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大對撞:人類戰史上著名的東征與西征

亞歷山大大帝與成吉思汗

文 | 李書崇

摘自《死亡文化》,群言出版社2015年7月

已取得出版社授權

歐亞間的戰爭,就是東西方文明的撞擊。而一種文明的擴張,往往也必須由死亡開道。

亞歷山大東征

公元前336年,位於希臘半島最北端的馬其頓腓力二世遇剌身亡。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繼任為國王。此時的希臘,頗類華夏的春秋戰國。馬其頓志在奪取全希臘的控制權,在腓力二世佔領色雷斯海岸後,已將兵鋒直指希臘各城邦。威迫利誘之下,終於在公元前337年召開了科林斯大希臘會議,

確立了馬其頓的盟主地位,並決定由馬其頓領導希臘對波斯開戰。亞歷山大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匆匆接任統帥的。他必須成為希臘各邦心悅誠服的領袖;他必須轉移反對派反馬其頓的視線,特別是轉移雅典人的注意力。他似乎只一個選擇——東征。

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率三萬步兵和五千騎兵,開始了對波斯帝國的遠征。也許神特別眷愛這位年輕英俊的國王,給予了他一個極好的出戰時機——波斯帝國其時正為爭奪王位的內亂所苦;帝國西部的小亞細亞、腓尼基、埃及各地寧可依附希臘以伺機獨立,而不願繼續被波斯壓迫。

亞歷山大以180艘艦船進入小亞細亞,傲慢的波斯人對此完全不當回事,等到他們清醒過來並派出三百艘艦艇前往狙擊時,亞歷山大已經登陸了。本來波斯人應該考慮到:亞歷山大顯然需要就地解決軍隊給養,那他必定急於開戰,以求速戰速決;而波斯的正確做法就該是拒不出戰,以拖垮這支由海上長途而來的疲憊之師。但波斯將軍卻在邀寵心理支配下積極應戰,而且把他們精銳的騎兵佈置在格拉尼庫河陡峭的河岸上!兩軍遭遇之後,亞歷山大身先士卒,比他計程車兵更像戰士,很快便將敵軍逼進了河中,首戰告捷。

其後,他迅速以外交籠絡手段,使小亞細亞各城市紛紛倒戈,不戰而降,其中包括薩迪斯、以弗所這樣重要的城市。

公元前333年秋,亞歷山大揮帥進抵敘利亞。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Darius,?-前330)率軍數十萬迎擊,這是亞歷山大第一次與大流士在戰場相遇。兩軍在伊蘇展開會戰。皇帝氣派很大,在他率領的幾十萬人中,非戰鬥人員佔了大

部分,據巴比倫的一份官方檔案,每名波斯騎兵,可帶十二名僕人隨軍。後來在大馬士革俘獲的波斯隨軍宮廷人員中,光皇帝的廚子就有三百一十九名!這一次的戰場對作戰仍然極為不利:一邊是大海,一邊是山嶺。波斯精銳騎兵無用武之地。在波斯敗局已定的時刻,大流士倉惶逃走,丟下了各種象徵權力的標誌:王袍、弓和戰車;最重要的是,大流士居然丟棄了他的母后西西岡比斯(Sisygambis)、皇后斯塔泰拉(Stateira)及他的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亞歷山大稱西西岡比斯為“我的母后”!

在西西岡比斯率領被俘的所有眷屬,匍匐在征服者亞歷山大腳下聽候發落的時候,這位歐洲的年輕君主吩咐說“今後給我寫信,要把我當作亞洲之王,不準用對等的口氣!”——難道這就是對敵人的處置?是的。亞歷山大以禮貌來對待敵人的家屬,為後來的歐洲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但是亞歷山大高傲地拒絕了西西岡比斯和解的請求,這表明戰爭並未結束。史學家狄奧多羅斯(Diodorus,前90-前21)寫道:“他的蔑視使她惶恐不安,她又向亞歷山大拜倒下去。但是亞歷山大說:‘不用擔心,母后,他也是亞歷山大。’他叫這位老太太’母后’,證明他懂得善待這些女人。”事實上,在以後的戎馬生涯中,亞歷山大一直把西西岡比斯帶在身邊,就像對自己的母親那樣伺侯著。就高尚品德和博大胸懷而論,世界上確實沒有哪位領袖人物能及得上

