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身為降臣糜芳受輕視,然而潘濬官至九卿,為何反差如此巨大

關羽北上圍攻樊城之際,東吳襲取荊州,期間身為蜀漢的封疆大吏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將傅士仁、荊州治中從事潘濬相繼投降於東吳,丟失後方的關羽在臨沮被潘璋手下將領馬忠斬殺,最終導致全盤丟失荊州,使‘’隆中對‘’中以‘’跨有荊、益‘’圖謀復興漢室的戰略路線半途而廢。

然而,身為降臣的糜芳和潘濬混跡於東吳官場的結局,有天壤之別,糜芳被東吳人士輕視,三番兩次被受辱,真是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潘濬受到東吳人士及東吳大佬孫權尊重,官至九卿之一太常,雖有‘’降臣‘’汙點,但官場上節節攀升,可謂春風得意躊躇滿志。

同樣身為降臣糜芳受輕視,然而潘濬官至九卿,為何反差如此巨大

潘濬、糜芳、傅士仁

為何具有如此大反差?萬事皆有因,因在自身,莫怪別人,只能怪自己當初所為。那麼當初糜芳和潘濬所作所為有何不同之處,導致如此鮮明的對比?

當初,被邀入蜀的劉備與益州牧劉璋撕開臉面,露出狼子野心,正式發動益州之戰,初期還蠻順利,勢如破竹之勢,迅速吞併白水軍,攻取涪城、綿竹等軍事重鎮,逼近成都,但兵臨雒城受到益州悍將張任和劉璋之子劉循的誓死抵抗,前進道路受阻,更糟糕的是智囊軍師、得力干將龐統中流矢身亡。

雒城攻取戰陷入對峙狀態,將近持續一年,深感兵力不足的劉備,於是下達指令讓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溯江而上迅速入蜀支援,以關羽為統帥鎮守荊州。此時,荊州境內有治中從事潘濬,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將傅士仁等大臣們協助關羽。

同樣身為降臣糜芳受輕視,然而潘濬官至九卿,為何反差如此巨大

江陵和公安位置圖

荊州境內有二個地方重兵把守,其一為南郡治所江陵(湖北荊州),它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地處四通發達之地,古今往來一直是兵家必爭的軍事戰略要地;其二為長江南岸的蜀漢荊州治所公安(湖北公安),劉備改名之前公安稱之為孱陵,它臨近東吳,是防範東吳的第一道防線,也是當時蜀漢荊州的政治中心。

關羽北上征戰之時,劉備的大舅子(或小舅子)、元老,南郡太守糜芳鎮守江陵;鎮守公安將領是劉備同鄉,幽州廣陽郡人傅士仁;治中從事潘濬,坐鎮公安,統管荊州政務。

劉備領荊州,以濬為治中從事。備入蜀,留典州事。 《三國志》

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圍攻樊城而威震華夏之後,因守將傅士仁、糜芳相繼不戰而降丟失江陵、公安軍事重鎮,無後方根據地,無支援而敗走麥城,臨沮被殺等等事情,被人們所熟悉,也是津津樂道之事,就不必再詳細敘述。

同樣身為降臣糜芳受輕視,然而潘濬官至九卿,為何反差如此巨大

荊州之戰示意圖

主要講,那麼為何深受劉備信任的糜芳、傅士仁、潘濬,相繼投降而招致丟失整個荊州?

首先投降的是公安守將傅士仁,他為何輕而易舉投降?

《三國志》記載,‘’士仁字君義,廣陽人也,為將軍,住公安,統屬關羽;與羽有隙,叛迎孫權。‘’身為劉備老鄉,深受其器重而被委派重任,鎮守荊州治首公安的傅士仁,只因與關羽關係不和而投降,作為理由太牽強,是否另有隱情呢?或許《吳書》上的記載,說明一些。

將軍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說之。翻至城門,謂守者曰:‘’吾欲與汝將軍語。‘’仁不肯相見。乃為書曰:‘’明者防禍於未萌,智者圖患於將來,知得知失,可與為人,知存知亡,足別吉凶。大軍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舉,此非天命,必有內應。將軍不先見時,時至又不應之,獨守縈帶之城而不降,死戰則毀宗滅祀,為天下譏笑。呂虎威欲徑到南郡,斷絕陸道,生路一塞,案其地形,將軍為在箕舌上耳,奔走不得免,降則失義,竊為將軍不安,幸熟思焉。‘’仁得書,流涕而降。 《吳書》

同樣身為降臣糜芳受輕視,然而潘濬官至九卿,為何反差如此巨大

虞翻

記錄中有值得注意的兩點,其一‘’此非天命,必有內應。‘’所指‘’內應‘’是誰?其二‘’仁得書,流涕而降。‘’為何傅士仁‘’流涕而降‘’?

