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雷蒂格和議,法蘭西新王查理五世如何攘外安內!

引言

這些因素誘使國王接受更合情合理的和平條件。他自稱:出征討伐敵人、遭遇暴風雨時,曾經立下誓言。這個誓言才是他翻然變計的原因。

這種說法很可能是為了掩飾。古代史家接受此說,視為國王突然議和的原因。英法使臣會於查特雷恩的佈雷蒂格,經過幾天談判,簽訂和平條約。條款如次:約翰國王恢復自由,贖金三百萬金克朗,約合今天一百五十萬鎊,愛德華應當永遠放棄對法國王位和歷代先王故土諾曼底、馬恩、都蘭、安茹的要求;應當以普瓦圖、塞坦傑、阿格諾斯、佩裡戈爾、利姆贊、凱爾西、雷維貢、昂古穆瓦和這裡的其他土地交換法蘭西另一端的加來、蓋斯奈、蒙特勒伊和蓬蒂約郡。這些省份和吉耶納的主權完全轉讓給英格蘭國王。法蘭西應當完全放棄這些省份的封建司法管轄權、宗主權、上訴受理權。納瓦拉國王應當恢復一切榮銜和封地。愛德華應當解除與弗蘭德人的聯盟,約翰應當解除與蘇格蘭人的聯盟。布洛瓦家族和蒙特福德家族關於布列塔尼繼承權的糾紛,由兩國國王提名的仲裁人裁決。如果覬覦雙方不服仲裁,責任自負,英法兩國不為此開戰。法蘭西將四十名人質送往英格蘭,作為履行條約的擔保。

條約簽訂後,法蘭西國王被送往加來。不久,愛德華也回到那裡。兩國君主莊嚴地批准條約。約翰起程前往布倫,愛德華送他一英里。兩位國王熱忱而真誠地保證友好親善。約翰天性善良,感於英格蘭的厚待,忘記了對手從他身上取得的好處。這樣重要的條約得到雙方的忠實履行,殊為罕見。愛德華一開始就沒有多少希望獲得法蘭西王位。他釋放約翰,乘勝議和,徹底放棄王位要求,以高價售出原本就荒誕不經的要求。

佈雷蒂格和議,法蘭西新王查理五世如何攘外安內!

現在,他唯一的利益就在於儲存非凡的審慎和幸運的收穫。另一方面,雖然條件苛刻,約翰還是信守忠誠和榮譽的準則,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履行條約,千方百計滿足愛德華的條件。後者在政治上確實是他最大的敵人,但在個人關係上卻表現出非凡的人道和尊重。但是,他雖然竭盡全力,卻面臨重重障礙,難以如願以償。主要困難源於吉耶納周邊的許多市鎮和封臣堅決不願意臣服英國。約翰為了調解分歧,決定親赴英格蘭。法國議事會未能勸阻他採取這樣輕率的舉措,可能也樂於看到他以詐術規避如此不利的條約義務。但約翰答覆他們:即使大地上已經沒有忠信的棲身之地,至少君侯們的心胸仍然是她的家園。

有些史家貶損這種高尚的行為,稱約翰迷戀位英國貴夫人,樂於有藉口重返英國。但是,此說除了懸測以外,沒有任何可信的證據。何況,約翰當時五十六歲,年事已高,這種可能性不大。他下榻被俘時居住的薩伏伊宮,不久就病死在那裡。造化弄人最有力的證據莫過於此:這位君主的勇武、善良、榮譽都出類拔萃,僅僅稍有輕率,就落得如此下場。在其他情況下,這一點輕率根本無足輕重。但是,雖然菲利普和約翰兩朝國步維艱,法蘭西王室卻兼併了達菲內和勃艮第。但是,約翰失之輕率,把勃艮第分給最心愛的第四個兒子菲利普。法國日後許多災難肇基於是。

查理王太子繼承了約翰的王位。他受教於逆境,施政審慎,經驗豐富,從而挽回了兩位先王的錯誤造成的所有損失。那些時代的名君無不以能征慣戰著稱,查理卻相反,以絕不御駕親征為座右銘。他是歐洲第一位更重視策略、遠見和判斷力,而非逞匹夫一時之勇的君主。比較他和歷代先王的朝代,就足以證明:諸王國以勝為榮、以敗為恥,並不足道,影響國民性格習俗甚微,統治者施政優劣才是要害所在。

佈雷蒂格和議,法蘭西新王查理五世如何攘外安內!

查理攘外必先安內,討伐那時國內最大的擾亂者納瓦拉國王。他拜布列塔尼紳士貝特蘭·杜·蓋克蘭,擊破納瓦拉國王。蓋克蘭堪稱一代名將,查理慧眼識人,本朝武功炳勳肇基於此。法王迫使敵人接受溫和的條件。雖然有英法兩國的調停,布列塔尼戰爭仍然在繼續。杜·蓋克蘭在布列塔尼戰爭中不那麼幸運,在歐雷兵敗,被錢多斯俘虜。查理·德·布洛瓦在這一役陣亡。不久,小蒙特福德伯爵就完全佔據了公國。但查理國王的審慎使他免受這次打擊的傷害。國王屈從於命運的裁決,雖然小蒙特福德是英國人的死黨,還是承認他為公爵,接受他為布列塔尼領地所作的效忠。但法王安邦定國的主要障礙源於隱蔽的敵人,他們惡跡昭著、數目眾多。