亞歷山大。史學家普魯塔克(Ploutarchos,46-120)曾記述過另一件亞歷山大善待婦女的事——

底比斯城蒙受了無數可怕的災難,提莫克瑞婭的財產遭色雷斯士兵洗劫一空,就是一樁慘事。提莫克瑞婭是位以美德著稱的女人,但是色雷斯人的頭目用暴力玷汙了她,還問她把金銀財寶藏在什么地方。她把他獨自帶到花園裡,指著一口井說,裡面有她存放的珍貴財富。當這個色雷斯俯向井口時,提莫克瑞婭把他推入井中,又扔進一大堆石頭砸死了他。其它色雷斯人把她綁起來,帶到亞歷山大面前。亞歷山大從她的神情舉止上,立刻看出她是個高貴勇敢的女人:她跟著那些帶領她的人,鎮靜自若,毫不畏懼。國王問她是什么人,她說:“我是泰阿瑞奈斯的妹妹,他曾為了希臘的自由和腓力打仗,在喀羅尼亞指揮戰鬥的時候陣亡了。”亞歷山大欽佩她的回答和勇氣,下令放她帶孩子們離開。

亞歷山大下令釋放提莫克瑞婭

被亞歷山大放走的這位提莫克瑞婭,其兄是跟他父親在陣前較量過的,而色雷斯人卻是馬其頓軍中的主力!正是這份高貴的寬容和理智,為亞歷山大贏來了被征服領土的妥協,也為他的軍隊贏來了文明之師的榮譽。

公元前332年秋天,亞歷山大進入埃及,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在孟菲斯他受到了埃及人

的歡迎,同時他也祭祀了埃及的神祗。為了控制佔領後的沿海地區,亞歷山大在尼羅河三角洲建立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的城市——亞歷山大城,此後這座城市成為埃及的首都。

三年來,亞歷山大的軍隊轉戰數千公里,所向披靡,但始終未能徹底打垮大流士。為此,兩軍都在緊張地備戰中。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決定從埃及回師美索不達米亞,與大流士進行決戰。為了這次戰役,大流士調集了一切可能的兵力,其中包括著名的大夏騎

兵、來自中亞草原的斯基泰人的裝甲兵,以及兩百輛殺傷力極強的刀輪戰車,總兵力據古代學者估計為五十萬到一百萬之譜——研究者認為去掉水份,可能為二十萬步兵、四萬五千騎兵。大流士將勝算寄託在他的刀輪戰車上,為此他選擇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這塊便於賓士的平原,並將戰場加以整理,以便戰車發揮作用。這種戰車“車軛兩邊的轅木後面,都有帶鐵尖頭的長槍伸出來,並有三把刀指向車外。車輪的輻條之間也有一些槍尖,還有勾刀裝在輪箍上,能把馬匹在路上遇到的障礙全都砍倒。”

10月1日,兩軍在高加米拉開戰。亞歷山大命令馬其頓軍避開刀輪戰車鋒芒,弓箭手集中射擊刀輪戰車的馭車兵,“馬其頓人開始包圍戰車,把戰車上的人打倒在地,他們大開殺戒,陣地上馬匹和車伕四散;車伕無法駕馭發狂的牲口,它們拚命地晃著頭,車軛掉了下來,甚至弄翻戰車。馬兒受了傷,拖著屍體狂奔,因驚恐萬分而不敢停,直到精疲力竭才倒下……”“有一小隊戰車跑到最後幾排計程車兵中,砍殺所碰到的人,遍地是斷肢殘臂。士兵剛受傷時還不覺得疼痛,所以儘管缺臂少腿,精疲力竭,卻未放下武器,直至倒地而死……”(昆圖斯·庫爾克)

經過長時間惡戰,波斯軍陣營開始動搖,大流士再度選擇了逃跑。波斯的四千塔蘭特(約一百噸白銀)珍寶及戰略物資,全部落入馬其頓人之手。

大流士逃竄之後,亞歷山大沒有追擊,而是徑直挺進波斯首都巴比倫。大流士的軍事支柱之一馬澤,在這裡向亞歷山大無條件地投降了。波斯人將他們的御庫鑰匙交給了年輕的馬其頓征服者。頗有政治頭腦的亞歷山大,不僅向巴比倫諸神獻祭,而且任用了波斯人馬澤為總督,這樣,就成功地安撫了戰敗國的上層人物,消除了他們的疑慮。之後,亞歷山大沒有在極其腐化的巴比倫享受一天安樂,即迅速東進,佔領蘇撒、帕賽波里斯,在那裡掠取了十二萬塔蘭特金銀,將波斯舊都的輝煌建築付之一炬。公元前330年,大流士在東逃途中,為巴克特利亞總督伯索斯所殺。亞歷山大將他的遺體妥善運送到帕賽波里斯,按波斯大林人的傳統進行了安葬;同時下令處死了參予謀殺大流士的兇手。此舉使得親大流士的波斯貴族,成批地歸附了亞歷山大。