傅士仁‘’流涕而降‘’是比誰都清楚以現有手上兵力抵抗東吳大軍,就如‘’以卵擊石‘’自不量力尋死。最初關羽出兵北伐之時,為了以防萬一留了一手,留下充足的軍隊鎮守後方,提防東吳入侵。

但是取得‘’威震華夏‘’的戰功之後,關羽有點飄飄然,狂妄自大,加之東吳駐守陸口大都督呂蒙詐病返回建業,由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後輩小生陸遜替代呂蒙,陸遜一就位,立馬擺出卑躬屈膝的態度,向關羽寫信表達仰慕之心,併發誓絕不與關羽為敵。

其實,這是呂蒙策劃的偷襲荊州之計,呂蒙深知久攻樊城卻拿不下的關羽,急需投入新兵力,故此以假象矇蔽關羽,使其逐步調遣鎮守荊州後方的兵力。被勝利衝昏頭,失去理智的關羽,天真地陷入呂蒙精心設定的圈套,使後方軍事重鎮幾乎成為無兵鎮守的‘’空城‘’。

讓傅士仁更加措所不及的是居然還有‘’內應‘’接應,萬般無奈之下,只能‘’流涕而降‘’,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東吳出其不意的兵臨城下,守城兵力嚴重不足,加之有‘’內應‘’接應東吳,幾個因素促成傅士仁的被迫投降,也是形勢所逼,故此投降東吳之後,傅士仁沒有像糜芳那樣受到輕視。那麼所謂‘’內應‘’者是誰呢?

同樣身為降臣糜芳受輕視,然而潘濬官至九卿,為何反差如此巨大

關羽、呂蒙、陸遜

其實,傅士仁也已經猜到此人是誰?之所以更加無可奈何地被迫投降,《吳錄》上的記載,可以說明這一點。

初,南郡城中失火,頗焚燒軍器。羽以責芳,芳內畏懼,權聞而誘之,芳潛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 《吳錄》

其實,呂蒙偷襲荊州之前,糜芳已經與東吳有聯絡並達成某種共識,之所以呂蒙一攻擊,就‘’以牛酒出降‘’。具體是自己早已打算投降,還是被東吳抓住什麼不可告人的把柄,被逼無奈投降,現在不能準確斷定,只能推測,但《三國志》中‘’今區區一心者麋將軍也‘’記載準確無誤地能說明,當時糜芳已經鐵定投降東吳。

同樣身為降臣糜芳受輕視,然而潘濬官至九卿,為何反差如此巨大

糜芳、傅士仁

後蒙舉軍西上,南郡太守麋芳開城出降。蒙未據郡城而作樂沙上,翻謂蒙曰:‘’今區區一心者麋將軍也,城中之人豈可盡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乎?‘’蒙即從之。時城中有伏計,賴翻謀不行。 《三國志》

糜芳具有‘’私好攜貳‘’的兩面性格,加之以利益為第一商人出身的糜芳,不像關羽和張飛真心真意跟隨劉備,而具有極強的‘’投機性‘’,他跟隨劉備其實就是一種商業投資,不會死忠,之所以,不利於自己的當時情況下,糜芳鐵定投降東吳機率很大。

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叛迎孫權,羽因覆敗。 《三國志》

故此,投降東吳之後,親身參加偷襲荊州之戰而一清二楚其內幕的當時騎都尉虞翻,三番五次地當面毫無客氣地侮辱糜芳,但對傅士仁和潘濬未採取同樣行為,是不是因鄙視糜芳此種卑鄙行為而產生。

翻嘗乘船行,與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驅曰:‘’避將軍船!‘’翻厲聲曰:‘’失忠與信,何以事君?傾人二城,而稱將軍,可乎?‘’芳闔戶不應而遽避之。後翻乘車行,又經芳營門,吏閉門,車不得過。翻覆怒曰:‘’當閉反開,當開反閉,豈得事宜邪?‘’芳聞之,有慚色。 《三國志》

同樣身為降臣糜芳受輕視,然而潘濬官至九卿,為何反差如此巨大

▲孫權

反觀,雖同樣與關羽不和的潘濬,表現出其有氣節、剛強正的直性格,孫權攻佔荊州之後最後一個投降,並受到眾人的敬重。

權克荊州,將吏悉皆歸附,而濬獨稱疾不見。權遣人以床就家輿致之,濬伏面著床蓆不起,涕泣交橫,哀咽不能自勝。權慰勞與語,… … …使親近以手巾拭其面,濬起下地拜謝。即以為治中,荊州諸軍事一以諮之。 《三國志》

潘濬早年師從於大儒宋忠,有才幹有德行的他深受‘’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賞識,不到三十歲,就被劉表任命為江夏從事,並斬殺貪官汙吏沙羨長而聞名。雖有‘’降臣‘’的汙點,但具有能力、有節操,且清廉無私、剛正不阿的潘濬,在東吳為官正直,大破五溪蠻夷,敢於謀劃設宴斬殺奸臣校事呂壹(計劃洩露未遂)等等,一心為國的行為受到東吳人士的讚揚,因而在東吳受敬重、受重用是不言而喻的必然之事,也印證了‘’是金子總會發光‘’這句話。

相反,糜芳、傅士仁被頂頭上司關羽輕視,加之在蜀漢任職期內也未有過顯耀的功績,側面反映出糜芳、傅士仁是透過裙帶關係、老鄉關係,爬上其職位的可能是蠻大,進而反映他們能力一般般。自然而然,沒有此前的背後關係,加之能力平平凡凡,品行不佳,投降東吳之後,不可能受到重用也是意料之中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