佈雷蒂格和議以後,聚集在愛德華旗幟下的軍事冒險家分散到各省,嘯聚一方,拒絕放下武器,放棄他們習慣的唯一謀生方式。他們結為匪幫,縱暴掠劫,號稱兄弟會或兄弟幫。和平居民對他們聞風喪膽。一些有身份的英國或加斯科涅紳士,特別是馬修·古爾奈爵士、雨果·卡維裡爵士、沃特騎士和其他紳士,不以擔任匪幫首領為恥。他們的人數幾近四萬人,外觀更像正規軍,而不像匪幫。這些首領與法國軍隊激戰而且取勝,宗室親王雅克·德·波旁在一次戰役中陣亡。他們實力雄厚,幾欲割地稱王,藉此逆取順守。鄉野殘破愈甚,他們招兵買馬就越容易。民不聊生,走投無路,紛紛投入他們的旗幟下。亂象愈演愈烈。教皇將他們逐出教門。他們雖然尊重教皇法旨遠遠超過尊重道德準則、深為判決所動,仍然無從賣刀買犁、改邪歸正。

查理沒有足夠的力量矯正流毒已廣的亂局,格於必需,曲與周旋,運用謀略將國內的禍源引向外邦。

卡斯提爾國王彼得受到同時代人和後人的非難,號稱“暴君”。他的王室和王國充滿血腥的謀殺,臣民無不怨恨。國王孤家寡人,僅僅依靠恐怖手段維繫搖搖欲墜的王冕。他的貴族每天都會淪為苛政的犧牲品。他出於毫無根據的猜忌,誅殺了幾個私生的兄弟。每一次誅殺都樹立了更多的敵人,引發了進一步的暴行。因為他並不缺乏才幹,他的鄰邦畏懼他變本加厲的殘暴與不義,不下於他的臣民。他的情慾未曾軟化他的性情,反而激發了他的殘暴。從此,他有了表現暴虐的新渠道。他迷戀瑪麗·德·帕蒂拉,完全受這位情人的支配,他在瑪麗唆使下,將王后布蘭奇·德·波旁投入監獄,然後毒死,為迎娶情婦掃清道路。布蘭奇王后就是法蘭西王后的妹妹。

佈雷蒂格和議,法蘭西新王查理五世如何攘外安內!

彼得的私生兄弟特里斯塔馬爾伯爵見暴君干犯眾怒,舉兵犯闕,但師出不利。他避難法國,發現法國人極為痛恨彼得謀害法國公主。他請求法王查理同意他僱傭兄弟幫,打回卡斯提爾。依靠他的朋友和彼得的敵人,他一定會馬到成功。法王欣賞這個主意,讓杜·蓋克蘭和匪幫首領談判。他們很快就達成協議,由於蓋克蘭的高度榮譽感,人人都信任他的承諾。因此,擬議的遠征嚴守秘密,兄弟幫毫無疑慮地聚集在蓋克蘭的旗幟下。他們參戰沒有別的條件,只要求一個保證:不會反對吉耶納的威爾士親王。但威爾士親王根本無意反對這次遠征,還允許自己的一些扈從在蓋克蘭的旗幟下作戰。

杜·蓋克蘭組織好軍隊,首先前往教皇那時駐節的阿維尼翁。他手握寶劍,為部下請求赦罪和二十萬裡弗。赦罪很容易就到手了。二十萬裡弗卻困難得多。杜·蓋克蘭回答:“我相信,我的弟兄們沒有赦罪也可以對付過去,但沒有錢那是萬萬不能的。”於是,教皇從阿維尼翁向附近居民勒索了一萬里弗,交給杜·蓋克蘭。慷慨的武士喊道:“我的目的不是壓迫那些無辜者。教皇和紅衣主教的腰包完全負擔得起這個數目。我堅持,這筆錢一定要物歸原主。如果你們騙走了他們的錢,我會親自翻過比利牛斯山回來,強迫你們歸還。”教皇無可奈何,只得屈服,從自己的財庫裡撥出他要求的數目。這支軍隊在聖教的祝福下,滿載教會的戰利品,登程出征。

佈雷蒂格和議,法蘭西新王查理五世如何攘外安內!

這些士卒經驗豐富、吃苦耐勞,有杜·蓋克蘭這樣能幹的將領指揮,很快就打敗了卡斯提爾國王。卡斯提爾的臣民不但不支援壓迫者,反而加入敵軍反對他。彼得逃離王國,投奔吉耶納避難,希望獲得威爾士親王的庇護。愛德華國王已經把征服的各省稱為阿奎丹公國,把公國的統治權交給親王。威爾士親王現在似乎完全改變了對西班牙事務的態度。也許他出於慷慨,被流亡君主的痛苦打動。因為君侯們普遍認為人民的痛苦沒有多少分量,不值得多加考慮。也許他害怕卡斯提爾新國王變成法蘭西強有力的盟友。最大的可能性是:他不耐煩閒散安逸,只想尋找機會,展示一下為他博取盛名的軍事天才。他許諾援助遜位的君主,徵得父王同意後,徵集了一支大軍,起程遠征。他的幼弟根特的約翰隨行。前任蘭開斯特公爵死而無嗣,約翰娶公爵的女兒,繼承了蘭開斯特爵位。錢多斯爵士也隨軍出征,他在英軍中的聲望與杜·蓋克蘭在法軍中的聲望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