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與明熹宗為何被稱作昏君?除了清朝抹黑,嘉靖皇帝也有份

說到明朝的昏君,對明朝歷史有所瞭解的人一般都會想到明武宗和明熹宗,在史書中,這兩位皇帝有著很多相似的特點,寵信宦官,致使權閹橫行;有皇帝不該有的自己的特殊愛好(武宗好武,熹宗好木工)而致使朝政荒廢,怎麼看怎麼符合昏君的標準。

誠然,明武宗與明熹宗不是有道明君,但真的就是無道昏君嗎?其實不然。

先來看明武宗,最近的史學研究,大多對明武宗持有一致的看法,處事剛毅果斷,批答奏章,決定國家重大事件絕不含糊,誅殺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亂,大敗蒙古小王子。文治上,其內閣首輔李東陽、楊廷和、楊一清皆是千古名臣。說明明武宗在政事上也是頗有可道之處。然而一般人說起明武宗,大多會想到其好色貪玩,想到其沉湎豹房,這卻是為何呢?

明武宗與明熹宗為何被稱作昏君?除了清朝抹黑,嘉靖皇帝也有份

明武宗像

再來看明熹宗,光看這個廟號“熹”就不是什麼好的評價,“熹”在廟號裡的意思是“痛惜皇帝早死,未能發出他的光輝”,皇帝的廟號一般都是美諡,自凡是有一點成績都得擴大一百倍,這裡卻說皇帝未能發出光輝,也就是說他一點功績也沒有,怎麼看都不像是美諡。

明武宗與明熹宗為何被稱作昏君?除了清朝抹黑,嘉靖皇帝也有份

明熹宗

明熹宗即位之初重用東林黨,史稱“眾正盈朝”,很有一番大有作為的氣象,只不過後來明熹宗漸漸發現東林黨的本質,除了罵別人是奸邪小人,好像也不辦實事,於是就利用身邊的宦官打壓東林黨。一般人的印象是魏忠賢利用熹宗皇帝的昏庸把持朝政,其實不然,魏忠賢的崛起只不過是帝王心術的體現,文官、內侍、勳戚之間要搞個平衡,誰也別想一家獨大,帝王的這份技能是要必備的,若這項帝王心術技能不高,早晚得慘淡收場,熹宗皇帝的弟弟崇禎皇帝就是個很明顯的例子,打擊權閹、團滅閹黨、裁撤東廠,使東林黨一家獨大,結果就是最後被東林黨忽悠得亡了國。武宗和熹宗並不是標準意義上的昏君,為何會給人昏君的印象呢?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兒子。

對,就是因為沒有兒子即位,武宗與熹宗死後都是兄終弟及,而前一位皇帝的生前評價都是有後一位皇帝來做的,明朝的官方史書是各位皇帝的實錄,記錄明武宗的《武宗實錄》就是即位的嘉靖帝治下編寫,《熹宗實錄》自然是崇禎皇帝下面的各位東林黨來編寫。崇禎皇帝畢竟是熹宗皇帝的親弟弟,所以給人印象是熹宗皇帝受魏忠賢矇騙才讓魏忠賢得逞的,而嘉靖帝只是武宗的堂兄弟,嘉靖帝對武宗皇帝做的就比較過分了,甚至在武宗母親張太后去世之後將武宗的親舅舅當眾斬首,自然《武宗實錄》就不會對武宗的一些缺點加以掩飾了,於是,我們都知道了武宗的荒淫、貪玩以及各種奇葩的荒唐事。

明武宗與明熹宗為何被稱作昏君?除了清朝抹黑,嘉靖皇帝也有份

嘉靖皇帝劇照

而那些帝位是父子傳承的,本著為尊者諱的原則,會把前一位皇帝的缺點儘可能的掩飾起來。比如說明宣宗,熟悉明朝歷史的都知道“仁宣之治”,知道明宣宗是一位有道明君,不過明宣宗同樣是位愛玩的皇帝,尤其酷愛鬥蛐蛐,甚至有個“促織天子”的外號,還因為喜愛鬥蛐蛐鬧的民間有人家破人亡。為何我們對這樣的事情不是很熟悉呢?是因為繼承宣宗帝位的英宗皇帝是宣宗的兒子,在修《宣宗實錄》的時候盡力掩蓋了。

除了明朝的官方史書,官方史書還有張廷玉主持編修的《明史》。眾所周知,清朝的文字獄是相當嚴酷的,而《明史》的修書時間正好是清朝文字獄最嚴苛的康雍乾時代,而滿清統治者為了奴化漢人,給世人留下明朝很差勁,由大清來統治天下是是天下人的幸運的印象,對明朝歷史盡及抹黑醜化篡改之事,所以《明史》給人的感覺就是明朝的皇帝差不多都很差勁的感覺。

明武宗與明熹宗為何被稱作昏君?除了清朝抹黑,嘉靖皇帝也有份

張廷玉

任何歷史人物都是豐滿的,尤其是各位帝王,不能簡單的用聖明或是昏庸來看待,我們讀史,要做到兼聽則明,不要被看似事實的簡單結論迷了眼睛,多看多想多分析,其實歷史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