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期民眾變亂,河北、河南民眾起義,最終導致隋朝覆滅

導語:隋朝末期民眾變亂,河北、河南民眾起義,最終導致隋朝覆滅

楊隋政權雖祚短運促,然其強盛富足之程度,較之整個封建時代,都佔據舉足輕重之地位。自文帝開皇至煬帝大業五年(609),短短二十餘年,隋朝便達到前所未有之繁盛。

隋朝末期民眾變亂,河北、河南民眾起義,最終導致隋朝覆滅

然對比《通典》原注關於北周末年隋朝初年人口記載“後周靜帝末授隋禪,有戶三百九十九萬九千六百四。至開皇九年平陳,得戶五十萬,及是才二十六七年,直增四百八十萬七千九百三十二。”《隋書·地理志》載,“大象二年(580),通計州二百一十一,郡五百八,縣一千一百二十四。”可以清楚地看到,經隋文帝堅開皇、仁壽年間勵精圖治,至隋煬帝大業五年(609),人口和郡縣的數量迅速增加。其中,關於大業年間戶口之數的記載,多位學者都提出異議。歷經開皇至大業二十餘年的快速發展,隋朝版圖擴大、人口增多,相應的也就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和封建君主個人私慾的膨脹。

隋朝末期民眾變亂,河北、河南民眾起義,最終導致隋朝覆滅

隋末農民大起義的起點為長白山(今山東章丘)王薄首義,之後則有漳南(今河北故城東北)竇建德等起義,而當時隋煬帝正陳兵百萬於涿郡(今北京),東征高麗。長白山、漳南等地距北京僅百餘里路,那為何這群農民領袖會在這裡舉起義旗?總的來說,黃河下游地區的人民,在隋煬帝第一次進攻高麗的大徵發中,其徭役、兵役、臨時徵發物品的負擔,合起來,較之他地,是更為嚴重的。

隋朝末期民眾變亂,河北、河南民眾起義,最終導致隋朝覆滅

大業初年隋朝國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樂業。正因如此,統治者的對外擴張之野心逐漸顯露。大業三年(607),時任隋吏部侍郎的裴矩揣摩出煬帝意欲遠圖西域,以此達到鞏固西部防禦隔斷東、西突厥聯絡的目的遂上書以言其事。吐谷渾地處河西走廊南部,成為隋朝打通西域、鞏固西部邊防的必經之地,並且擁有數千裡的土地,對於安置隋朝快速增長的人口來說也有重要意義,此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原因,吐谷渾坐擁千里馬—青海驄,這成為隋煬帝征討的一隱藏目的。

隋朝末期民眾變亂,河北、河南民眾起義,最終導致隋朝覆滅

透過利用北狄鐵勒出兵攻打吐谷渾,一方面消耗鐵勒的作戰能力,另一方面也打擊了吐谷渾的實力,為楊隋後期征服吐谷渾起到積極作用。前期鐵勒對吐谷渾的消耗,在此時顯得十分重要。大業五年(609),煬帝派遣隋軍正式出兵征討吐谷渾。歷經兩年多的戰爭,楊隋統治者終於征服吐谷渾。佔領數千裡廣袤的土地,獲得青驄寶馬,並設定西海、河源、鄯善、且末進行對西域地區的管轄,同時也割裂東、西突厥之聯絡,保證隋朝北方的安定。隋煬帝雖然征服吐谷渾,達到其目的,但是此次隋朝的損失也是巨大的。

隋朝末期民眾變亂,河北、河南民眾起義,最終導致隋朝覆滅

隨著西征吐谷渾戰爭的結束,煬帝將隋朝版圖擴大至西域地區,征討高麗之事將會成為隋煬帝新的目標。之所以這樣說,一方面乃是因為隋朝長期作為高麗的宗主國,絕不會忘記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高麗對其背叛。這無形之中給高麗與北方其他民族帶來威脅,為應對此種緊張局面,大業年間高麗積極拉攏、組織北方少數民族共同對抗隋朝的統治。

隋朝末期民眾變亂,河北、河南民眾起義,最終導致隋朝覆滅

楊隋時期高麗,佔據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以北廣大領土。版圖“東西二千里,南北千餘里。都於平壤城,亦曰長安城,東西六里,隨山屈南,南臨浿水(今朝鮮大同江)。”隋文帝建國之初,高麗積極接受文帝冊封,並時常納貢稱臣。隨著隋滅陳、徵吐谷渾、經營西域,逐漸強大,高麗與隋之間的關係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尤其隨著大業六年(610)年永濟渠的開通,直接將隋朝的都城長安與涿郡和餘杭串聯起來,開啟全國的交通體系。

隋朝末期民眾變亂,河北、河南民眾起義,最終導致隋朝覆滅

自大業九年煬帝第二次征討高麗,河北、河南地區群雄紛起。起義初期由於隋王朝軍事實力依然強大,故多被隋軍鎮壓。但大業十一年(615)雁門之圍之後,隋煬帝至東都,之後長期居住江都。此後,由於統治中心的南移,隋朝軍隊再也無力鎮壓河北、河南地區的群雄起義,隋朝開始正式走向覆滅之路。

隋朝末期民眾變亂,河北、河南民眾起義,最終導致隋朝覆滅

隋末群雄大起義,由河北、河南地區開始,隨後波及全國。無論其參與人數、政權存在時間和數量以及戰爭慘烈程度,是任何時代都不可比擬的。強大的隋王朝,由於煬帝的過失而開始覆滅。