經大流士一世一再整建的宮殿。亞歷山大下令焚燬,意在向波斯人表示,他們的帝國已不復存在,他們必須歸順。

數年征戰,波斯和馬其頓都遭受了沉重的損失。伊蘇一戰,雙方共有十萬士兵喪命;而高加米拉戰役,留下了三十萬具屍體!此數尚不包括傷者。補充兵源的需要,使亞歷山大開始了跟波斯人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這時候,馬其頓軍中一度地產生了思鄉的情愁,士兵們覺得差不多了,應該回家了。然而對於亞歷山大來說,這隻過才剛剛起步——他的宏偉目標,乃是建立一個融合東方的嶄新的大民族;他想合併歐亞兩洲!

亞歷山大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說,重新點燃了馬其頓士兵的征服欲。公元前330年夏天,亞歷山大率軍東進中亞的大夏(今阿富汗一帶),秋天到達了坎大哈(阿富汗南部城市),準備休整過冬。為此,馬其頓人在這裡建造了一座新城,被稱為“阿拉科西亞的亞歷山大城”。在東進的途中,亞歷山大摧毀過不少城市,但是他建造的城市卻多於被破壞的城市,僅在阿富汗境內,就建立了“阿利亞的亞歷山大城”“高加索的亞歷山大城”“奧克薩斯河的亞歷山大城”“埃沙特的亞歷山大城”“馬爾吉亞的亞歷山大城”等等城市。

第二年春天,亞歷山大軍穿過喀布林地區,向北進發。他們翻過興都庫什山,遭遇了帕提亞、索格第安那、巴克特爾人的猛烈抵抗。在奧克薩斯河附近,索格第安那部落屢屢擊敗亞歷山大,雙方對峙達兩年之久。惡劣的戰爭形勢,迫使亞歷山大採取了嚴酷手段:在錫爾河地區士兵們得到命令:殺死所有男人,婦女作為奴隸運回後方。經過十分激烈的戰鬥,亞歷山大才得以渡過奧克薩斯河,經馬拉坎達(在今亞塞拜然)到了查克薩提河。

北上受阻之後,亞歷山大決定南下印度,以征服印度河流域。行前,他必須解決的問題是,中亞被佔領的大片土地需要加強控制;遠征印度需要新增兵源。為了利用波斯人在中亞的潛在勢力,同時從斯基泰人(今烏克蘭人)、大夏人、粟特人中招募新兵,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帶頭跟波斯貴族聯姻,迎娶了美麗的羅克珊(Roxane)公主,並鼓勵他計程車兵們娶亞洲老婆,跟當地人通婚。

亞歷山大一再優撫波斯王族,也許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大流士一世曾於公元前六世紀末期入主印度半島,成為犍陀羅(Grandhara,今巴基斯坦西北部)和信德(sindu,印度河)的王;兩個世紀之後,波斯人已風光不再,幾個印度小王國瓜分了印度河上游的領土。此番南下,正可打出“恢復波斯主權”這張牌。

霸氣十足的馬其頓軍一到達印度河流域,就強迫印度王公們提供戰象,並強化訓練戰象戰術。在尼賽過冬之後,亞歷山大兵分兩路,一路溯流而上,平定犍陀羅;另一路他自己率領,前往喜瑪拉雅山下谷地,掃蕩高山部落。據印度文獻記載,那些高山部落聽說亞歷山大來了,都群情激昂,誓死抵抗“蠻族入侵”。但他們的戰鬥能力實在不能與亞歷山大相抗衡,紛紛敗北投降。在這場史稱“高山之戰”的戰役結束後,這位希臘人派出來的軍事統帥,第一次流露出他對和平的思戀:他命令從擄獲的二十三萬頭牛之中,挑選出一批最漂亮健壯的——他想把它們運回希臘去耕地!

