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一場戰鬥,二千隋兵對陣十幾萬突厥兵,戰後突厥為何慟哭?

中國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戰爭史,歷史王朝分分合合,加之抵禦外敵,延綿不絕的戰爭造就出了數不清的從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帝王將相,有許多帝王和名將善於從不利的戰爭形勢中抓住戰機,變不利為有利,從而湧現出了大量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隋朝的一場戰鬥,二千隋兵對陣十幾萬突厥兵,戰後突厥為何慟哭?

比如兩漢更迭之際的昆陽之戰,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東晉時期的淝水之戰,唐初的虎牢關之戰等等。這些以少勝多的戰役或借用天時,或借用計謀,或突出攻擊一點,完成了最後的大翻盤。

但歷史上絕大多數以少勝多的戰例中,在敵我力量相差特別懸殊的情況下,很少有靠硬碰硬的戰鬥擊敗敵人的,為啥?人少打人多,在士氣、裝備、戰法差不多的情況下,硬碰硬打消耗戰,人少一方絕對吃大虧,這是毫無疑問的。

隋朝的一場戰鬥,二千隋兵對陣十幾萬突厥兵,戰後突厥為何慟哭?

比如昆陽之戰和虎牢關之戰,劉秀和李世民在對手兵力佔優時,都是率精騎突襲敵方中軍,是以快制敵,目的是迅速摧毀敵方的指揮系統,而不是和敵方打對攻,這是屬於找到敵方漏洞,然後及時抓住戰機,以少勝多打贏戰爭的典範。

拋開守城戰,歷史上有沒有在實力相差特別懸殊(至少幾十倍兵力對比)的情況下,完全不靠投機取巧,和對方死磕打對攻並擊敗對手的戰例?在隋朝時,有一位叫做達奚長儒的鮮卑族將領就打贏過這樣的戰爭。

隋文帝開皇二年,突厥可汗率十幾萬突厥兵侵犯隋朝邊境,隋朝派出蘄春郡公、上大將軍達奚長儒率二千士兵去攻擊這十幾萬突厥兵,以二千對十幾萬,只有兩種可能,達奚長儒得罪人了或隋軍十分信任己方的戰鬥力。

隋朝的一場戰鬥,二千隋兵對陣十幾萬突厥兵,戰後突厥為何慟哭?

不管是哪一種可能,反正達奚長儒是毫不猶豫的帶著兵出發迎敵了,相差幾十倍的兵力,兩軍對峙時隋軍士兵們都很害怕,但根據史書記載,達奚長儒的心很粗大:“遇於周,眾寡不敵,軍中大懼,長儒慷慨,神色愈烈”。

很顯然,達奚長儒是個戰爭瘋子,二千人對上十幾萬人的對攻戰他也敢打,還很高興,他率領這二千人和十多萬突厥兵硬碰硬的鏖戰了三天,接戰十多次,達奚長儒部多次被擊垮、擊散,但依舊集合起來不停的死戰。

箭射光了,手上的兵器打沒了,他們就用手和對手肉搏,史書記載:“士卒以拳毆之,手皆見骨”,最後的戰果是達奚長儒帶著這二千兵殺死了一萬多突厥兵,還把突厥人給嚇哭了,轉頭就撤退:“於戰處焚屍慟哭而去”。

隋朝的一場戰鬥,二千隋兵對陣十幾萬突厥兵,戰後突厥為何慟哭?

突厥人很不幸,遇上這麼個瘋子,以多打少打成這樣,真是不哭都不行,達奚長儒在這一戰中“身被五創,通中者二”,所部二千人“其戰士死傷者十八九”,看起來比較悽慘,可要知道,他是在和超過他兵力五十倍以上的敵人對攻。

這一戰,達奚長儒率領的隋軍能在戰鬥中擊退超過自身幾十倍兵力的敵人,原因很難解釋,小編能想到的有兩點,一個是隋軍所穿戴的防護裝備應該遠遠優於突厥兵,另一個就是突厥兵是南下搶劫的,戰鬥意志稍差於隋軍。

隋朝的一場戰鬥,二千隋兵對陣十幾萬突厥兵,戰後突厥為何慟哭?

但不管怎麼分析,從史書上記載的這場戰爭的經過和結局看,達奚長儒打的這一戰都是古今歷史上非常非常罕見的,如果是劉秀或李世民遇上這種情況,相信絕對是轉身就逃,不會傻乎乎地迎上去死磕。

隋朝時,還有一位和達奚長儒同時代的將軍史萬歲,也曾僅率二千兵馬進攻數萬敵軍,不過他是攻擊的在南方浙江一帶起義的農民起義軍,而且是打的運動戰,轉戰千里,前後大小700場戰鬥,對手戰鬥力比突厥兵差不說,裝備幾乎沒有,單場戰鬥所遇之敵也不會太多。

隋朝的一場戰鬥,二千隋兵對陣十幾萬突厥兵,戰後突厥為何慟哭?

相比起達奚長儒在開皇二年和突厥兵的血戰,同樣是二千兵,史萬歲的含金量就差得多,歷史上在單場戰鬥中打出和達奚長儒一樣戰績的也幾乎沒有,可惜的是,這位戰鬥力超強的將軍很早就病死了,否則,隋朝幾次伐高句麗的戰爭中要是有他的身影,沒準結果會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