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為何會在雲南興起熱潮?

“茶文化”為何會在雲南興起熱潮?

今年五一長假,來自全國各地1783萬多名旅遊者讓雲南多處景區“爆棚”,其中有些遊客是專門到雲南古茶山旅遊的。他們漫步昆明、大理、麗江、景洪、普洱、騰衝等地,走進各式各樣的茶館、茶吧、茶樓,體驗盛行在雲南的休閒飲茶文化。

“中國人利用茶已有3000年曆史,茶樹的栽培和利用都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容。早在20世紀90年代起,雲南就開始依託眾多古茶樹資源優勢,為打造雲茶產業謀篇佈局。到2015年,雲南省的茶葉產值達623億元。2017年,雲南省出臺《雲南省茶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2年,全省茶葉面積穩定在630萬畝左右,茶葉產量達到40萬噸,茶葉綜合產值達到1200億元以上。

近年來,雲南深入挖掘“茶馬古道”文化價值,收集、整理與雲茶有關的歷史、傳說、傳奇故事,建設了一批具有濃郁茶文化特色的茶博覽園、茶博物館、茶體驗店,開展茶文化進校園、進企業、進社群等行動,培養了一批宣傳雲茶文化的人才。

同時,雲南全省推動茶旅一體化,促進茶產業與旅遊、民族風情文化、綠色餐飲、“大健康”等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拓展茶產業功能。雲南省計劃到2022年,打造3個茶產業三產融合現代農業示範園(區)、5個以茶葉為主題的休閒觀光園區、10條茶文化精品旅遊線路,建設100個秀美茶園、美麗茶鄉村。

根據雲南省農業農村廳與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的統計,2020年,全省茶園面積達720萬畝,比2019年增加43。3萬畝,增長6。4%;全省茶葉綜合產值達1001。4億元,比上年增加65。4億元,增長7%,“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10%。

1990年7月,雲南大學青年教師木霽弘聯合陳保亞、李旭、徐湧濤、王曉松、李林等人徒步考察滇藏、川藏交界一帶的歷史文化,首次提出了“茶馬古道”這一後來為國內外學界普遍追捧的學術概念,在國際上引發了“茶馬古道”研究及旅遊熱,使得“茶馬古道”成為近年來一個流行海內外的標誌性文化符號。

2002年6月3日,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雲南省茶葉協會聯手,在普洱茶鄉景洪市共同主辦了2002年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吸引了中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及我國港澳臺地區的190名專家學者參加。

2007年,國際上首個以“茶馬古道”為主要研究方向的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在雲南大學正式成立,推動從歷史、語言、地理、文化、風俗等多角度開展了雲南茶文化的研究。

在專家學者們的積極推動下,2013年3月,雲南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積極將省內儲存完好的300多公里茶馬古道路段和230個文物點(包括村落、寺廟、客棧、商號、古茶園)成功申報為全國第7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使雲南茶馬古道文化線路遺產首次整體列入了國家依法保護的範疇。

2011年9月,作為雲南普洱茶製作技藝突出代表的“大益茶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3年11月,擁有1。8萬畝古茶林的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被列為“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這是我國第一次為一座茶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020年5月21日,在首個“國際茶日”來臨之際,“世界茶葉圖書館”在西南林業大學正式成立。同時,與其相配套的古茶樹研究中心掛牌,“世界茶樹原產地古茶樹資源展”也正式展出。它們以古今中外豐富的茶書、茶企資料和茶葉大資料為依託,以古茶樹研究為基點,集研究、展示、交流為一體。

有一批批研究、寫作雲南茶馬古道歷史、普洱茶文化、茶葉發展史等問題的專家學者活躍在全省各地。木霽弘、黃桂樞、邵宛芳、楊海潮、周紅傑、詹英佩、雷平陽、周重林、楊凱、李炎、胡浩明等一大批專業作者,撰寫出版了眾多關於雲南茶文化歷史、現狀以及普洱茶相關知識的著作。其中,一些專著成為國內茶文化研究與普及的暢銷書,重要代表作有《茶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普洱茶文化大觀》《普洱茶記》《雲茶大典》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