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府大同起義,忻代寧公團和同盟會員困守孤城,議和後轉赴包頭!

引言

大同是山西雁北重鎮,大同鎮總兵當時是王得勝,下轄中路巡防步隊四旗,馬隊五旗。步隊第一旗駐大同,第二旗駐保德州,第三旗駐豐鎮,第四旗駐右玉縣之殺虎口;馬隊第一旗駐代州,第二旗駐歸化城,第三旗駐包頭,第四旗駐歸綏北之可可以力更,第五旗駐纏金。行政機關有大同知府衙門和大同縣衙門。

太原起義後,大同同盟會支部偵悉王得勝又向雁門關送槍,就派王芝等二十五人在山陰縣岱嶽鎮奪得步槍八十支,後受到步三旗管帶耿應周率隊追擊,十九人被慘殺。王得勝及大同知府李德炳、知縣葛尚德等對革命活動更加嚴密防範,對大同同盟會支部所在地呂祖廟也派人暗中監視。

軍政府大同起義,忻代寧公團和同盟會員困守孤城,議和後轉赴包頭!

為了安全起見,同盟會決定李德懋、劉冠三、寇煜等領導人暫時轉移外地。但是留在大同堅持鬥爭的同盟會員仍在積極準備起義,由宋世傑、張佔標等在清軍中繼續發動士兵參加起義,並向續西峰的族叔、永裕慶錢鋪掌櫃續滿借錢買了馬槍、步槍各一支,紙炮十萬響。

1911年11月30日(農曆十月初十日)下午,李國華、宋世傑、高保銀、徐壽山、傅殿臣、常珍、孔憲林、孫佔標、馬根義、劉幹臣等在西箭道傅殿舉家中,研究起義計劃,決定趁部分清軍南調、城內比較空虛之機,立即行動。

當晚十二時,宋世傑、李國華等按預定計劃,在總兵衙門附近點響了鐵炮(禮炮,約近一尺高,放在地上朝天放),其他同盟會在四處燃放紙炮二踢腳等響應,城內一時炮聲四起。宋世傑、李國華隨即趕到總兵衙門,奪得衛兵步槍三支,並將轅門開啟;孫佔標、傅殿邦、孔憲林等在總兵衙門內鳴槍響應,事先組織好的二十八名官兵乘勢衝入衙門。

軍政府大同起義,忻代寧公團和同盟會員困守孤城,議和後轉赴包頭!

總兵王得勝在睡夢中驚醒,帶了一名隨從,越牆而逃,藏至馬營街古姓裁縫的豬圈中,喘息片刻,到柴市角僱了輛轎車,花錢買通守城軍士,出城坐火車到宣化求援。大同知府李德炳、知縣葛尚德逃跑不及,躲入耶穌教堂。駐守大同的巡防步隊第一旗,經過說服,參加了起義隊伍。大同遂由起義軍控制。

12月1日,起義領導人、同盟會員、起義士兵以及紳商代表在察院開會。

李國華在會上講了革命意義和起義經過,即宣佈成立軍政府,並選出以下領導人:

都 督 李德燕(李國華代)副都督 李國華劉幹臣參謀長 常 珍統 領 虎賁將軍發世傑幫 統 傅殿邦扎憲林營務處督辦 孫佔標虎賁馬隊隊長 宋世傑(兼)撫軍地隊隊長 董佔魁撫軍衛隊隊長 趙維漢財政長 彭繼先民政長 白 英

大同軍政府成立後,立即整編隊伍,恢復地方秩序,準備防禦清軍度項並向太原和忻代寧公園求援。

軍政府大同起義,忻代寧公團和同盟會員困守孤城,議和後轉赴包頭!

