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和趙國都有過強盛,為何韓國一直存在感較弱

韓國是戰國時期一個新興的諸侯國,與趙、魏三分晉國而佔其一。春秋時期,韓氏在晉國僅是一個極小的家族。

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和趙國都有過強盛,為何韓國一直存在感較弱

春秋後期,卿族間的兼併戰爭越來越激烈,從六卿制到四卿制,最終形成三家分晉的格局。公元前 453 年,韓、趙、魏共滅知氏,三家分晉的局面形成。在這一過程中,魏國與趙國均有過強盛之時,但為何韓國一直存在感較弱呢?

一、韓氏在晉國的發展

1、韓氏由來如何?

關於韓氏的起源,學界主流觀點有兩種:一種認為韓氏為西周武王之後裔,另一種認為是晉曲沃桓叔之後。晉國韓氏當時在晉國滅掉周武王所封的韓國之後,又把自己的宗族封到韓國故地,仍稱為韓氏。晉國韓氏實為曲沃桓叔之後,韓萬被封於韓原,後以韓為氏,是戰國時期韓國之祖。晉國在晉獻公以前,分封物件基本限制在公族範圍內。

韓氏是桓叔之後,也就是“桓族”。晉獻公繼位後,患“桓、莊之族逼”,盡殺桓、莊之族。韓氏作為“桓族”之後,在獻公剿滅公族的陰謀中竟然存活下來,當有以下原因:第一,韓氏為“桓、莊之族”中的弱者;第二,韓氏與“桓、莊之族”的強者關係並不密切;第三,韓氏的封地韓原距離晉國的政治中心較遠;第四,在獻公之前晉國的分封物件基本限制在公族範圍內,短時間內完全剷除公族勢力不可能實現。

展開剩餘49%

在當時的客觀條件(韓氏實力較弱,且遠離政治中心)與主觀條件(韓氏採用明哲保身、韜光養晦的策略)都有利的情況下,韓氏得以在這場浩劫中生存下來。

由於曾“畜於趙氏”的經歷,韓厥得到時為晉國執政卿趙盾的支援,出任司馬一職,藉此契機,步入晉國政壇。從韓厥擔任司馬起,歷經晉靈公、晉成公、晉景公、晉厲公四世,最終得到晉悼公的賞識,取得晉國執政的位置,韓氏由此踏上了崛起之路。

2、韓氏的代表人物韓厥

曾“畜於趙氏”的經歷對於韓氏來說也是因禍得福,不僅在趙盾的舉薦下韓厥得以出任司馬一職,韓氏重新顯跡於晉國政壇,同時,趙、韓兩家也結成了穩固的同盟關係,在晉國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相互扶持,為最終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三晉之中魏國為主導,所得秦、楚的土地都收入魏國囊中,除了三國聯合攻齊迫使周天子為其“正名”外,韓、趙得到的利益有限。由於魏國在對外擴張中的強勢,韓國最終趁著魏與楚交戰之機,才吞併了鄭國,至此,韓國的疆域也達到了極限。

處於韓國南鄰的楚國是老牌大國,在春秋時期就是與晉國爭霸的物件,自然非韓國可敵。秦國在春秋時期已是二等強國,從弭兵之會晉楚達成的協議也可看出,晉對秦也不得不有所讓步。雖然在魏文侯時期佔領了秦國的河西地,但從韓昭侯以前韓國與秦國的幾次戰爭來看,秦國都是“始作俑者”,戰爭的結果總是韓國戰敗喪地。與鄰國相比,韓國皆處於弱勢。

種種跡象也都表明韓國從未出現過高速發展的階段,其國勢一直在狹小的箱體中起伏,韓國一直是其他諸侯國的陪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