接著亞歷山大順流而下,強渡希達斯普河。在這裡他遇到了真正的印度國王、印度半島最勇敢威武的干城——波羅

斯(Poros)。這位身高超過二米二的巨人般的國王,根本不承認亞歷山大的權力,也不到邊境迎接;國王為對手準備的是一場戰爭。

波羅斯驅動戰象衝擊亞歷山大的陣地

狄奧多羅斯說,戰鬥開始後,“波羅斯把四十頭戰象集中在自己周圍,然後發動象群衝向敵人……士兵被象鼻捲起,拋到空中,死狀悽慘;許多人遭象牙穿透,遍體鱗傷,甚至斷送性命。”面對波羅斯列在前線的三百輛戰車和兩百頭戰象,亞歷山大率投槍和弓箭隊集中攻擊戰象馭手,許多馬其頓士兵死於戰象腳下。由於戰鬥場面極其混亂,印度戰車陷入泥濘中失去作用。據阿里安(F。Arrianus,95-175)記載,“印度步兵死近兩萬人,騎兵約三千 ,戰車全毀。波羅斯的兩個兒子戰死。其它喪生的還有戰象、駕駛戰車的人、騎兵指揮官,以及波羅斯軍隊裡的所有將軍。”在最後關頭,波羅斯騎在一頭異常高大的戰象背上,他已多處負傷,不得不向亞歷山大投降。亞歷山大對波羅斯極為欽佩,在這位魁梧挺拔的勇士面前,他問他想得到什么?波羅斯回答說:“把我當成國王!”亞歷山大於是讓波羅斯保住了他的王國,封他作

了“已被征服的印度國王”,義務是向馬其頓派出的總督腓力普斯納貢。安頓好了波羅斯之後,亞歷山大馬不停蹄地繼續東進希發西斯河……

亞歷山大欣賞波羅斯的勇氣

但此時馬其頓計程車兵再也不願向前了,儘管在沿途一路的征服中,有許多人有機會留在被佔領地當總督或地方長官。他們實在太想家了,想回祖國去;他們已經在外八年,征戰里程達兩萬公里!經過一整天的考慮,亞歷山大向他計程車兵讓步了:他只在乎他計程車兵。

公元前325年年初,亞歷山大率軍抵達印度河三角洲首府帕塔拉(Pattala),在這裡結集數月之後,沿阿曼灣和波斯灣,返回巴比倫尼亞。

亞歷山大之死

亞歷山大的東征,在整個世界史上留下了說不盡的話題。把東西方融為一個民族的理想,使他在治軍時塑造出了一支威武之師,仁義之師;他造成了大面積的毀滅與死亡,也大面積地建立了城市與交通;他掠奪,但他從不把財富放在眼裡,當波塞波利斯的皇家御庫向他敞開,面對三千噸黃金和數不清的珍寶時,他連看都不看一眼,就把它們投入到流通之中。他把優秀的希臘文化帶向了東方,從東方帶回了大量文化與科學的標本。在他的軍中,有一支強大的學者隊伍。他是亞里士多德謙恭的學生,從東方採集回來的學術資料他都交給了亞里士多德。但是當亞里士多德建議他在外征戰中把俘虜當做動植物來對待時,他拒絕了。他沒能將歐亞兩洲合併,但他打通了兩洲間的壁壘。一個在三十歲就跑遍了半個世界的人,絕對不可能是個腐化懶惰或卑鄙庸俗的人。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在巴比倫因瘧疾病逝,死時年僅三十二歲……

成吉思汗西征

與地中海的蔚藍色文明正好相反,這裡將要述及的,是從乾燥的黃土高原,由東向西席捲而來的“黃色文化”——歐洲人稱其為“黃禍”——不管人們是否願意,高原上的騎馬民族曾以武力統治了大半個世界。它可能把人類的文明向後拉動過,但是它仍然是一種文化形態。

分佈在歐亞內陸的騎馬民族,也許確實受到了上帝不公平的對待:從南太平洋和印度洋過來的暖溼氣流,都回漩在大陸的東南邊緣;從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傾瀉而下的黃河、長江、珠江、印度河、恆河、湄公河,則在這個弧形的大陸邊緣帶沖積出大片沃野。結果,在印度半島、東南亞、珠江三角洲、江漢平原、華北平原,出現了鬱鬱蔥蔥的農業生態;由於得暖溼氣流風氣之先,斯里蘭卡、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也都進入了綠色遮蔽之中。但是,以亞洲東北部的大小興安嶺、陰山、南山;亞洲南部的喜馬拉雅、喀喇崑崙為界,向西延伸直至裡海、黑海北岸,這樣一大塊被稱做歐亞內陸的地域,卻擁躉在黃色高原,連北冰洋海風也吹拂不到那裡,常年乾旱少雨,氣溫極低。這裡鮮有綠色,更談不上蔚藍色。

