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何在垓下丟棄十萬楚軍,僅帶800精騎突圍!

關於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故事,三言兩語是難以說清的。在歷史上,項羽的一生也可以說是非常輝煌了,但是他最令人惋惜的地方就是與劉備進行了爭鬥。如果二人出生在不同的時期,也許項羽的結局會大不相同吧!

公元前202年,劉邦與項羽之間的鬥爭基本上已經到了收尾階段,此時的項羽處於較為劣勢的局面,劉邦大軍乘勝追擊,準備一舉殲滅項羽的勢力。此時劉邦有將近3萬計程車兵,而楚軍的數量大約在10萬左右。

項羽為何在垓下丟棄十萬楚軍,僅帶800精騎突圍!

一、楚軍已經軍心動搖

劉邦部下得力助手韓信首先發起進攻,在前期,楚軍的聲勢浩大,十分勇猛。反倒是漢軍呈現出劣勢,韓信暫時選擇退兵。然後命令部下對楚軍左右夾擊,在數量上項羽不敵,韓信最終在垓下地區戰勝了項羽。

項羽為何在垓下丟棄十萬楚軍,僅帶800精騎突圍!

垓下被攻陷之後,項羽走投無路,帶領800名將領想要突出重圍。但是令很多人不理解的是明明人多的情況下勝算更大,為何項羽僅僅帶領小部分士兵呢?雖然楚軍有所折損,但是仍然還有幾萬計程車兵,奮力抵抗扭轉戰局也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實際上楚軍此時士氣大減,已經沒有了戰鬥的念頭,如果硬著頭皮作戰,等於白白送死。在這場戰役之前,楚軍就基本上被劉邦的軍隊包圍了。齊國曾經向項羽尋求過幫助,但是項羽所面對的是軍事天才韓信。項羽在與韓信的這次作戰中元氣大傷,折損了很多士兵。

項羽為何在垓下丟棄十萬楚軍,僅帶800精騎突圍!

當然,除了韓信給予的巨大打擊之外,大司馬的叛變也給楚軍帶來的很大的損失。項羽曾經向韓信表示友好的態度,希望其與劉邦三分天下。但是卻遭到了韓信的拒絕,項羽自此沒有了退路。

楚軍失去戰心最主要的原因是漢軍的心理攻擊,成語“四面楚歌”就是出自於這個時期。常年征戰計程車兵思念家鄉是在所難免的,韓信抓住士兵的這一心理特點。他命令漢軍在夜晚十分歌唱楚地的歌曲,很多楚軍產生了強烈的思鄉之情,再也沒有想要作戰的鬥志。

項羽為何在垓下丟棄十萬楚軍,僅帶800精騎突圍!

二、糧草供應不足的影響

士兵們失去了戰鬥的信念,如果此時仍然帶領大量士兵,甚至可以說是累贅。所以項羽才決定只帶領800名騎兵進行突圍,加之糧草問題,楚軍的境況十分悽慘。糧草對於戰爭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甚至能夠決定戰爭的局勢。

在此時,漢軍的糧草充足,但是楚軍已經失去了糧草的供給。劉邦為了救回自己的家人,決定與項羽進行談判,此時已經走投無路的項羽只好釋放人質。如果劉邦此時妥協,說不定能夠給自己帶來一絲轉機和退路。

項羽為何在垓下丟棄十萬楚軍,僅帶800精騎突圍!

在歷史上,項羽是一個十分勇猛的人,但是卻缺少一定的謀略。劉邦卻恰恰相反,他的思維十分活躍。劉邦在救回自己的家人之後,抓住機會,對項羽發動攻擊。在戰亂時期,沒有絕對的正義可言,能夠活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於是在糧草的壓力之下,很多人紛紛選擇叛變。及時項羽擁有十分高的權力,但是想要讓一群連基礎溫飽都無法滿足的人為其拼命無疑是難如登天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值得信任的部下也不多,所以項羽才帶領了一小部分士兵突圍。

項羽為何在垓下丟棄十萬楚軍,僅帶800精騎突圍!

三、聲勢浩大行動更加不便

人數少的情況下在晚上進行突圍無疑是最好的時機,但是第二天早上,漢軍就發現了項羽的行動。在800人與幾十萬人的對決當中,這位高傲的英雄也失去了作戰的勇氣。成王敗寇是歷史上常有的事,無言面對江東父老的他最終在江邊留下的最後的悲歌,然後選擇了自刎。

二人之間的戰爭的結果經過分析其實並不難理解,雖然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但是他的早年經歷卻使他生性多疑,對部下很難產生信任。久而久之,部下也對其產生了嫌隙,失去人心對於將領來說是十分嚴重的事情。這也是項羽失敗最直接的原因。

項羽為何在垓下丟棄十萬楚軍,僅帶800精騎突圍!

與項羽不同的是,劉邦善於用人。一個人即使十分強大,也很難打敗一群人。雖然劉邦在戰爭前期以失敗居多,但是由於他用人得當,足智多謀,在短時間內就贏得了人心。很多人願意為他做事,人多力量大的道理相信所有人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