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自悟自證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雍正雖為一帝,既不及皇太極開國之功,又無康熙乾隆的盛世英明,有如空寂無人深澗之中的辛夷花,華麗開放默默謝落,不待人識。

二月河推出小說《雍正皇帝》,又被改編為電視劇後熱播,這個卓越的實用主義政治家形象,才逐漸立了起來。

雍正欲整頓旗務(滿族人的事務),給無產無業的旗人劃地,好令其自耕自種,自食其力。

八爺(胤禩)首先發難:“自古滿人都是以遊獵為本,耕地種田是漢人的事,何必自找麻煩?聖祖爺當年說,興一利不如去一弊,增一事不如省一事。

因為聖祖爺遺訓在先,所以大家的意見是不宜更改,恐有傷皇上您的仁孝之名。”

滿族大臣隆科多、馬齊亦附和。搬出祖訓,挾眾人對抗,柔奸成性非八爺莫屬。

雍正的自悟自證

雍正引而不發,轉頭問漢族大臣張廷玉:“你怎麼看?”

一把手也不是隨心所欲,掣肘難免,適時妥協從來就是政治的一門藝術,雍正深諳此道。

這時壓不住場子,繼續下去只會更難堪,需要人遞梯子,需要以訓斥爆發終結局面的引子。

“臣是漢臣,這件事還請皇上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張廷玉遞話很快。

雍正順勢大發雷霆,指桑罵槐:“巧言令色,你們都給我下去!”

雍正的自悟自證

眾人皆退,單獨找張廷玉推心置腹,另作打算。

歷史上但凡實行改革,原有既得利益者定要強烈阻撓,雍正明白只要稍一軟弱,新政就會前功盡棄。

“治大國如烹小鮮,僅憑朕一己之力難有作為,你可是先帝留給我的弘股之臣啊。”

張廷玉聽罷雍正肺腑之言,提出自己的想法:

“要有一個站得住腳的題目,重農就是興邦。興邦是國本,先帝在世時對此不遺餘力,當下皇上可以拿這個題目作文章。”

雍正的自悟自證

相對整頓旗務,對雍正更重要的,是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李衛被他任命為巡撫,去江蘇試行。

李衛大字不識幾個怎能做官?然雍正有自己的用人眼光,在他看來,李衛辦事往往能切中問題要害。

劇中科舉考試洩題,副考官主張趕往買賣試題酒館處抓人。李衛則認為已經開考,賣題人和洩露的試題在酒館抓現形已無可能。

有賣就有買,李衛當機立斷,在考試結束之前,迅速封鎖考場果然人贓俱獲。

雍正的自悟自證

地方官紳頑固抵制新政,李衛沒有文化,與之博弈不受條條框框約束。

他清楚,這些官員沒有幾個屁股是乾淨的,經不起查。

擒賊先擒王,找為首的臬臺(主管司法官員)先下手。藉故有案件需要去處理,把此人暫時調離,然後火速徹查其從前經手的案子卷宗。

果然一查一個準,劉王氏一案大有冤情。李衛將此翻案,“賊王”臬臺被拿下,攻守盟約瞬間瓦解,“眾賊”其他官員俯首帖耳,不得不老老實實執行新政。

雍正的自悟自證

而此前劉墨林跟隨雍正巡訪,初到江蘇聽聞地方官場輿情洶洶,對李衛很是擔心。而雍正卻不以為然,一句“李衛有辦法,我們拜佛去”,泰然自若。

“我們不去拜佛,皇帝您是現在佛,現在佛不拜過去佛。”劉墨林恭維說。

雍正帝正襟危坐道,你妄談佛法,朕推行新政行的是聖人之道,而不是佛法,什麼是佛?

有個人在南海普陀寺,天天燒香拜佛,渴望能見觀音菩薩一面。虔誠所至終於顯身,感激涕零之餘他問:“菩薩你也拜佛嗎?”觀音菩薩笑著說:“當然拜。”

“您拜的是哪尊佛?”

“觀音菩薩。”

“您自己不就是觀音菩薩嗎?”

觀音菩薩說:“是呀,求人不如求己。”

雍正的自悟自證

李衛指望皇上一道聖旨,官員們就規規矩矩執行斷無可能,只有靠自己想辦法,新政才能慢慢落地。

一個人跪在佛前,他拜的不是那尊泥胎,拜的都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心中的那尊佛。

因此,如來在菩提樹下參悟正果之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雍正崇仰佛道,怎麼會由佛道參悟不透世事?

雍正的自悟自證

他所留政治遺產本是不多,後人不識。又針對國弱民瘠勢在必行的改革,觸動了既得者的利益,行動落下操切之嫌,身後難免再揹負罵名。

無人識也好,遭人誤解也罷,任運自然,總不妨礙他的自悟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