長城

5-6世紀,與柔然並存的另一支東胡後裔是室韋,他們的主要活動區域在嫩江、黑龍江、額爾古納河流域。室韋,據法國學者伯希和推測,就是“鮮卑”的另一譯音。突厥人統治蒙古高原的時候,他們臣屬於突厥。七世紀時,室韋諸部中的蒙兀室韋,西遷至斡難、克魯倫、土拉三河上游,發展成為蒙古部落。八、九世紀之後,室韋各部族開始自稱韃靼人。直至中國唐時期,韃靼人尚還處於原始狀態,極度落後。至遼代,韃靼人被契丹貴族征服,成為遼國的臣屬。至公元十三世紀,室韋-韃靼人的後裔蒙古人,卻在蒙古高原上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汗國,並對世界構成了極大威脅……

統一蒙古草原的英雄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1162-1267),生於孛兒只斤·乞顏部貴族家庭,其父也速該,是蒙古部首領。鐵木真八歲那年,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部眾離散。在克烈部首領王罕的幫助下,鐵木真經過十八年艱苦戰鬥,終於在1189年統一了蒙古本部,被擁立為汗。此後,鐵木真陸續擊敗了塔塔兒部、蔑兒乞部、乃蠻部、克烈部,殺了太陽汗和恩人王罕。1206年,蒙古貴族在斡難召開庫里爾臺大會,公推鐵木真為全蒙古的大汗,上尊號為成吉思汗。

經過一系列高效的、軍事化的建制調整,蒙古迅速成為一個高度戰爭動員狀態的國家。這個國家的騎兵在整整一個世紀內,蹂躪了東起黃海之濱、西至多瑙河畔的歐亞兩洲。蒙古人的軍事戰略目標,分別指向兩個方向:第一,消滅漠南的三個國家——西夏;金國;中國。第二,向西征服歐洲。成吉思汗實施的一期目標是漠南較弱的西夏王

國(1205-1227)。經1205、1207、1209年三次進兵,西夏被迫納女求和、稱臣納貢。1211年,成吉思汗誓師攻金,金國一方面獻公主以求和,一方面向南遷都至開封。成吉思汗未費大力即在1215年佔領了北京,從而控制了華北及東北地區。

成吉思汗西征的第一個物件,是與蒙古同期發展起來的中亞強國花剌子模國。花剌子模王阿老丁·穆罕默德執政期間(1200-1220),他們的領土已擴張到南起印度河、波斯灣,北抵錫爾河、鹹海、裡海,東至帕米爾,西至亞塞拜然、庫爾德山!但花剌子模並不滿足於控制河中、阿富汗和伊朗。1217年,野心勃勃的穆罕默德進軍巴格達,想取代哈里發;同時,他還打算吞併中國。1219年,成吉思汗滅金後,認為時機已到,乃率二十萬大軍徵略花剌子模,當年十月兵臨訛答剌城。成吉思汗在這裡分兵四路:一支攻城,一支沿錫爾河上溯,一支順流而下,另一支由他和他的幼子拖雷率領直趨布哈拉,以斷花剌子模新舊都之間通路。花剌子模防線因而被一舉突破,穆罕默德倉皇逃竄,在蒙古人的窮追下,死於裡海一荒島。接著,成吉思汗命朮赤、察合臺、窩闊臺三子,圍剿穆罕默德之子扎蘭丁,扎蘭丁敗走印度河。追擊穆罕默德的蒙古哲別、速不臺軍,則在馬贊蘭德轉而南向,攻掠伊朗、亞塞拜然、喬治亞。之後再奉命北征欽察,遂於1222年越高加索山進入南俄大草原。1223年,在卡爾卡河大敗欽察和俄羅斯聯軍。之後,抵達第聶伯河、克里米亞半島。同年底,由裡海北部東行,與回師大軍會合。

成吉思汗此次西征的戰場,遍及河中、阿富汗、西北印度、北伊朗、美索不達米亞北部、高加索、南俄草原。蒙古軍所到之處,稍遇抵抗,便燒殺屠城夷為平地,如訛答剌、布哈拉、撒馬爾罕、玉龍傑赤、塔裡寒、也裡、馬魯、你沙不爾一系列城市,均化為廢墟。

