在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之前,大多數中國人都沒有品嚐過。據史書記載,在明朝年間,中國栽培過有所謂的棉蘋果和小蘋果,也稱為沙果或香果,距今已有480年的歷史。對50/60年代過來的人,沙果和香果並不陌生。二者和當今的蘋果有著巨大的差別。香果或沙果基本上是聞味的,而不是吃的。個頭小,肉少,麵糊糊的,沒人喜歡吃。

蘋果, 準確地說是現代蘋果品種在1871年引入中國。這一年有個荷蘭人後裔,約翰·倪維思( John L。 Nevius )作為傳教士,被美國長老會派到傳教。他帶著妻子先到浙江,然後定居在煙臺。有意思的是,他帶來了蘋果樹。要問為什麼?也許是因為西方的一個諺語:日吃蘋果一隻,身體健康不求醫。 對倪維思一家來說,在沒有現代科學的時代,多吃蘋果的確是個不壞的主意,或蘋果讓約翰·倪維思排除一些鄉愁。

約翰·倪維思恐怕沒有想到,一百多後他帶到中國的蘋果,大大改變了中國的水果種植,特別是在山東,創造了中國聞名的蘋果產地:煙臺。

更有意思的是,倪維思帶到中國的蘋果品種不是別的,而是在中國從50年代開始大名鼎鼎的國光蘋果。由於這種蘋果被稱為國光,很多人誤以為國光是中國固有品種。其實不然。但國光蘋果也並非是美國品種。要查蘋果的祖宗,那麼還要回到亞洲。在中亞,特別是哈薩克,被公認為蘋果的發源地。在這裡生長的野蘋果的基因組被視為是所有現代蘋果的鼻祖。這種野蘋果,個頭不大,渾身通紅,酸,不太好吃。但從這裡,蘋果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蘋果—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碩果

蘋果首先在歐洲開始得到普及和改良。在進入了歐洲之後,蘋果被賦予了一種特殊的意義。大家都知道《聖經》中夏娃偷吃蘋果的故事。當然夏娃吃的不可能是蘋果,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蘋果。把《聖經》中的智慧之果說是蘋果,大概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發明。在《聖經》里根本就沒有蘋果這個詞。蘋果之所以能獲得這樣的殊榮,完全是因為蘋果自身的誘惑力。紅豔豔的光澤讓人浮想聯翩,於是一個來自中亞的水果居然擠進了西方神聖的基督教中,為自己獲得一席之地。蘋果不僅擠進了宗教,而且擠進了科學。據說牛頓看到了蘋果從樹上落下,而想到了萬有引力。沒有哪個水果能含有如此神奇的功能!不僅上了餐桌,而且載入了人類文化史。

在17世紀,隨著歐洲移民,蘋果也進入了美洲大陸。但這個時候的蘋果既不是國光也不是富士。當今人們熟悉的國光蘋果大概誕生在19世紀。傳說,在傑斐遜擔任美國第三任總統的時候,國光蘋果是由他培育出來的。不過也有人說,傑斐遜是從當時法國派到美國大使吉勒Edmond-Charles Genêt 那裡得到了國光樹苗。

不論這個故事有多少真實性,國光蘋果可以視為現代蘋果之祖,在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國光也因此擁有了無數名稱。最有意思的英文名字之一是Never Fail,意思是:這種蘋果不會讓你失望。可見國光蘋果的口碑有多好!

但到了20世紀,在國光風光了百年之後,國光遇到了挑戰。這個挑戰者就是我們現在市場上最為常見的富士蘋果。富士蘋果聽起來很像是日本蘋果,但如果要論富士蘋果的父母是誰,還是離不開美國。富士的父母是國光和元帥。上面說過,國光是美國品種,元帥蘋果Red delicious 也同樣是美國品種。它大約在1880年左右培養出,一時間成為果盤中的新寵。

蘋果—中西文化碰撞中的碩果

早在1939年日本人就把元帥和國光結合到了一起,培育出了富士蘋果。

富士蘋果開始佔領全球市場是近年的事。當富士蘋果解決了顏色不鮮豔的問題之後,富士蘋果敲響了崛起的鐘聲,也同時預告著國光和元帥的衰亡。

國光從世界,包括中國的大多數市場上逐漸被排擠,同樣元帥失去了大眾的寵愛。想當年80年代,美國華盛頓州產出的蘋果四分之三是元帥,但到了2000年,華盛頓州的元帥蘋果崩盤,虧損了7。6億美元。克林頓總統不得不出來為種元帥的果農保釋。到了2003年元帥已經當不了元帥,產量下降到蘋果收成的百分之37。就和美國汽車斗不過日本汽車一樣,美國蘋果也鬥不過日本的富士。雖然汽車和蘋果都是在美國壯大起來,但經過日本的改造,二者都超過了美國原造。

蘋果的發展走過了一個漫長的道路。它從中亞向西,甚至跨國大西洋到了美洲,然後從美洲又回到了亞洲。足足繞了地球一圈。1893年把國光蘋果引入中國的約翰·倪維思突然在山東煙臺病逝,卒年僅66歲。看來吃蘋果並沒有讓他長壽。(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