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與張釋之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成就!

名臣的背後一定有位了不起的明君,否則,再優秀的大臣也成不了名臣,充其量只能是個曇花一現的忠臣。——題記

聰明的人都知道,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相互成就,不僅同事關係如此,上下級關係更是如此。在歷史上相互成全的明君與名臣並不多,漢文帝與張釋之可以算作其中之一吧!

漢文帝與張釋之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成就!

張釋之年輕的時候,依靠哥哥的捐助,才當上了騎郎,侍奉漢文帝。但張釋之在這個職位上一干就是十年,默默無聞,未得升遷,反倒耗費了哥哥許多錢財,他深感不安又心灰意冷,打算主動辭官回家。

中郎將袁盎非常愛惜張釋之的才幹,又欣賞他的品德,怕他真的辭官,就趕緊鄭重向漢文帝舉薦了他,文帝就讓他補上謁者的缺職。

漢文帝單獨召見張釋之,張釋之就把自己對治國理政的一些見解告訴漢文帝,漢文帝不高興了,說,不要高談闊論,扯那麼遠,先說點眼下能實行的事情吧!

張釋之就把秦之所以亡、漢之所以興的原因向漢文帝作了具體分析,漢文帝聽後深表認可,由此對他非常讚賞,馬上把張釋之提升為謁者僕射。

此後,有了這個平臺,張釋之總是不失時機地以忠直之言勸諫漢文帝。

一次,張釋之隨漢文帝到上林苑,在圈養老虎的圈舍前,漢文帝饒有興致,一口氣問了上林尉(上林苑管理事務的官員)十幾個有關上林苑的問題,結果,上林尉緊張得滿頭大汗,一個問題都答不上來。

這時,負責看管虎圈的嗇夫在一旁實在看不下去了,趕緊代上林尉回答了漢文帝的所有問題,不但說得很詳細,還很有條理,這種對答如流的口才讓漢文帝極為欣賞。

於是,漢文帝對上林尉極為不滿,對嗇夫則極為欣賞,認為官員就應該是嗇夫這個樣子,上林尉則完全不稱職,當即要張釋之任命嗇夫為上林令。

漢文帝與張釋之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成就!

親眼目睹整個事情經過的張釋之猶豫了許久才謹慎地提醒漢文帝:陛下看絳侯周勃是個怎樣的人?漢文帝說,他是個有才德的長者。張釋之又問,那東陽侯張相如呢?漢文帝說,他也是個有才德的長者。

張釋之便趁機勸諫漢文帝,說,像絳侯、東陽侯這樣被稱為長者的人,他們有時候也會緊張得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就沒有才德。而像嗇夫這樣伶牙俐齒的人,卻不一定就有才德啊!

秦朝曾經重用很多急功近利、嚴酷苛責的書吏,他們只會挖空心思做官樣文章,卻沒有為秦朝殫精竭慮的真情實意,秦始皇因此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和過失,以致朝政衰敗,到二世而亡。

如今,陛下如果因為嗇夫口齒伶俐就越級提拔他,我擔心會讓天下人都爭相附和與浮誇而不務實,還會上行下效,敗壞風氣。所以,陛下的舉動不可不慎之又慎啊!

漢文帝聽後,深以為然,點點頭說,你說得很對!於是,收回了對嗇夫的任命。在回來的途中,漢文帝又詢問了許多關於秦朝治國理政的弊病,張釋之都一一作答,漢文帝感到很滿意,回到宮中,就提拔張釋之為公車令。

這段故事很有意思,其實是隱含悖論的。張釋之本身就是以卓越的口才而贏得漢文帝對他的欣賞和器重,如果像張釋之所說的那樣,那麼,漢文帝也不該因為他的卓越口才而提拔他啊!

再說,如果以張釋之的標準來判斷,無疑也可能會導致兩種不良後果:一是口才好而且真有才德的人會被扼殺,二是口才不好且德才有虧的人,反而有機會被提拔。

這段故事只能說很好地體現了漢文帝和張釋之相互成全、相得益彰的一對明君與名臣的美妙關係。

漢文帝與張釋之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成就!

不久,張釋之又因為工作出色而連續獲得提升,先被漢文帝任命為中大夫,接著又升任中郎將,後來又被提升為廷尉。

一次,漢文帝出行經過中渭橋,有個人突然從橋底下跑出來,以致漢文帝車駕的馬受驚,險些釀成意外。漢文帝大發雷霆,命人把這人抓起來,把他交給廷尉治罪。

張釋之審問此人後才得知,原來他是住這附近的鄉下人,路過這裡聽到皇帝的車隊來了要清道戒嚴,嚇得趕緊躲在橋下。過了好久,以為皇帝車隊已經走了,就從橋下出來,正好又看見皇帝的車馬正在過橋,嚇得趕緊回身跑開,不料,反而驚動了皇帝的車駕。

張釋之奏請皇帝,判處這個人違犯清道戒嚴的禁令,應該被處以罰金。漢文帝大怒,說,這個人驚了朕的馬,如果不是因為朕的馬比較溫順,那不就把朕給摔傷了嗎?你怎麼能只對他處以罰金?

張釋之說,按照法律規定,只能判處這個人罰金,如果陛下加重處罰,那麼,法律就無法取信於民了。而且,如果陛下當時就下令把他殺了也就罷了,既然把他交給我這個廷尉,那我就不能有任何偏差,如果我執法隨意,百官就會爭相仿效,那麼百姓就慘了。希望陛下明察!

漢文帝過了許久,才勉強認可張釋之的做法是對的。還有一次,有人偷了高祖廟內神像座前的玉環,被抓住了,漢文帝大怒,要把他交給廷尉治罪。張釋之按律奏請漢文帝,判處將此人在鬧市斬首。

漢文帝勃然大怒,說,此人膽大妄為,竟然敢偷竊先帝宗廟裡的器物,朕就是想要你滅他的族!而你卻只是判處將他斬首,這不是朕的本意!張釋之聽了,趕緊脫下官帽叩頭謝罪,但仍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按照此人罪行,判處他斬首已經是極限了,如果此人所犯罪行被判處滅族,萬一又有愚蠢之人挖了高祖陵墓的一捧土,那麼,陛下又該對他們實施什麼刑罰呢?

漢文帝猶豫很久,又和薄太后商量了這件事,最終批准了張釋之的判決。張釋之公正、剛直的為人處世,受到了天下人的稱頌,也得到周亞夫等朝廷重臣的認可,他們紛紛和張釋之結為至交。

漢文帝與張釋之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成就!

從漢文帝和張釋之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出一條為人處世的寶貴經驗:做人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成就!

沒有漢文帝這樣的開明君主,張釋之可能就冒不出來,就算冒出來,也很有可能因為犯言直諫而被殺,他自然就成不了名臣;如果沒有張釋之這樣的忠正直言的名臣,自然也彰顯不出漢文帝這樣的明君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