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的北京皇宮是什麼樣的?

故宮又稱紫禁城,它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是明清兩朝的皇家宮殿,迄今為止已有六百年的歷史。不過,你要是認為明朝時期的皇宮和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宮差不多,那可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當時的皇宮規模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龐大很多。

明朝時期的北京皇宮是什麼樣的?

如上圖所示,明朝時期的北京城分為外城、內城、皇城、紫禁城(宮城)四個部分。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皇宮就是指紫禁城,可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皇宮就是皇城以內的所有區域,紫禁城僅僅是皇宮的一部分。

皇城位於內城的中心區域,它南起今天的長安街,北到地安門大街,東至東皇城根南街,西達西皇城根南街,缺其西南角。南北長2。75千米,東西寬2。5千米,佔地面積687萬平方米,差不多有十個故宮大小。

明朝時期的北京皇宮是什麼樣的?

皇城外圍用一道紅牆圍繞起來,這堵圍牆也稱蕭牆或紅門攔馬牆,顧名思義就是指皇宮禁地不允許騎馬入內。皇城城牆共有兩重,即外皇城和內皇城。外皇城有四道門:南面為承天門(天安門)、東面為東安門(在今東華門大街和南河沿交口處)、西面為西安門(在西安門大街中段)、北面為北安門(地安門)。內皇城在筒子河外圍,南起太廟和社稷壇牆東、西、北三面各有三道門。外皇城共設有禁軍崗哨七十二座,內皇城外設有禁軍崗哨三十六座,每座崗哨由十名禁軍組成。這種雙重城牆,步步設防的主要目的自然為了防禦和警戒,確保紫禁城內皇帝的人身安全。

明朝時期的北京皇宮是什麼樣的?

皇城以內皆屬皇宮禁地,不僅普通百姓不能進入,就連宮女、太監也只能在各自所屬的區域內活動,如果胡亂串門被抓到,輕則打板子,重則直接腦袋搬家。

雖然皇城範圍很大,但裡面卻很緊湊。在紫禁城以外,皇城以內分佈著眾多機構,比如宦官官署就有十二監(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四司(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此外還有十座庫房(甲字型檔、乙字型檔、丙字型檔、丁字型檔、戊字型檔、承運庫、廣盈庫、廣惠庫、廣積庫、贓罰庫),用於存放從全國各地搜刮上來的各種物資。

明朝時期的北京皇宮是什麼樣的?

如今的天安門廣場在明朝時期被稱為“千步廊”。它位於皇城以外的正南面,是整個大明帝國的行政中心。當時這裡左右兩邊各有廊房一百多間,它們是各中央機構的辦公場所。按照文東武西的佈局,六部(吏、戶、兵、刑、禮、工)、鴻臚寺、宗人府、欽天監、太醫院都位於東邊廊房。五府(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錦衣衛、太常寺、通政司位於西邊廊房。兩道紅牆把五府、六部隔在牆外,一方面便於官員上朝和辦公,另一方面也杜絕了閒雜人等進入皇宮產生的安全隱患。

“千步廊”呈現“T”型結構,一條狹長的石路直達承天門前,再向左右展開。在金水河上的五座金水橋和兩座華表、石獅襯托下,承天門更顯得雄偉、壯麗,這在建築上是一種“蓄勢”手段,“九重宮禁”的氣勢就這樣被進一步烘托出來,既體現了皇宮的威嚴,也讓人加深了皇權至上的印象。

參考文獻:《兩宮鼎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