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水之戰:宋國想要抗衡楚國,結果成為了笑柄!

泓水之戰,是東周春秋時期,公元前638年,宋國與楚國為爭奪中原霸主地位而發生的一次戰鬥,這場戰役以宋國失敗告終。泓水之役發生於泓水(今河南柘城縣北30裡)。楚國以優勢的兵力、旺盛計程車氣、有利的地理條件,大敗宋國,獲得全勝。泓水之戰後,楚國在中原的擴張已無阻力。在其後數年間,楚國勢力一度達到黃河以北,直到晉楚城濮之戰後,楚國的擴張勢頭才得到遏制。宋國在泓水之戰戰敗後淪為二流國家,未能在歷史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宋襄公,更是在泓水之戰後成為了笑柄。

泓水之戰:宋國想要抗衡楚國,結果成為了笑柄!

一、泓水之戰的背景和起因

首先,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去世後,齊國因君位繼承而引發內亂。次年,宋襄公出兵協助齊孝公取得君位。同時,楚成王借齊國中衰、中原無霸的機會將勢力滲入中原地區。宋襄公不顧宋國國力尚弱,希望能以宋國的公爵地位壓制各諸侯國,與楚國爭奪中原霸主的位置。由此,非常明顯的是,齊桓公的去世,加上齊國整體實力的衰落,這讓宋國和楚國,都在蠢蠢欲動。彼時,晉國還處在內亂之中,而秦國更是偏居一隅。因此,宋國和楚國,確實有機會在齊桓公之後爭奪中原霸主的寶座。

公元前639年(周襄王十三年)春,宋、齊、楚三國君主會於齊,在宋襄公的強烈要求下,三國同意於同年秋在宋國召開諸侯大會。同年秋,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約楚成王以及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曹國之君在盂(今河南省睢縣西北)會盟,齊國和魯國藉故未到。在春秋時期,主持諸侯會盟,無疑是中原霸主的重要權力。當然,對於宋襄公主持的這一次會盟,齊國和魯國並沒有給足面子。

泓水之戰:宋國想要抗衡楚國,結果成為了笑柄!

更讓宋國出醜的是,宋襄公不顧公子目夷的建議,輕車簡從赴會,以爭取各個諸侯的信任,結果在會場上遭到楚成王的突襲被擒。楚成王挾之進攻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宋軍堅守,數月未下。不久,在魯僖公的調停下,楚成王於同年冬釋放宋襄公。當然,楚國扣押宋襄公的行為,在春秋時期確實是不道義的,這也是楚國最終釋放宋襄公的原因。

宋襄公回國後,不甘受楚之辱,亦未放棄爭霸之心,不顧公子目夷和公孫固的勸說,於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夏,聯合衛國、許國、滕國三國進攻附楚的鄭國。楚成王為救鄭率軍攻宋。宋襄公遂由鄭撤回迎戰。而這,成為泓水之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索。

泓水之戰:宋國想要抗衡楚國,結果成為了笑柄!

二、泓水之戰的過程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楚軍進抵泓水南岸時,宋軍已佔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陣待敵。宋軍已擺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在古代戰爭的時候,提前搶佔有利的地形,無疑會增加己方拿下勝利的機率。因此,擔任司馬的子魚對宋襄公說:“對方人多而我們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宋襄公趁著楚國大軍渡過泓水的時候,發動突然的進攻,那麼,這確實有可能實現以弱勝強的目標。

泓水之戰:宋國想要抗衡楚國,結果成為了笑柄!

但是,宋襄公說:“不行。”楚國的軍隊已經全部渡過泓水還沒有擺好陣勢,子魚又建議宋襄公下令進攻。宋襄公還是回答說:“不行。”在此基礎上,宋襄公等到楚軍擺好了陣勢以後,才下令宋軍去進攻楚軍。結果,因為楚國大軍人多勢眾,又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所以宋軍大敗。在泓水之戰中,宋襄公大腿受了傷,他的護衛也被殺死了。宋國人都責備宋襄公。宋襄公說:“有道德的人在戰鬥中,只要敵人已經負傷就不再去殺傷他,也不俘虜頭髮斑白的敵人。古時候指揮戰鬥,是不憑藉地勢險要的。我雖然是已經亡了國的商朝的後代,卻不趁人之危。”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泓水之戰中,宋襄公執著於有點迂腐的仁義,從而不願意在楚國大軍渡河和還沒有列陣的時候發動進攻。但是,等到楚國大軍準備好之後,宋襄公只能接受被擊敗的結果。從這一角度來看,泓水之戰中的宋襄公,對楚國是盡到了仁義的底線,卻讓宋國將士白白犧牲了。而這,自然是對宋國的不仁義了,所以宋襄公也因為泓水之戰,從而遭到了後人的批評。

泓水之戰:宋國想要抗衡楚國,結果成為了笑柄!

三、泓水之戰的結果和影響

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泓水之戰後,楚國在中原的擴張已無阻力。在其後數年間,楚國勢力一度達到黃河以北,直到晉楚城濮之戰後,楚國的擴張勢頭才得到遏制。與此相對應的是,宋國在泓水之戰戰敗後淪為春秋時期二流國家,未能在歷史中發揮重要作用。當然,到了戰國中期,宋國確實再度崛起。不過,當時戰國七雄的格局比較形成了。因此,對於宋國來說,最終被齊國、魏國、楚國這三國聯手消滅。如果不是泓水之戰的失敗,那麼,宋國在春秋時期或許就可以走向強大,乃至於獲得和戰國七雄平起平坐的位置。

泓水之戰:宋國想要抗衡楚國,結果成為了笑柄!

總的來說,泓水之戰規模雖不是很大,但是在古代戰爭發展史上卻具有一定的意義。它標誌著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主要特點的“禮義之兵”行將壽終正寢,以“詭詐奇謀”為主導的作戰方式正在崛起。而這,或許可以用“兵不厭詐”來概括了。比如在泓水之戰後的城濮之戰,晉文公之所以要退避三舍,看似是報答了楚國當年收留自己的恩情,實際上是避其鋒芒,誘敵深入,從而最終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進一步來說,在先秦時期,所謂的“禮義之兵”,就是作戰方式上“重偏戰而賤詐戰”,“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它是陳舊的密集大方陣作戰的必然要求,但是,到了春秋時期,由於武器裝備的日趨精良,車陣戰法的不斷髮展,它已開始不適應戰爭實踐的需要,逐漸走向沒落。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宋襄公無視這一情況的變化,拘泥於“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舊兵法教條,遭致悲慘的失敗,實在是不可避免的。這正如《淮南子》所說的那樣:“古之伐國,不殺黃口,不獲二毛,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

泓水之戰:宋國想要抗衡楚國,結果成為了笑柄!

此外,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五月,宋襄公傷重而死。雖然在一些歷史觀點中,認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不過,在筆者看來,宋襄公的霸業顯然是經不起推敲的,尤其是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霸主比起來,宋襄公只能說是一個笑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