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後一條硬漢,他死了,明朝才算真正亡了

賴有於嶽兩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西湖不止有美景,也有英雄,青山碧水有幸,埋葬了岳飛、于謙、張煌言三位英雄,並稱“西湖三傑”。

張煌言,浙江寧波人,他長成的時候,正值明朝處於內憂外患之時,後金在關外虎視眈眈,流寇肆虐中原。張煌言胸懷報國之志,自幼從文習武,二十四歲那年,吳三桂獻關投降,清軍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杭州,張煌言投筆從戎,倡議勤王,奉請魯王朱以海監國,入據舟山抗清。此後,張煌言開始了長達十九年的抗清之路。

1646年,徵南大將軍貝勒博洛攻破錢塘,紹興、義烏、金華相繼失守。張煌言以舟山為根據地,四處奔走求告聯絡義軍主持抗清大業。不久後,張煌言水師在崇明島外遭遇風暴而大敗,他本人也陷入敵手,後來趁敵不備逃脫。1654年,張煌言率水師兵圍崇明島,三次入長江作戰,這就是有名的三入長江之役。

1659年5月,張煌言率所部義軍與鄭成功的部隊會合,從海路突入長江。清軍在江上設定三道防線:一是將木排釘立一起,上鋪泥土,架設大炮,稱為木浮營;二是在金山與焦山之間用粗大的鐵鎖鏈橫攔江面,稱為滾江龍;三是在江岸建築炮臺,架設了數百門大炮。張煌言率部主攻,先命人潛水鑿斷滾江龍,然後駕乘戰船,冒著炮火,奪取木浮營。江岸炮臺的清軍在義軍的猛烈攻擊下,聞風潰敗,鄭張聯軍一舉攻克大運河與長江交流處的瓜洲城。

為擴大戰果,鄭成功和張煌言兵分兩路進軍。鄭成功率部拿下鎮江,兵圍南京;張煌言則率一隊水軍上溯到蕪湖,並以蕪湖為據點,分兵四出,旬日之間光復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湘、贛、魯、豫等地仁人志士紛紛前來投效,一時之間軍威大振,江淮半壁河山為之震動。

正當抗清義師節節勝利之時,鄭成功由於輕敵疏忽吃了敗仗,匆匆回師福建。鄭軍退走後,張煌言獨木難支,只好集中部下將士,溯江再上,計劃入鄱陽湖,開闢江西抗清根據地。清軍大隊人馬尾追而至,將義軍包圍。張煌言奮勇闖入敵陣,連刺帶挑,殺傷數十名清兵,衝開一條血路,突出重圍。這時,他的身邊只剩下一名親兵了。張煌言繞道皖南、浙西,奔向浙東根據地,途中他又患了瘧疾,他抱著病弱之軀,經過兩千餘里的艱難跋涉,終於回到浙東。

此時,抗清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鄭成功渡海去收復臺灣,永曆政權覆滅。為了重整旗鼓,張煌言顧不得身體衰弱,立即著手組織新的義軍隊伍。清廷浙江提督趙廷臣寫信勸降,他嚴詞拒絕,賦詩明志:“贏得孤臣同碩果,也留正氣在乾坤。”

清廷將堅持抗清的張煌言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1664年3月,清廷調集重兵圍攻張煌言,雙方在東海中展開激戰。由於眾寡懸殊,張煌言所部傷亡甚眾,不得不率殘部退駐舟山的一個小島上。在清軍的嚴密圍攻下,張煌言化整為零,自己帶領少數人隱居到浙東南田島西面一個名叫懸岙的小海島上,等待機會東山再起。

張煌言不死,明朝難滅,清朝統治者寢食難安,於是買通叛徒,趁夜突襲張煌言住處。張煌言不幸被擒,赴難時面無懼色,大義凜然,目望吳山嘆道:“大好江山,可惜淪於腥羶!”臨刑時,他拒絕跪而受戮,身著故國衣冠坐而受刃,觀者無不落淚。張煌言死後,當地士紳敬其忠義,將他葬在杭州南屏山麓荔枝峰下,成為繼岳飛、于謙以來第三位葬在西湖的英雄。張煌言就義後,南明在大陸的抵抗宣告全部覆滅,只剩明鄭還在臺灣苦心經營。

乾隆年間,乾隆命人整理前朝殉節諸臣,張煌言赫然在列,其牌位入“祀忠義祠”,得享定期供祭。又編篡《貳臣傳》,將洪承疇、孔有德、尚可喜等人列入其中,遺臭萬年。其待遇與張煌言相比,真是莫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