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河和路寨:龍池溝和大“洋”坑

荊建利/文

耿河和路寨:龍池溝和大“洋”坑

民國以前,耿河村西南有一個約7萬平方米的大溝,長約1500米左右,寬約50米。當地百姓成之為龍池溝。這個龍池溝經過黃崗寺、後河蘆、齊禮閻、耿河村以及其他地方。

耿河和路寨:龍池溝和大“洋”坑

《鄭州路寨村志》記載:相傳明朝末年,有一天黑雲密佈,電閃雷鳴,下了一場大暴雨。雨後此處出現了一個大水坑,方圓數十丈,水深約2米。之後碧波盪漾,常年不枯。附近村民澆地方便,糧食增產。村民們說這是龍神下界,為當地百姓造福,故水池成為龍池。有一年久旱無雨,莊稼眼看快要枯死,村民們抬著貢品來到龍池旁燒香,祈禱,期望龍神快下大雨,以解決莊稼枯死之危。說來也真是很管用,不久以後還真下了一場大雨。不但解決了旱情,糧食還得到了大豐收。村民們為了感謝龍神降雨救旱之恩,集資在龍池溝旁修了個小廟,常年香火不斷後來由於廟離村比較遠,又建在溝邊上,有一年下大雨廟被沖塌。

耿河和路寨:龍池溝和大“洋”坑

《鄭州晚報》曾介紹過“龍泉溝”,其實就是“龍池溝”。《齊禮閻鄉志》上也介紹過《龍池溝》,是不同的是所修的寺廟叫做“龍泉寺”,這和鄭州《鄭州晚報》的“龍泉寺”一致。龍泉寺因為金河小龍降世,戴罪立功。一個老和尚觸怒朝廷被毀,這和《齊禮閻鄉志》一致。筆者幼時,去過黃崗寺金水河一帶,金水河道很窄,處於溝壑之中。黃崗寺至耿河一帶,處在深坑之中。河道兩旁種著高大的白楊樹。黃崗寺一帶,河面自下而上冒細泡。這就是泉眼,常年不息。又據《齊禮閻鄉志》記載:“龍池溝”裡曾經生長著一種螃蟹,是金抓起,叫做“金爪螃蟹”。另外,原來淮河路鄭州市廣電局對面那棟大樓“龍泉大酒店”或因此取名。

耿河和路寨:龍池溝和大“洋”坑

據《路寨村志》記載:1937年抗戰時期,由於國內戰事頻仍,交通受阻,海鹽運不過來,民眾生活苦不堪言。到了1939年,鄭州連降大雨,洪水氾濫,很多農莊都處在澤國當中。但是洪水過後,鄉民們發現,凡是洪水沖刷過的低窪地帶,白花花的一層,全是晶體細顆粒。那是鹽土!當時那麼缺少食鹽。這個意外得發現,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好事。有經驗的群眾紛紛打池取土,裝池、添水、下淋。淋下的水用鍋煎熬。水熬幹後,鍋底全是白花花的食鹽。用吹杵(過去高粱杆穗箍的案板用的掃把)掃到乘器裡以備做飯使用。

耿河和路寨:龍池溝和大“洋”坑

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路寨街當中的大鹽坑。該村村民成為“洋”坑。據傳說,這裡很早以前是自然形成的小坑。隨著年代的增多和長期雨水沖刷,自齊禮閻方向有一水溝流經該坑,經路寨流向火車站馬寨方向。路寨鹽坑四周低窪、潮溼。周圍鄉民經常在坑內掃土熬鹽。天長日久,坑越挖越大,越挖越深,最深處竟然達到一米五。坑內面積約一畝地那麼大。該村村民成為洋坑,也就是鹽坑。抗戰勝利後,交通便利,附近鄉民又吃上了上海鹽。掃土熬鹽的人越來越少了。建國後鹽坑還在,1968年搞村鎮建設,平整土地,很多寨牆古建被推倒。這個鹽坑自然也是被憑證的物件。但是有過相關經歷的人仍記憶猶新。“大洋坑”和管城區的“鹽殿坑”都曾經見證著民國以前的鄉民“刮鹽”的艱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