大同起義併成立軍政府後,清內閣於12月4日將王得勝“革職,聽候查辦”,委派記名總兵陳希義為大同鎮總兵;並令楊榮泰率毅軍五個營、薑桂題撥派五個營,前往大同,鎮壓革命。“其先頭部隊毅軍郭殿邦部於12月5日(農曆辛亥年十月十五日)進抵大同東郊,由於不明城內虛實,速駐軍於城衣八里的古城村。

山西民軍北路軍總司令張輸和忻代寧公園團長續西峰聞訊後,決定由續西峰率公團胞赴大間,交援起義軍,公園於12月5日,電趕到大同郊外,在李國華等的歡迎下,由商門進入大同。

清軍郭殿邦為了探聽城內虛實。派依探混人城內,拿出文書,叫商會派人出城迎接,總兵衙門文放轉進網網送,即向知府李德炳報信,又煽動步一血官兵背版革命,還信同知縣暮商德召集城內紳士劉應昭、郝繩祖、武岐山等十三人於當日下午潛出城外,歡避清軍。郭喜不自勝,即派騎兵一隊先行進城。

軍政府大同起義,忻代寧公團和同盟會員困守孤城,議和後轉赴包頭!

大同清兵步一旗起義後守衛東門,其中多數人是被迫起義的,聽說清軍到來,在韓進閣的煽動下發生動搖,部分士兵出城打算投降清軍。忻代寧公團得知後,立即派兵追回,向他們曉以大義,請他們回城共防清軍。這些士兵正準備回城之際,發現清軍騎兵由東而來,即開槍射擊。四人落馬,其餘退回古城村。郭殿邦聞訊,喝令將十三個紳士捆綁,擬以“詐降”罪處死。

經李德炳、葛尚德再三解釋求情,才允許暫時扣押,聽候處理。從此,大同城開始了雙方的攻守戰。

大同的攻守戰與和議

忻代寧公團進入大同後,續西峰、弓富魁與李國華、宋世傑等研究,用士築封四門,並對守城部隊重行部署:以鎮遠隊隊長張德樞守西城,以王靖國、李生達、宮寶衡,樊賡燦等副之;右翼游擊隊長賀炳煌守北城,以任湧、王客卿副之;武猛隊隊長張得勝守南城,以奮勇隊隊長韓志仁副之;左翼游擊隊隊長史宗法守東城,以趙晉屏、趙承綬副之;統帶弓富魁督率全軍守城。大同起義部隊協助守禦東南城、東北城、西南城。

12月6日,郭殿邦部清軍首先開炮向城內轟擊,步兵接近城門擬發起攻擊,城上起義民軍猛烈還擊,清軍即行退去,且離城較遠,對大同僅形成包圍態勢。

軍政府大同起義,忻代寧公團和同盟會員困守孤城,議和後轉赴包頭!

北路軍總司令張瑜得悉忻代寧公團被圍大同後,即令第三營管帶吳信芳率部於12月6日向懷仁進發,以救大同。楊沛霖、王建基、賈英等所率之敢死軍亦隨軍出發。12月11日(農曆十月二十一日),與清軍圍城部隊戰於秀女村。起義軍敗績,王建基、賈英等陣亡。關於這次戰鬥,《山西忻代寧公團北伐紀略》所附《雁門懷仁戰守紀略》是這樣寫的:

當我軍之駐懷仁也,毅軍亦駐於懷仁之秀女村。王建基、賈趙丕廉英以不擊退此兵,不能進援大同,即同三營前隊出發,遇敵於辛莊,即相開仗。惟我軍器械不齊,兼以新練之兵,不足抵久練之師,王建基、賈英見我軍少卻,即身先士卒,與敵激戰,至兩小時,王建基已身中數彈;賈英亦彈中頭部,猶復揮軍奮擊,氣不少衰。又一時,我軍力不能支,乃至潰敗。至半途,與我接應之兵相遇,復重整旗鼓,與敵再戰。戰不移時,敵又增兵,我軍復潰。忽有馬軍數十騎,斷我軍去路。我軍四面受敵,幾有全軍覆沒之勢。幸楊芳圃(沛霖)收合前鋒兵,又從斜面接應,我軍見援兵,亦復力戰。敵見我軍敗而復進,亦不敢進擊。我軍且戰且退,比至東關,敵又復來。時我軍前隊炮隊之敗回者,已將炮置於城上,連開數炮。敵知有備,乃退。當前鋒之敗也,王建基身中數彈,痛不能行,匍匐溝中,復有土匪知為革命軍,乃害之。賈英於兵敗時,頭部亦中數彈,回顧乘馬,已為護兵乘之而逃。另一護兵見之,即負之而行。行裡許,賈謂護兵曰:生,敵兵且至,曷棄我前逃。護兵亦見後有敵兵,乃涕泣而別。賈英遂死。斯役也,我軍陣亡者三四十人,敵軍則有二百餘名之多。

