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落差100多米,下游的魚怎麼洄游到上游去呢

三峽大壩迄今為止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位於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設計的正常蓄水位為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年發電量在1億度左右,在發電、調蓄洪水、航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壩的下游水位60米左右,所以三峽大壩的落差達到了110多米,透過水體的高度差,可以達到利用水的勢能進行發電的目的,不過這種落差對於魚的活動來說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那些季節性洄游的魚類,之前可以沿著江水逆流而上,修建了大壩之後,這些魚兒如何遊得上去呢?

三峽大壩落差100多米,下游的魚怎麼洄游到上游去呢

世界上多數的魚類都具有洄游的習性,驅動洄游的重要原因就是受到氣溫、水體鹽度以及捕食和繁殖等生理活動的影響,一個水域將很難在全年都能滿足魚類的所有需要,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從一個水域遊動到另外一個水域,這是魚類長期進化的結果。從魚類洄游的目的來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三峽大壩落差100多米,下游的魚怎麼洄游到上游去呢

第一種是生殖洄游,這也是佔比最多的一種洄游方式,透過情況下都是根據魚類的生活習性,相應地選擇由沿海水域向著河流的上游、或者從近海海域游到沿海水域、或者從沿海區域遊動到深海、有的也可以從小溪游到入河口等等,洄游目的地水域的溫度和鹽度等自然特點,比較適合魚類繁殖以及魚卵的孵化。

三峽大壩落差100多米,下游的魚怎麼洄游到上游去呢

第二種是越冬洄游,魚類對水溫通常比較敏感,受到季節變化的影響,一個水域的水溫會呈現週期性的變化,當水域溫度較低時,大部分的魚類就會選擇尋找或者回歸到水溫較高的區域來生活,就像候鳥遷徙一樣。

三峽大壩落差100多米,下游的魚怎麼洄游到上游去呢

第三種索餌洄游,魚類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從水中攝取一定的食物來維持生存和發育的需要,這就需要它們根據水域食物量的多少,選擇從貧瘠的區域遊動到相對豐富的區域,在此過程中達到獲取食物的目的。

三峽大壩落差100多米,下游的魚怎麼洄游到上游去呢

此外,有的魚類還會根據棲息地水資源的豐富程度,有針對性地從水量缺乏的水域游到相對充沛的區域,從而達到增加捕食量、提高產卵效率的目的。

長江中的青、草、鰱、鱅四大“家魚”,以及中華鱘、刀魚、松魚、鱸魚,還有河豚等動物,都具有季節性洄游的習性,有的魚類洄游路程長達1000公里以上。長江上大壩的修建,魚類棲息或者洄游過程中的水生態環境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加上大壩上下游之間落差的存在,對這些魚類的洄游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峽大壩落差100多米,下游的魚怎麼洄游到上游去呢

在三峽大壩設計時就考慮到了這一問題。在大壩修建之前,其兩側專門修建了可以供魚兒洄游的“魚梯”,透過緩慢的水流,魚兒可以沿著這些“魚梯”逆流而上,從而實現從下游低水位游到上游高水位的水域。另外,在“魚梯”的高處,還專門修建了面積較大的“魚池”,魚兒洄游上來之後可以在此進行停留和緩衝,從而有效減少奔騰而下的水流對魚體的衝擊。

三峽大壩落差100多米,下游的魚怎麼洄游到上游去呢

當然,根據魚的種類以及適應能力的不同,一些魚類可以透過這些輔助設施達到洄游的目的,但是仍有一部分魚類沒有能力進入“魚梯”或者沒有能力沿著“魚梯”而上,對於這些魚類來說,大壩的確是阻擋了它們原先自然的洄游通道。基於此,人們又想到了其它辦法來進行彌補,比如建設魚類自然保護區、修建魚類馴養救護中心、採取人工養殖放流、人為製造洪峰等措施,來儘量減少人為活動和工程給魚類帶來的影響,從而維護長江魚類的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