1227年,成吉思汗病死軍中。按其遺囑,三子窩闊臺繼任為大汗。1234年蒙古聯宋滅金;1235年,蒙古庫里爾臺會議決定由拔都率王子西征歐洲,速不臺為副帥。

1236年拔都率軍過烏拉爾河;速不臺征服伏爾加河地區。1237年年底侵入俄羅斯,次年一月焚燬莫斯科城,二月攻陷弗拉基米爾城。1240年底,古都基輔陷落後被蒙古人毀滅。次年春天,蒙古兵分兩路西進:拔都進攻匈牙利;察合

臺之子拜答爾進攻波蘭。1241年拜答爾擊敗波蘭軍,焚燬了王都克拉科夫城。緊接著渡過奧得河,兵圍西里西亞。四月九日在利格尼茲附近擊潰波蘭、德國和條頓騎士團的三萬聯軍,西里西亞大公亨利二世陣亡。四月下旬進入捷克摩拉維亞燒殺搶掠,鋒芒直指奧地利。六月在阿羅木次軍的一次偷襲中,拜答爾陣亡,蒙古軍乃南下匈牙利與拔都會合。

成吉思汗陵園。這個曾經震動了世界的人物,也必須接受死亡的安排。

1241年三月,拔都主力突破了匈牙利喀爾巴阡山防線,擊潰匈牙利王別剌的六萬大軍,攻陷佩斯。蒙古軍在匈牙利駐守兩個季度,肆意蹂躪其國土,直至1242年二月,蒙古軍得知窩闊臺去世的訊息奉命班師。回程中,拔都在伏爾加下游以薩萊城為都,建立了欽察汗國。

拔都西征在歐洲引起了極大恐慌,德國號召組織十字軍,英國政府禁止船隊入海捕魚……

蒙哥掌權的時代(1251-1259)是蒙古發展的巔峰期。雖然蒙古已坐擁東起高麗,西至俄羅斯,南達淮河,北抵貝加爾湖的龐大帝國,但猶未滿足。乃指派二弟忽必烈引軍南下,三弟旭烈兀率軍第三次西征,他自己則親征中國。旭烈兀西進的目標有三個:消滅伊斯馬儀派教長國、巴格達哈里發,征服埃及。

忽必烈建於北京的妙應寺

1256年初,旭烈兀渡過阿姆河,攻取了馬贊德蘭和該地各大城堡;年底奪取了首府阿剌模忒堡,從而宣告伊斯馬儀派教長國的滅亡。1257年旭烈兀在哈馬丹時派人到巴格達招降,被哈里發拒絕。1258年二月在蒙哥軍的強攻之下,巴格達陷落,哈里發穆斯塔辛被裹在毯子裡讓馬亂踏而死。1259年,旭烈兀向敘利亞進軍,1260年大馬士革開城降敵。正當旭烈兀打算進攻埃及之際,軍中得到蒙哥在四川被打死的凶信。旭烈兀立即率部東歸,至大不里士時獲悉忽必烈已登上大汗之位,遂頓師不前,以觀形勢。此時蒙古在敘利亞的守將怯的不花軍,被

埃及殲滅;旭烈兀的西征至此結束。此後,蒙古內部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大汗位爭奪戰、封地爭奪戰、利益爭奪戰,兄弟反目,叔侄動兵,空前絕後的蒙古大帝國開始走向沒落。雖然在以後一百多年的歲月中,伊兒汗、帖木兒帝國挾蒙古之餘威,繼續對世界進行了一系列擾亂:屠掠印度德里、洗劫大馬士革、生擒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一世、將土耳其人逐出安納託尼亞……但畢竟已屬強弩之末,世界又漸漸恢復了秩序。在這場歐洲人所謂的黃禍中,感覺切膚之痛的首先是華夏民族——1271年忽必烈大汗滅南宋王朝,入主中國。中國人第一次做了亡國奴。

蒙古人從極度落後的蒙兀室韋原始部族

走向軍事大帝國,統治了歐亞兩洲的絕大部分土地。然而它所毀滅的物件,大部分都比它的文明程度高。它殺戮、搶劫、焚燬;它發動的戰爭只有一個結果:死亡與倒退。

這就是使世界一直耿耿於懷的蒙古人的西征。

一堂關於死亡的歷史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