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仁義之事卻被恥笑,這到底是蠢豬式仁義道德,還是貴族帶鹽人?

行仁義之事卻被恥笑,這到底是蠢豬式仁義道德,還是貴族帶鹽人?

貴族精神,在東方和西方有著不同的理解。在東方,在我們的中國,貴族精神是具有著兩種含義的。第一種,貴族是等級制意義上的,與歐洲的貴族相似,由身份來定義所謂的貴族精神。第二種指的就不再是等級制意義上的,而是德行意義上的,高尚的品德,經典國學著作《論語》其實就可以看作是貴族精神養成的教科書。而具有這種貴族精神的人就是君子,他們品德高尚,仁義磊落,行事就是有“君子之風”。

在戰國時期,就有一位人物,他行事非常有君子之風,但是結果卻並不好,而且旁人看了並不覺得他是君子,反而認為他不可理喻、愚不可及,這個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宋襄公。他是怎樣行仁義之事但又為人恥笑的呢?

行仁義之事卻被恥笑,這到底是蠢豬式仁義道德,還是貴族帶鹽人?

宋襄公,子姓,宋氏,名茲甫,春秋時期宋國第二十任國君,是上一任國君宋桓公的嫡子,身份高貴,絕對可以說得上是貴族中的貴族。宋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周朝建立之始就被分封,所以受禮樂制度影響較大。宋襄公從小就是生長在這種禮樂文化之下,受到的薰陶影響頗深,一直將仁義奉為第一要義。

宋襄公的“仁義之舉”從還未即位,只是“茲甫”時就已經開始了。周襄王元年(前652),茲甫的父親宋桓公病重。當時的繼承製度是嫡長子繼承製,茲甫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但是他卻在父親面前懇求把即位權力讓給自己的庶兄目夷。他說:“目夷是我的長兄,年齡比我大,而且十分的忠義仁義、無人能及,請您改立目夷為國君吧。”

宋桓公看自己的兒子這樣的請求,就把茲甫的想法講給了目夷聽,想聽聽目夷的想法。目夷聽了之後大驚失色,而且死活不肯接受太子之位,並且說:“能夠想要把國家讓給我,這難道不是最大的仁義嗎?我的仁義怎麼及得上我的弟弟啊,他才是最仁義的人啊!況且廢嫡立庶,這怎麼能行,於禮不合啊!”。但是茲甫依然堅持讓位。

行仁義之事卻被恥笑,這到底是蠢豬式仁義道德,還是貴族帶鹽人?

沒辦法,為了躲避弟弟的讓賢,目夷只得出逃到了衛國,茲甫的讓賢沒有成功,最後還是即位當了國君。茲甫雖然沒能讓給自己的哥哥目夷,但是即位後還是封了目夷為相,主管軍政大權,來輔佐自己處理朝政。

襄公的仁義之舉還沒有結束,接下來他的仁義更讓他揚名天下。周襄王九年(前643)齊桓公病重,齊國的五公子開始爭權奪利,最終竟然將齊桓公活活餓死。這還不算完,桓公屍體一直無人收殮,足足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體上到處是爬來爬去的屍蟲。到了第二年初初,新即位的齊君無虧才將桓公收殮。

行仁義之事卻被恥笑,這到底是蠢豬式仁義道德,還是貴族帶鹽人?

齊國原太子昭逃到宋國,向宋襄公求救。這個求救其實是有原因的,周襄王二年(前651),齊桓公舉辦了著名的葵丘之會,葵丘之會上,齊桓公委託宋襄公幫助太子昭,宋襄公也接受了,答應將來一定會對太子昭予以照拂。所以在這種危難時刻,太子昭孤立無援,第一時間就是向這位曾和自己的父親有約定的宋國國君求救。

周襄王十年(前642),宋襄公召集其他國君,請他們共同護送公子昭到齊國去接替君位。但是宋國這個時候實力不是很強,襄公的號召力不大,其他諸侯都沒有迴應只有衛國、曹國、邾國三個小國象徵性派了一些人馬來。宋襄公沒有退卻,帶著四國軍隊向齊國進發,齊國的貴族也不是很擁戴無虧,而且對公子昭懷有同情之心,再加上資訊不明確,以為來了不少人馬,於是就殺了無虧,在國都臨淄迎接公子昭回國。公子昭回國後當上了國君,是為齊孝公。這件義舉,給襄公帶來了不小的名氣。

行仁義之事卻被恥笑,這到底是蠢豬式仁義道德,還是貴族帶鹽人?

這些義舉並沒有危害到宋襄公,有些甚至還給他帶來不少好處,雖然在他人看來他的堅持過於刻板,但也不是什麼壞事,真正的轉折,最大的打擊是泓水之戰。

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初冬,襄公帶兵攻打鄭國,鄭國驚懼之下向楚國求救。楚國派能大將率兵向宋國國都發起攻擊。根據地遭到威脅,襄公只得撤退,撤退的途中,送楚雙方的軍隊在泓水相遇。

楚軍不猶豫,開始渡河,向宋軍衝殺過來。目夷立刻建議:“楚兵多,我軍少,渡河是消滅他們的最好時機。” 面對大好機會,宋襄公卻拒絕了 :“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就這樣順利地過了河,之後在岸邊佈陣,目夷看時機到了,建議乘著楚軍剛過河,陣型散亂的時候初級。宋襄公又拒絕了,要等楚軍布好陣。楚軍何等強悍,修整好哪還有宋軍的機會。宋軍大敗,宋襄公本人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

行仁義之事卻被恥笑,這到底是蠢豬式仁義道德,還是貴族帶鹽人?

經此一役,宋軍損失慘重,紛紛責怪襄公不聽目夷的意見,襄公卻不以為然,反而教訓道:“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目夷大怒,罵道:“打仗是以勝利為目的,還瞎講究什麼仁義!要真按照您說的去做,還打什麼仗?直接去做奴隸好了!”

最終,周襄王十五年(前637)夏季,仁義的宋襄公傷痛發作,最終不治身亡。

宋襄公的仁義之舉最終害人害己,他的仁義卻要底下無辜的宋國士兵付出代價,這是真正的仁義嗎?後世形容這種仁義為“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實在是恰當不過。而且據記載,宋襄公也欺凌周邊的弱小國家,那為什麼這個時候他就不仁義了呢?這樣的仁義那裡是真的仁義。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其中一種裡面就有宋襄公,算是對他的言而有信,仗義相助的褒揚。但是這只是仗義,而不是仁義,泓水之戰那樣的仁義還是少些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