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松,下有茯苓”,解讀中藥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解讀中藥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茯苓這種滋補佳品,很多大人物都用它治過病。相傳蘇軾的同袍兄弟蘇澈年少時身體十分虛弱且疾病不斷,不是噁心、嘔吐、拉肚子,就是感冒、發燒、咳嗽。雖三天兩頭服藥,卻療效甚微。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解讀中藥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在其三十歲剛剛出頭時,舊疾未愈,又添新恙:只覺整天心慌、氣短、頭暈,到處求醫診治,身體依然每況愈下,一年不如一年。蘇轍心想求人不如求己,於是找來醫書,開始自學。他畢竟聰明過人,又勤學好問,沒費太多工夫,他就發現茯苓這味藥藥性十分平和,正如《神農本草經》所指出的那樣“久服可安魂養神、延年”,正好對自己的病症。於是,他買回了一些茯苓,天天堅持服用。果然不出一年,以前那些十分難纏的痼疾都奇蹟般的消失了,身體更是一天強於一天。蘇軾對此也是深表感慨,於是留下了“君方掃雪收松子,我已開榛得茯苓。”此等千古佳句,廣為流傳。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解讀中藥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除了文人墨客,很多帝王也對茯苓瞭解甚深。相傳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戰時,遇陰雨數月,大部分將士染上了風溼病,眼看兵敗臨城,十分著急。後來,成吉思汗偶然聽到附近的羅田縣盛產茯苓,於是急派人去弄來一批茯苓,將士們吃後風溼病都好了,最後有幸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茯苓這麼好的東西,自然是整體都可以入藥,但為了入藥方便,人們為它的每個部位都起了相應的名字:

外表被覆的一層褐色外皮叫茯苓皮,斷面靠外淡紅色疏鬆的一層叫赤茯苓,而內部白色緻密的部分則稱為白茯苓。還有些茯苓中間有一道松根穿過,靠近樹根的部分稱茯神,中間的樹根則叫它茯神木。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解讀中藥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在平時大多數人入藥可能只會用白茯苓,但紅茯苓和茯神一樣也很重要。白茯苓可健脾,對那些久病瘦弱、食慾不振或兼有體倦乏力、腹瀉的氣虛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氣的作用,而且藥性平和,治療上述症狀可與人參、白朮、甘草和用稱四君子湯,主治脾胃氣虛、運化不利,以療效穩健著稱,後世的許多補氣益脾的方劑都依此方而來。

赤茯苓和茯苓皮能利尿消腫,可用於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眩暈心悸等證,多與白朮、豬苓、澤瀉、桂枝配伍,稱五苓散,是中醫治療各種水腫的基本方劑。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解讀中藥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茯神有扶脾、養心安神的作用,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導致失眠多夢、虛煩易驚、健忘等證的病人,可選用以茯神、人參、當歸、龍眼肉等配製的歸脾湯(丸)治療。

正常來說,關於藥用的介紹應該少不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但是這次著實有點出乎了我的意料。《本草綱目》中主要介紹了關於一些茯苓的吃法,除了茯苓粥外,還介紹了茯苓餛飩的做法:“黃雌雞肉四兩,茯苓末二兩,白麵六兩,做成餛飩,入豉汁煮食,三五次可治療噎食不通。”

看到這裡,有個疑問浮上心頭,這茯苓莫不還是個藥食同源?我趕緊蒐集一下資料,沒想到還真被我找出了一些門道。唐宋時服食茯苓就已經很普遍了,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就是製做茯苓餅的能手,不知是不是受了弟弟的影響。他所著的《服茯苓賦》、《東坡雜記》就記述了服食茯苓的功效和製作茯苓餅的方法:“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為餅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解讀中藥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直到清代,茯苓仍被當作養生益壽要藥。尤其是慈禧太后,為了保健養生,延年增壽,常命御膳房做茯苓餅,並以此賞賜大臣。有人對慈禧太后的長壽補益藥方進行了研究,發現常用的補益藥共 64 種,而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藥便是茯苓,佔 78?由於茯苓餅越做越精細,終於成了清王朝末期的宮廷名點。

現在大家想嘗一嘗茯苓餅的話,可以去稻香村買,稻香村賣的茯苓餅又叫茯苓夾餅,這是北京的一種滋補性傳統名點。用高階澱粉烙制的外皮,其薄如紙,其白似雪,夾心則精選多種果仁,輔以桂花、蜂蜜、白糖和純正雲貴茯苓粉,甜香味美,入口即化,清爽適口。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解讀中藥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俗話說:“南糕北餅”,這大約是北方人喜吃麥食而不喜吃米食的緣故吧,但這並不影響大家自己在家嘗試蒸一下茯苓糕。

茯苓糕:

材料:麵粉200g、茯苓15g、發酵粉3g、泡打粉3g、白糖20g、各種乾果適量、 清水200g。

做法:茯苓打成粉,和麵粉、泡打粉、糖混合後過篩。發酵粉和清水混合後靜置10分鐘左右,倒入,攪拌成比較稠的麵糊。將麵糊放於溫暖處發酵至2倍大。取一個大點的容器,底部及四周抹油,將發酵好的麵糊倒入,上面撒些乾果,蒸鍋裡水開了以後蒸25分鐘即可。

當然,您也可以用茯苓加上大棗熬粥喝,這就是上文提到的蘇澈的服用方法。好了,這些就是茯苓的一些小知識,今天就說到這裡。

>我是中醫老劉,專著中醫科普

記得點贊 轉發? 關注!

健康問題可評論留言,儘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