清軍郭殿邦、陳希義對這次戰鬥的報告是:

二十日(12月10日)晚十二鍾,偵探報告,由懷仁來匪步隊八百餘名,馬隊百餘名,快炮四尊,聲言抄我後路。邦、義議定,(二十一日)早四鍾先派高統帶帶馬隊一營往新莊迎擊敵軍,義隨後帶本營及米、馬兩營繼進,早七鍾至秀女村,離大同四十餘里,迎見敵兵,兩軍接戰,至晚八鍾,共擊傷敵兵五十餘名,擊斃二十餘名,敵軍膽寒,且戰且敗,退入懷仁縣,城門閉住。

大同軍民盼望的援兵未能進入城內,以後轉赴保德隨閻錫山進入包頭。

軍政府大同起義,忻代寧公團和同盟會員困守孤城,議和後轉赴包頭!

忻代寧公團和大同同盟會員困守孤城,困難日多。糧臺督辦趙丕廉發行公債券,向富戶捐得白銀三萬餘兩,情況稍為好轉。在強敵壓境下,日用物資日少一日,娘子關戰敗和都督北上的訊息,又相繼傳來。為穩定士氣和人心,續西峰等乃決定向閻錫山、杜上化、景梅九等發出告急書。其文為:

百川、子誠、梅九兄鑑:我軍於十月十五日晚五點鐘進入大同,此時毅軍已至東門外二里許地佔據,以遲疑之故,使我軍得從容入城。雖日人謀,亦天意也。十六日早,敵人即開大炮轟城,我軍竭力固守,將四門用土墊實。嗣以敵炮誤擊洋樓,惹起交涉始各停戰。敵人使用威嚇手段,常常通訊,言太原已破,都督已逃,謠言四播,人心恐慌;加以城門久閉,糧食尚有,煤炭甚乏,凍死者日有所聞,守城士兵亦無炭烤火,且鋪戶閉門,街市不通,所賴以週轉者,惟軍用手票。然我軍勢弱,人不憑信,皆有怨言,而奸細乘(趁)此竊發,每夜城內多有槍聲出自民家院,亦甚難稽查。大同為晉北要地,京師咽喉,若一旦失守,雖將弟等梟首,亦影響大局不小也。兄若為同胞計,全域性計,乞速飭張瑜、吳信芳、楊沛霖諸軍前來救援,聞張、吳諸軍已至懷仁,刻下懷仁至大同路上敵兵亦不甚多。惟我軍所派偵探十餘人一往不返,故刻下張、楊諸兄情形,弟不能知。至望視不救之原因,亦非小見所敢冒測,或另派楊錢甫、李梅森諸人帶兵北上,以救孤危,不勝渴望。毅軍所以敢違停戰條約和調大兵入我境界者,以平土匪藉口耳。兄可直與滿政府交涉矣。責其違約之罪,告明革命之師,使彼無所藉口,看彼如何答覆。且此處已於九月初十日(注:應為十月初十日)即起義,組織軍政府,辦事無人,毫無頭緒,故一切措置均不滿人意。我軍對之只好籠絡。刻下同城人心已失去大半,若援兵遲到數日,則弟等無死所,大局亦不堪設想也。弟等非畏敵不敢出城一戰,誠以我軍槍械無多,奸細時出,幸而勝猶可,不幸而敗,則墜地難以收拾。為此死守以待援軍。陳希義、郭殿邦、郭全聲、王得勝亦在敵營。我軍統司令長、弓二人,兵約千人,又有降兵巡防隊五、六百人,歸宋世傑、得扎洪帶領,疑不自安,恐終有變,內憂外患,四面麋集。乞兄憐此一方百娃,大發慈悲,以救倒懸之危,勿存觀望之心,則大局幸甚,弟等幸甚。情急言短,星夜差人以聞。續桐溪(西峰)、史宗法、弓富魁、趙承綬告急書

結語

同時,續西峰又致書郭殿邦,對他反對革命的行為嚴加譴責。書中引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詩句以啟發,又以“揚州十日,嘉定屠城,閣下等祖先亦在其內,豈竟忘耶”以諷喻。此書在清軍官兵中不脛而走,使其戰鬥情緒受到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